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吏师”和“教师”造成“尊师”理解的偏差

虹野:“吏师”和“教师”造成“尊师”理解的偏差

文/虹野

谈及教师的话题,不少人引经据典论证教师地位尊贵,但是不自觉间换了不少概念。““师”分为“吏师”、“蒙学之师”,在一些场景下我们也会把“儒生”当做“师”。从“吏师”的角度看,“师”在声誉上、物质财富上都是很“尊贵”的人。即便是现在,哪怕是在高校,校务处“小吏”也可以当那些教授的“师”,教授们还得“频频点头”附和称赞,这就是“吏师”尊贵的体现。

“吏师”和现代教师的概念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相差甚远,“蒙学之师”倒是和现在的普通教师相仿。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不管我们怎么区分“师”这个概念,当今很多人也包括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去认真辨别也不愿意承认“吏师”和“教师”之间的差异,认为社会就应该“尊师重道”。不得不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社会“尊”的师是“吏师”,重的也是“吏师之道”。国人读书大都希望“一朝闻名天下知”,以为“吏”为志向,这和现在“教师”职责相差甚远。

可以说古代的“尊师重道”和现在的“尊师重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而且经过千年解读,每个时期的“道”还不相同。

我们看到了“尊师”,也没有意识到我们是“教师”而非是“吏师”。虽然揭开这个让我们一直“沉迷”其中的事情有点残忍,但是我们却不得不面对,否则会一直沉迷于自己有意无意编织的谎言之中。

当然论证“尊师重道”尊的是“吏师”,并不是说当今的“教师”就不应该被尊重,而是现在的教师被“尊重”和“吏师”被尊重是完全不同的。“吏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其被尊重的关键在于手中的“权力”,尊重“吏师”无外乎是重视他的“道”,权力尔。(这里不得不说汉字在外延内涵上常常指向不清晰,给解释者们“大开方便之门”。“尊师重道”的“道”通俗的理解更多的是“孔孟之道”,而非我说的“权力之道”,但是在实际生活经验中“孔孟之道”何尝不是“权力之道”呢?)

而“尊师重教”指的是尊“教师”,因教师的“教育之道”而被尊重。但是我们要理解,为何教师“教书”要被尊重呢?并非其教授内容博大精深,对于“启蒙之师”来说,所教授的知识大都属于基础知识并无太多深奥的东西,更不如如过去的“傅”传授技艺导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壮烈。

“启蒙之师“受尊重绝非来自于知识,而来自于教授的对象——孩童,属于绝对的“弱势群体”,如何对待弱势群体体现了社会的良心,故现代“教师”受尊重的程度则取决于是如何对待学生的。

可惜的是,现在一些教师在读古书的时候,常常无法区分“吏师”和“教师”的差异,更是没有考虑到过去“尊师”和现代“尊师”的根源上的区别,一味强调利用权力提高地位而忽视现代教育强调的人格尊严平等,着实让人遗憾。如果教师不从弱势群体的成长来“重教”的话,教师的收入再高也不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的。这点我们从培训机构中高收入的“教师”在社会中的受尊重的程度就可以看到了。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