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元初大儒数赵复
元初大儒数赵复
雪岸
翻开《元史·儒学》,传首就是自号江汉先生的赵复。赵复是宋末元初的著名的理学家,在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理学在北方传播的第一人,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
求学故里,授徒传业
赵复,字仁甫,自号江汉,时人称他为江汉先生。其先世本云梦籍,后迁至安陆郡城南八里旧时称作赵家洲的地方,与本族聚居,后又在此地去世。赵复具体生卒年限不明,约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即1185年前后,卒于1260年以后。赵复幼年时在家乡求学,喜爱周公、孔子之道,尤其尊崇朱熹理学。学习时勤于笔记。凡朱子对经传的注疏和讲解,都祥细记录,以至可以背诵和默写。年青时,他在安陆城南文笔峰下的江汉书院,讲授理学。一时名扬遐尔,许多学生不远千里负笈来学。据赵复1246年作的《杨紫阳文集序》中曾自署为“前乡贡进士”。清陈廷钧《安陆县治补正》记载,赵复早年为南宋乡贡进士。据传他是宋理宗端平年间(约公元1234年)举的乡贡进士。他曾游学过“荆吴闽越”,但大多数岁月居住住乡里,授徒传业。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魏崇武《赵复理学活动述考》提到过赵复为南宋大臣、理学家真德秀的弟子一事。并推测为端平二年(1235年),赵复参加省试,当时真德秀正是此次科举的主考官。
北上燕京,首传理学
赵复虽有以王道安社稷、开太平的志向,但来不及做官,就于1236年被蒙古军俘获。此时杨惟中在军前行中书省事,姚枢奉诏到军中寻访人才,将被俘儒、道、釋、医、卜士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释放,赵复也在其中。姚枢找到赵复,一番交谈,认为他很有学问,想同他一起去北方。赵复因家族被蒙古军残害殆尽,不愿北行,但求一死。半夜,他乘人不备,逃到河边,披头散发,赤着脚板,仰天呼泣,准备投水而死。此时,发觉不见人影的姚枢骑马赶来,苦心劝解,才使他冷静下来。他想到自己身负传承儒学、一展抱负、不负所学的责任,同意姚枢的安排。于是,他将自己所记的程、朱理学之书和各种经传注注释,尽录以后交给姚枢,启程北上。许多有识之士闻知他北上,或撰文,或写诗,鼓励他到北方传授理学。而此时的赵复,则是另一种既忧怨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他在写给自己的学生皇甫庭的诗中云:“寄语江南皇甫庭,此行无虑隔平生。眼前漫有千行泪,水自东流月自明。”
南宋初,由于宋朝政权和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南迁,宋金对立,南北阻隔,北方理学几乎断绝。北方的学者,虽然也见到过圣贤的书籍,但没有得到真传,不免有“临深履高”之感“。赵复的到来,开创了程朱理学在北方传播的先声。深受赵复讲学影响的北庭中书令杨惟中和姚枢,经过商议,建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太极书院。书院为宋代大儒学家周悙颐建立了周子祠,并将二程、张载、杨时、朱熹作为附祭,选取江淮所得宋世遗书八千余卷贮放书院。聘请赵复为师,召北平王粹协助教学,遴选远近有识度者为“通学士”,入院研读。此后,赵复长期在太极书院从事教学。有了这个施展才华的天地,赵复如鱼得水,一时间其门下俊秀弟子达到一百多人,其中有些人后来成了著名的学者。同时,他还专心进行理学的研习,将程朱理学的要旨归纳整理,作出精辟阐释,形成一套完备的教学办法,给了学生一把启门的钥匙。元朝的著名学者许衡、郝经、刘因等人曾都到太极书院听过赵复的讲学,读过赵复的著作,对赵复极为崇信。与此同时,赵复虽然被俘来到元都,但他并未喪失气节,在元朝终身不仕,专注传播理学,受到人们的崇敬,促进了理学在北方的传播,成为当时名符其实的北方理学传播的第一人,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载经南游,广交朋友
赵复的为人,乐观,平易近人,性格耿直,善与人交。他到燕都以后,多方结交朋友,真诚对待,珍视友谊。金国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就是赵复的最好朋友之一。两人都有国亡不仕的共性,所以他们以文会友,常以诗文相答。如元好问《赠答赵仁甫》诗中有两句“都门回望一大笑,袖中知有江南春”,充分抒发了两人的深厚友谊。他还于太宗九年(1236年)初次结识从东平到燕京晋谒耶律楚材的杨奂,并与全真教宗师尹志平、马志希交往。1247年,一方面由于书院兴办者杨惟中离任他就;姚枢在出任燕中行台郎中期间,因与行台长官牙鲁瓦赤不合,而弃官隐于苏门山,一直处于半官方地位的书院(元朝建立后的大兴书院则是后话)一时失去财力保障,难以为继;一方面赵复感到有扩大理学传播范围的必要,于是携数百本自己所刻经卷南游。他行经白沟,,到达保定,在郝经家举办了有南、北方有理学传统的郝氏家族成员的集会。赵复离开保定时,郝经作《听角行》诗和《送汉上赵先生序》文赠行。郝经把赵复与苏武相比,对他流落异国他乡的遭遇表示了同情,赞扬了他在北方传学的功绩。随后,赵复继续南游,经赵州、魏县到达东平。东平府是亡金儒士聚集最多之地,也是赵复南游的重点之一。1248年,赵复达到济南,赠书与金元之际的著名诗人杨弘道。离开济南时,杨弘道作《送赵仁甫序》赠行,称德安赵君仁甫“其达学也”。1249年,赵复离开济南,再经保定和白沟,沿途又拜访的已结识和新结识的朋友。他在《再渡白沟》一诗中云:“瘦马柴车出白沟,河山依旧绕神州。都将百万生灵户,换作将军定远侯。”此诗表示了他反对战争的态度,寄寓了受害者的悲愤之情。赵复此行在燕京、济南之间的往返所经之地,不仅重逢和结识了不少朋友,还进一步扩大了理学在南游沿途的影响。
立足传学,著书立说
在太极书院讲学期间,赵复把伏羲、神农、尧、舜所以继天立极,孔子、颜渊所以垂世立教,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所以为经传作注,作成《传道图》,还将书目条列于后。并且,另著《伊洛发挥》一书,标其经传宗旨。他还将伊尹、颜渊言行写成《希贤录》,让学生熟读、领会,以确定处世作人的方向。原在蒙古军中任职的姚枢在他的影响下,也走上了理学传播之路。当时的名士如许衡、刘因等得到了赵复的著述,也信服起理学来了。所以才有了北方(元朝)接受程朱理学学说是从赵复开始一说。此外,赵复还写了不少的好诗文。可惜的是赵复的诸多著作因社会动荡早以散失,现存的只有文三篇、诗九首。文三篇分别是:《杨紫阳文集序》、《程夫人墓碑》、《燕京创建玉清观碑》)。诗九首分别为:《寄皇甫庭》、《自遗》、《赋关尹篇献清和大宗师言归楼篇》、《锦瑟词》、《再渡白沟》、《山峡图》、《覃怀春日》、《蓟门杂兴》、《蓟门闻笛》。
情系故乡,复建书院
在赵复的一生中,一直怀有深深故土情结。公元1257年,元世祖忽必烈还是皇子时,就因怀有一统天下之心,而广纳四方文学之士。被他召见的李冶向他举荐了赵复、郝经等人,认为他们是有作为的贤才。于是,忽必烈在潜邸召见赵复问道,我想攻取宋国,你可作我的向导吗?赵复说,宋国是我的父母國,从来没有人带领引他人之兵去屠杀自己父母的。忽必烈认为他的回答属于情义之中,不能勉强他做蒙古的官。此事足以说明,赵复虽身在在燕京,却常常思念故乡,虽多次被征用,但他一次也没有答应,终身远离荣䘵,受到學者的称赞。
赵复对家乡的情感,尤其表现在他在故乡复建书院一事上。书院是聚徒讲授,研习学问、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赵复青年时期就在家乡的江汉书院讲过学。到燕京太极书院讲学的实践,更使他认识到书院的重要作用。 1259年,蒙哥汗令忽必烈率兵大规模进攻南宋,元军再次攻占德安府。1260年,赵复执意要求回到家乡。回籍后,赵复痛于家国覆亡,于是复建了江汉书院,并潜心训育乡间子弟。清康熙《德安安陆郡县志》记载:“江汉书院,府城南文笔峰下,宋赵复讲学于此。”
赵复有一子名卿月,专注继承家学,谨守儒者之道,和许衡、刘因两们大学者友善,曾任河南府僚属,后又拜宪司职。不久辞官,此后征用也未答应,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清雍正初年,将赵复从祀孔子庙廷。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邑人李道平倡建赵子祠于学宫西。时人还编写了《先儒赵子言行录》一书,也可惜已失。
,
参考书目:
《元史》、《宋史纪事本末》、《宋元学案》、《德安府志》、道光《安陆县志》、《同治安陆县志补正》、《安陆县志》、《中国儒学史》、《元文学批评资料汇编》、《安陆古代人物传》、北京范大学古籍所魏崇武《赵复理学活动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