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了解京剧流派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作者:苏移)
问:什么是京剧流派?京剧流派是怎样形成的? 如何继承流派?
答: 简言之, 京剧流派, 就是京剧表演者运用表演技巧, 在他所塑造的一系列的人物形象中, 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演员的艺术个性和鲜明的表演风格。比如: 被誉为“ 四大名旦” 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这四位表演艺术家, 他们能在内容、情节相同的剧目中, 唱出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效果来。例如梅兰芳的唱念表演使人感到端庄而深沉;程砚秋的唱念表演是在强烈中寓以哀怨; 尚小云的表演风格是在刚健中给人一种悲泣之感; 而荀慧生的表演唱做则是妩媚、委婉兼而有之。进而言之, 他们这种不同风格的表演, 不仅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承认, 同时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许, 乃至一些青年的后学们, 向之学习、模仿, 于是这种具有特色的表演, 不仅有一批观众爱听爱看, 也有不少的后学者去学去演, 从此这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 被推广开来, 流传下去, 这样就形成了流派。
流派的出现具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
其一, 从其艺术表现上反映出它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所谓独特的个性, 是指只有这一个流派具备, 是其他表演者所没有的。
其二, 从艺术的欣赏对象上, 则表现出它必须是具有一定数量的欣赏者和传播者。欣赏者即观众, 传播者就是流派的传人。越是有影响的流派, 他的观众就越多, 越是受人喜爱的流派, 他的传人也就越多。有人说流派不是自封的, 是广大观众认定的。这话之有道理亦在于此。
问: 京剧历史上有哪些主要表演流派。
答: 京剧有15 0 多年的历史,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流派出现。京剧舞台上, 出现最早的称之为“ 老生三杰” 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的三个表演流派, 就是在京剧形成时期出现的。
到了光绪年间, 京剧艺术日臻成熟完美, 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此时又出现了三位老生流派的代表人物, 即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谭、汪、孙三个老生
流派, 都是在继承程、余、张三个流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谭鑫培师承余三胜和程长庚, 以余为主; 汪桂芬师承程长庚、张二奎, 以程为主; 孙菊仙虽然也师承程长庚、张二奎, 即更多的汲取了张二奎的特长。谭、汪、孙三人条件不同, 师承又各有侧重, 因而艺术风格各不相同。
到了20 世纪三十年代前后, 京剧表演流派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形势。如果说在此以前京剧的表演流派, 主要体现在老生行当上, 而到了此时, 不仅老生表演流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出现了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麒麟童( 周信芳)、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旦角表演艺术在王瑶卿开创的王派表演艺术的基础上, 出现了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净行演员出现了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各表演流派。此时期出现的表演流派, 数量不仅比以前更多, 表演水平也大大超过了以往, 使京剧表演艺术更加光彩夺目。
1 9 4 9 年新中国建立, 京剧艺术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 京剧艺术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舞台面貌焕然一新, 不仅原来的表演流派增添了新的光彩, 而且出现了或正在形成一批具有新时代风格特色的表演流派。
如李少春、高盛麟、厉慧良、叶盛兰、张君秋、袁世海、裘盛戎、李金泉、李
世济、杜近芳、梅葆玖、刘秀荣、刘长瑜、刘琪、李维康等一些表演艺术家, 他们在继承老一辈的艺术流派的基础上, 革新创造, 在表演中所表现出的新风格、新特色, 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京剧中的表演流派, 是京剧艺术向高峰发展的产物, 京剧舞台上流派的发展, 对京剧艺术的提高和发展, 起着重要作用。振兴京剧, 重视继承和发展流派, 是很有必要的。
问: 为什么有的演员能创造出流派, 有的演员创造不出流派呢?
答: 这涉及到京剧表演流派的形成问题。一个京剧表演流派的形成, 它是客观环境( 社会的) 和主观条件(演员的) 矛盾统一、相辅相成的结果。
就以张君秋先生创造的张派表演艺术来看, 张君秋先生的嗓音清润燎亮, 扮相俊秀, 有华贵之气。他师承王瑶卿, 之后又相继从师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在旦角表演和专业上有着扎实的基础。在演唱艺术上, 他吸收了梅兰芳的甜美, 程观秋的婉约, 尚小云的激越, 荀慧生的缠绵, 他融四家之长创出了具有新风格的演唱。张君秋先生还乐于与文化知识界人士交往, 他精音律, 能操琴, 善书法, 通绘画。
他在舞台上编演了大量的新剧。从上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君秋先生有良好的师承, 优越的艺术条件和才能, 全面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精神, 有宽博的文化知识和深邃的艺术修养。这些都是张派表演艺术形成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表演艺术流派的出现是表演艺术高水平发展的结果。一个专业基础不实, 文化艺术修养又不很高,缺乏创新意识的演员, 是不可能创造出新的表演流派的。
问: 为什么在京剧表演艺术中有那么多的流派出现?
答: 在文艺作品中往往是这样, 越是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就越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这一点对于程式性强、技术性强的京剧表演来说, 就显得更为重要。比如, 在京剧表演中存在着“ 一曲多用” 、“ 一剧共演” 的特点。
即是有这么多的演员都来唱这一支曲,都来演这一出戏, 那么如果几十位演员唱的、演的都是一个味儿, 一个风格, 观众看起来自然也就感到乏味了。因此, 演员们为了在相同的程式动作中, 或是相同的剧目中有所区别, 于是就各自结合自己的特点、专长, 发挥创造精神, 标新立异, 使自己的演出更具有自己的特殊风格。
这种不同风格特色的表演不仅丰富了京剧表演艺术的色彩, 提高了表演技巧, 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问: 流派过多限制了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这种讲法对否?
答: 这涉及到如何学习、继承流派的问题。学习、继承流派确实有方法问题, 如果方法不对头, 限制了演员的创造性, 这种情况是有的。
我认为学习、继承流派大致有三种方式方法。一种是“ 模仿式” 的学习; 第二种是“ 微变式” 地学习; 第三种是“ 吸收式” 地学习。以保存传统文化来讲, 第一种学习流派的方法是必要的。若把一个表演流派原样地模仿下来, 做到不走样也是十分不容易的。对于这种学习、继承流派的方法, 不可轻易地否定。
从表演艺术的发展角度来看, 第二种尤其是第三种学习、继承流派的方法, 就显得更为优越了。
这首先对演员要有全面的要求, 既有优越的条件和技能, 而且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因为这种学习方法, 往往是在博采众多流派之长的基础上, 经过自己的融汇贯通, 革新创造并由此创立一个新的表演流派。比如余叔岩、言菊朋、毫庆奎、马连良, 他们原来都宗谭鑫培谭派, 但是他们都是在以学谭派为基础, 结合自身的特点, 发扬创造精神, 从而创出了区别于谭派的“ 余、言、高、马” 四大老生流派。
周恩来同志讲过这样一段话: “ 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个性, 譬如京剧, 就有梅派、程派、谭派、麒派等区别。独特风格是主要的, 学人家是为了丰富自己, 没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就会消亡。” 这段话对我们了解京剧表演流派是颇有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