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六大主力,为何不含王必成六纵?粟裕未将其列入,如何解读?
都知道王必成号称“王老虎”,都知道王必成的六纵能征善战,都知道叶(飞)、王(必成)、陶(勇)是粟裕麾下“三剑客”,也都知道一、四、六纵是粟裕手中的王牌。
但令人不解的是,多年后,粟裕在谈到华野各纵队的表现时,称华野共有六个主力纵队,分别是一纵、三纵、四纵、八纵、九纵和十纵。粟裕认为,尽管十纵略微弱了一些,但仍可算是主力部队。他还进一步解释道:这六个纵队都能攻善守,但又各有所长。第一、第四纵队擅长野战,第三、第八、第九纵擅长攻坚,第十纵队擅长防御。
六个纵队当中,竟然没有王必成的六纵?这颠覆了很多军迷们的认知,也引起了军迷们的很多疑问。?
不少军迷们以为粟裕忘记提及王必成的第六纵队,把六纵给漏掉了;也有的专家解读为,或许因为王必成是粟裕的“嫡系”将领,至为亲近,王必成当时又是军科副院长,而粟裕又是军科政委,自己人通常避讳提及自己人,因之他没有提及王必成的第六纵队。
帅克以为,这些解读值得商榷。要知道,粟裕带领华东野战军的这些纵队南征北讨,打了很多大仗硬仗恶仗。对这些纵队的战斗风格、战斗特点、战斗成绩了然于胸。对每个纵队所打的仗,打得好与打得不好的一面同样也都十分清楚。所以,华野这十多个纵队的印象和风格早已熟记于粟裕的心中,早已固化为他的一种习惯性思维。
既然粟裕是基于他对各个纵队十分了解才下的这样结论,那么,我们就需要对王必成的六纵表现进行一下全面的评估和审视。或许通过这一视角才能找到破开疑问的答案。
师克在以前的文章和视频中多次讲过王必成和他的六纵。这个纵队相比于全军同时期的各个纵队来讲,在打仗上还是毫不含糊的。打的大仗、硬仗、恶仗远高于各个纵队的平均水准。孟良崮战役便是其代表作。但也要看到,有些仗打得也不尽理想。
比如第二次涟水保卫战,王必成的六纵是吃了张灵甫整编74师大亏的。涟水没有保住,还遭受了很大的伤亡。有的说,“战后陈毅一度想撤了王必成的职”。
再比如莱芜战役,六纵的作战任务是拿下莱芜东北的重镇口镇。但总体来讲,六纵打得并不理想,口镇并未按计划时间节点拿下。尽管没有拿下口镇,给李仙洲集团向口镇方向突围留下了念想,最终使李仙洲集团在向口镇撤逃中在运动中被全歼,坏事变成了好事。也尽管六纵在莱芜战役中抓的俘虏最多,但粟裕在莱芜战役战后总结当中,对六纵没有按计划打下口镇仍提出批评。
还有就是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南线阻击战,实际上仅从规模上讲,这一阻击战并不比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规模小。因为他需要顶住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的进攻。但为何南线阻击战并不怎么出名呢?当然有好多原因。但阻击战打得很艰苦,前两道防线很快被突破也是一个事实和原因。这一点与塔山阻击战寸步不让形成了一定的反差。甚至南线阻击战不但引起了粟裕的高度关注,还使毛泽东主席一度过问。最终粟裕又给王必成加强了兵力,并要求王必成必须守住,绝不能后退。
从以上这些战役实践看,六纵确也有一些仗打得并不理想甚至不够好的地方。战争年代主要是靠打胜仗说话,这些不理想的仗,或者说美中不足的仗,无疑多少还是影响了六纵在华野所有纵队当中的表现和排名。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粟裕对华野的主力纵队的评估是客观公正的,他是严格以各纵队打仗的实际来评估的,这种评估的权威性与客观性是勿庸质疑的。
主要参考文献:《劲旅雄风》《陆军第24集团军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