虹野:新高考不被接受的原因是数学太差

虹野:新高考不被接受的原因是数学太差

文/虹野

不被接受的评价是无法落地的!

这句话再次被二次日前英语“加权赋分”风波所验证。每年两次英语考试分数能够比较的前提是两次考试都能够客观的反应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也就是说两次试卷难度和试题样本要具有一致性。但是保持两次试题难度具有一致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时间。

可惜的是我们每年的高考试卷只能使用一次,我们并没有为一年两次甚至一年多次考试做好准备。所以第二次英语考试有家长反映试卷过难,两次考试相比会对试卷较难的考生来说太不公平。

从保证试题难度一致性的角度来看“加权赋分”算是保证公平的“权宜之计”,但是想真正做到“一年多考”来分散学生思想压力,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建立题库。可惜的是,社会根本不给这个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公众根本不认可“一年多考”的必要性,甚至认为是多余,很多人认为“一考”才是最公平的。

我一直都有一个观点,高考的问题不在于“考几次”,而在于“定终身”,不仅仅英语高考一年两次我不乐观,甚至正在进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也不乐观。

浙江英语高考说明民众只能接受一个纬度的评价,而且还对时间和空间有要求。公众认为任何不在同一时间进行的考试都是不可比的,就好比在体检中人们不相信“尺子”量的结果,而相信大家站在一起比“个儿”的高低。加上高考“定终身”的“高利害”关系,没有几位家长、甚至老师去相信跨越时空的比较,因为他们认为做不到。

如果说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水平高低的“尺子”的客观性普通大众难以理解,我们倒也可以接受,毕竟其中涉及到不少概率统计的知识,一时半会也说明不明白,不仅仅是普通大众不明白,甚至本人接触到的不少高校教师群体也认为两次英语考试进行比较是瞎胡闹。

不被接受的评价注定是无效的!这次英语“加权赋分”证实了这点!而正在进行的综合素质评价或许要稍微好理解一些。但是从大众接受的角度来看同样困难重重。综合素质评价也算是“多元评价”,“多元”对于现代数学知识基本为零的大众来讲,在连什么是“变量”都搞不清楚的情况下,结合“高考”的高利害关系,又不得不关心,其结果可想而知,大众不可能把自己子女的未来交给一个自己完全看不懂的“评价”的。更为重要的是“综合素质评价”高度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事实评价”,而“事实评价”对于老师来说太难了,想让教师都学会“事实评价”恐怕就不是一代人努力能够实现的。

在我们分析高考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从技术先进、过程公正和结果公平的角度来进行,可是谁又能想到决定高考能否顺利进行的是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大众是否接受这个“考试结果”,而能否接受则取决于社会的平均数学水平。我们看看当前大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还停留在“买菜用不到微积分”的程度上的时候,我们对社会评价数学水平还会乐观吗?我们还会对高考乐观吗?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