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涂鸦(3)

荷树背的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荷树背人不折不挠的精神可喜可贺。荷树背这片土地滋养了荷树背人,滋养了荷树背人艰苦奋斗的作风、和锐意进取的品质,一批年轻人经过荷树背的锻造,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领导岗位,荷树背的灵山秀水功不可没。前农场党委副书记徐学旋同志就从这里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进入农场领导核心的还有后起之秀、党委委员李副场长和陈副场长;这里是干部、校长、教师的摇篮。

据说在青年突击队刚成立时,农场领导温侯同志曾在这里蹲点,足见场党委对青年突击队的重视程度。温侯同志是建场初期的党委领导成员,他的大名可谓深入人心。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深入生产第一线搞调查研究,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宝贵意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原则,把根基扎在人民群众之中。他照例翻越枪壁岃,亲身体会突击队员长期爬山越岭的艰辛,他是那个年代领导干部的微缩影。

体现温侯同志关心职工的细致入微,得从“2斤米”的小事说起。当年农场执行定量供应平价米的粮食政策,每斤1角4分2的国统价。农场职工一律按36斤的标准供给。可没过多久,磜背职工却享受38斤的待遇,这多出来的2斤米,包含着温侯同志的良苦用心。温同志经常下乡,在检查生产中体察民情,他亲身感受到磜背茶业队的职工劳动强度大,燃烧作用本来就旺盛,加上饮用偏酸性的山溪水,似乎更加帮助消化。传说在他的积极争取中,经农场党委的恩准,让磜背职工从此多了2斤粮食。2斤粮食,凝聚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官之道。

随着光阴流逝,转眼已是1966年初夏。林花谢了春红,未免太匆匆。此时,一栋崭新的楼房矗立在“个子畲”的小山顶上,刚刚建成的“7”字型楼房,正虚位等待新主人的入住。在远离水源的小山顶上,在四面青山的环抱之中,新建起一栋楼房,就算是一个生产队的雏形。一切必需从零开始,诸多困难等待着被征服,在一张白纸上谋划美好的蓝图,谁能堪此大任,唯我青年突击队。农场党委首先想到的是青年突击队。于是,青年突击队便于是年5月间,被整体“调防”至个子畲,刘伯等一批青年男女,带着铺卷和梦想上路了,朝着新的目标再出发。从此个子畲生产队宣告成立。

比起荷树背,个子畲离磜背村更近了,生活补给更加方便了,再也不用翻越枪壁岃了。但远离水源是对个子畲人的最大困扰,住房在山顶上,厨房在山沟里,一日三餐来回七八趟,每趟都要爬数百级的台阶,但凡去吃饭去冲凉,都是对突击队员意志力的一次考验。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就是在这些艰难困苦中战天斗地的。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难越向前。

据刘伯夫妇回忆,个子畲的“7”字型楼房更气派些,“五加基”的廊檐更加标准,文化室更加宽敞像样。职工每周享受一天的假日,礼拜天自由支配,偷得半日清闲,斜倚栏杆,或翻阅一本旧书,或慵懒地晒一晒冬日的太阳,格外舒心惬意。

那段时间,男队员冲锋在前,他们学会了使用斧头砍伐树木;女队员使出浑身解数,放火炼山被熏得黑不溜秋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