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谝式, 连灯拐, 遮咕
谝式
方言读音:pián shi
简明释义:到处炫耀。
有则寓言故事《骄傲的大公鸡》说,一个大公鸡,长着一身漂亮的羽毛,还有高高的鸡冠。于是,它总爱在别的动物面前显摆……
这个大公鸡骄傲的作派,颍淮人有个词,叫“谝式”。
“谝”这个字,从言。本就是个方言。字典上说它是炫耀、夸耀。颍淮人用它组词,还有“谝能”——高调做些不着调的事,而不顾及别人对他撇嘴;“谝德”——到处炫耀自己的本事。不论“谝能”,还是“谝德”,那架势都是“谝式”,都可以说成“跟谝式一样”。
以我的理解,有“谝式”作派的人,一般都善于推销自己,尤其是自我形象的推介。“谝式”,可能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形象宣传的萌芽状态。它对接的,也许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市场意识。但“谝式”,往往又有华而不实的嫌疑,唱功有余而做功不足。因此,旧时颍淮人口中的“谝式”,多含贬义。
农耕久远的颍淮人,最为注重的是务实。清颍长淮,孕育了管仲。这位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靠的并非嘴皮子的功夫,而是稳扎稳打的富国强兵策略,让齐桓公成为那时的第一个霸主。因为务实,他也成为史上“最牛CEO”。也可能,颍淮人承袭了管仲的务实品格,两千几百年来默默耕耘,不张扬,不“谝式”,造就了辉煌灿烂的颍淮文明。但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当颍淮人不期然遭遇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从贬损“谝式”到认可“谝式”,首当其冲的,也许就是观念的革故鼎新。
连灯拐
方言读音:liān děng guái
简明释义:头天的某种状况持续到第二天。
我曾用“连灯拐”,做过一则日记的标题:眼见得下午时分,雾霾还未消散,由不得地设想:这雾霾会“连灯拐”吗?第二天一早,它果然“连灯拐”。
这么说,一定有读者大致明白意思,但尚有糊涂的地方。因为有个旧时颍淮俗语“连灯拐”,横亘其间。
所谓“连灯拐”,就是头一天的状况,持续到第二天。那个“灯”字,就表示黑夜。具体而言,旧时颍淮乡间的人,前一天高强度的田间耕作之后,浑身乏力。吃过晚饭之后,顾不得洗漱,甚至脏衣服也不脱,脚丫子也不洗,和衣而卧,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这就是典型的“连灯拐”。可见,它该是颍淮人用来自嘲的话。它的背后,也许映射着人们适应环境的自觉,以及凡事想得开的达观境界。追根溯源,“连灯拐”,可能还是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浸润,而形成的一枚化石。当过去的颍淮人随口说出“连灯拐”,也许无意之间,透露出颍淮这片沃土,生生不息的密码。
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当口,包括“连灯拐”在内的一大批方言俗语已然“隐身”的时候,重新打量“连灯拐”,我相信,读者一定会有恍若隔世的感慨。回想彼时“连灯拐”的生活场景,也一定会有穿越时光的叹息。就是这样的打量,让人们对历史的前进看得更加清晰;就是这样的回想,让人们仿佛聆听了社会演进的铿锵脚步。
遮咕
方言读音:zhé gu
简明释义:遮掩,岔开话题。
我本来打算写作“啫咕”的。但根据意思,还是修正成“遮咕”。这样,似乎更贴切一些。
旧时颍淮人所谓“遮咕”,其中遮遮掩掩的意思,十分明显。叙谈之间,或者答非所问,或者半遮半掩,或者吱吱唔唔,或者顾左右而言其他,成心岔开话题,都可以看作“遮咕”。而“遮咕”的对象,通常都是不愿意示人的某个真相,或者一个人的某个痛处。
从礼貌计,一般少有人对别人“遮咕”的内容,揪住不放,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善良的颍淮人以为,人家之所以“遮咕”,不是有所顾忌,就是有所忌讳;刨根问底,哪怕熟人朋友之间,恐要带来翻脸不认人的结果。从现代文明的角度看,“遮咕”的背后,可能就是某种不能或不愿公开的隐私。——现代意义上的各国法律,已然把它当作了公民的一项权利。放“遮咕”一马,就是对人家的尊重,对人家所谓隐私权的尊重。
应当说,农耕传统久远的颍淮人,跟现代思想、现代文明相遇,与一些发达地区比较起来,时间上要晚一些。而在有关个人隐私的问题上,是不是可以说,作为一项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权利,恰巧是颍淮人淳朴传统的延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