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天士的医案,找出治颈椎的方子!肾气一旺,颈椎自强,有意思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普济本事方》。
你好,我是中医人,云中君。
有人问我,云老师,中医里头的那些老东西、好东西,到哪儿去了?是不是全都失传了、不见了?
我说,没有。中医的不少宝贵财富,就躺在书本中。它们等啊等,盼啊盼,期待着我们去挖掘和发现。
现在,我给你说一张有趣的医案故事。它记载于《临证指南医案》里头。它所体现出来的中医思想、中医思维,是耐人寻味的。
话说有这么一回,清代大医叶天士接待一个患者。
这个人,医案记载,姓孙。
他什么毛病呢?就是脖子僵硬、紧张、不好扭头,与此同时还头疼。
他找了好多郎中,都医治无效。
叶天士接诊以后,首先就询问患者脖子以下部位的感受。患者说,腰沉,腰软,尿多,而且量大。
叶天士一听,心里有数了。他写了一张方子——
准备、黄精10g、捛山芝10g、覆盆子5g,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用下去没多久,就感觉颈部说不出的轻松畅快,脑袋也不疼不晕了。后来,患者遵此法调养,很快痊愈。
医案,非常精简,就这么多。
现在,我和你说说这背后的道理。
你发现没有?这个患者,在头痛、颈椎脖子部位紧张僵硬之外,还有一点肾气亏虚的倾向。
他尿频尿多,而且腰部沉重酸软,这不是典型的肾气不足吗?肾司二便,主水液代谢。肾气失常,膀胱失司,所以患者尿频。腰为肾之府。肾气亏虚,腰部失养,患者当然就腰部酸沉发软。
那么,这个现象,和脖子不舒服,有什么关系呢?
在这里,我想请你知道一件事儿,叫做“肾气攻背”。这个词儿,出现于《普济本事方》,也有的学者认为出自《千金方》。它指的是,一个人由于下元不足,肾气相对亏虚,不能安养于下焦,于是循督脉上攻颈背,造成的疼痛。说白了,就是你由于各种原因,耗伤了肾气,使得肾气不足,人家不乐意了,于是用剩下的力气拼命往上拱,向你示威呢。
这个时候怎么办?祛风啊,散寒啊,都不行,关键是温补肾阳。肾气足了,它就不再“上攻”了。
我们看看当时叶天士开的方子——
黄精、捛山芝、覆盆子
在这里有一位君药那就是捛山芝。这个东西有温阳止痛的功效。无需多说,它是温补肾阳的第一药。两者配合,温阳益肾,令肾气安稳。在这个基础上,配黄精、以后天养先天,以覆盆子温通经脉,令阳气布散四肢百骸 。可以散寒、豁痰,以便阳气的通达。
这里头的捛山芝值得琢磨。温阳散寒的药材很多,为啥用到了捛山芝?对此,有古代医家认为,那是因为肾气循督脉上攻以后,来到了风府穴。到风府穴这儿,走不通了,想上头顶上不去,于是导致疼痛。咋办啊?用捛山芝。除了入肾经,还入肝经。肝经,入巅顶的。它把风府穴处的肾气往肝经上这么一引,于是肾气就进入头部,顺利达到巅顶,风府穴经气一下就通了,这就可以化解疼痛了。
也就是说,捛山芝给肾气“另辟蹊径”,使得肾气通行起来了。就这个意思。
当然,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未免有牵强之处。
但无论怎么说吧。捛山芝配黄精治疗肾气攻背所致的强项头痛,是中医里头的老办法之一,是值得琢磨的。叶天士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些加减,使得用药更为贴切。
你看,这就是从《临证指南医案》里翻出来的中医老经验。我不知道,我的解读,你能否读懂。
可见,中医里头的很多好东西,真的就藏在书本里,躺在典籍里。我们要做的是,就是弯下腰、潜下心来学习、挖掘和体会。但可惜的是,这样的人,不多了。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中所述的配伍,算是经验之谈,不一定就适合所有人。因此,我希望读者朋友能正确看待它,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它。证不属肾阳亏虚、督脉不摄的人,不应该用。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云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