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宁波天一阁(十)百鹅亭、凝晖堂

朝廷修《四库全书》,乾隆惊叹于天一阁二百年来未遭丙丁的幸运,于是派员来到宁波,不仅征集了阁书六百多种,而且还将天一阁的样式、形制、材料画成图纸呈览御前,作为庋藏《四库全书》的七座皇家藏书楼(故宫之文渊阁、沈阳之文溯阁、圆明园之文源阁、承德之文津阁、扬州之文汇阁、镇江之文宗阁、杭州之文澜阁)的模板。乾隆提倡,天下云响,自此之后,许多私家藏书楼都纷纷仿天一阁的形制来营造自己的藏书之所,天一阁不仅是东南文献之大宗,而且为天下藏书楼之典范。“天一遗型源长垂远”,南国书城天一阁由此而成为中国读书人心中的圣地。

从千晋斋前的竹林小道往南走,跨过一个月洞门,就来到”东园”。

洞门背面

(网络下载图片)

背面门额“天一阁”(网络下载图片)

门前这一对石狮,塌鼻梁、下拉嘴,是典型的宁波狮。(网络下载图片)

   这对清代的石狮原来在宁波西门外西成一个古庙里,文革时被推到河里,建园时根据文保志愿者提供线索打捞上岸,如今已是东园的标志景观。(网络下载图片)

   东园,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景点有假山,明池、长廊、碑林、白鹅亭、八狮亭、凝晖堂、东大厅等。

凝晖堂北侧的百鹅亭

   明代晚期的石亭,叫做百鹅亭,原来位于宁波南郊的祖关山,是明代墓前的一座祭拜亭,1959年迁移到这里。

  之所以叫做“百鹅亭”,并非亭子上镌刻了100只鹅,而是因为宁波富家大户祭拜先人的一种排场和阔气,清明做羹饭的时候,要杀100只鹅孝敬祖先,因此而命名。(网络下载图片)

   这是座石头仿木头建筑的亭子,呈四方形,结构精巧,雕刻细腻,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之类图样。

旁边有二个石鼓,雕刻翡翠精细,与真鼓一模一样。(网络下载图片)

鱼跃龙门(网络下载图片)

鱼跃龙门(网络下载图片)

(网络下载图片)

   亭子里的石桌子,据说是一位老太太送来的,旧城改造,老太太离开了原先的一楼院子搬到楼上,石桌子无处安身,赠送给了天一阁,于是它便成为了天一阁东园百鹅亭的一分子。(网络下载图片)

双狮戏球

凤凰牡丹

海马跃浪

   这座明代晚期的石亭,是平顶结构的方亭,亭顶事平面,由斗拱承托,比传统亭子缺了屋顶屋檐,结构精巧。

   作为一个亭子,百鹅亭拥有结构精巧的四方顶棚,但却没有顶盖。据说是因为搬迁时已经没有了,秉着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现在的百鹅亭还是当初发现它时候的模样。

凝晖堂,百鹅亭以南,林泉雅会馆以北。

   凝晖堂砖木石柱结构的建筑,上有翘角飞檐、歇山顶,下有回马廊。原名“张公祠”(曾用作浙江水师提督衙门),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原址在宁波江北槐树路原宁波机械工业学校,是1983年修建天一阁东园时搬迁而来。

   凝辉堂,里面收藏了许多有名的明清帖石,包括天一阁的镇宅之宝“神龙本兰亭集序”,是唐代神龙年间遗留下来的。其他著名石刻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文章,还有薛氏父子的千字文等。

   天一阁藏书丰富,天下皆知,除了藏书之外,收藏碑帖的数量之丰富,在业内来说,也是享誉全国。范钦除了收集书籍之外,也收藏书法、贴石。只是范钦后人重书轻“石”,直到清代乾隆三年,史学家全祖望登上天一阁,为天一阁整理碑帖,并作《天一阁碑目记》,天一阁的碑帖、拓本才开始引起世人的重视。

   历史上中国的私家藏书,因为它的私人占有性,便同藏书家的家庭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中国大多数藏书家,都寄厚望于子孙,希望他们能珍守并籍以成名成家,维系书香。然而“君子之泽,三世而斩”,一般的藏书家不过数传而已,象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五代相传,宁波范氏十三代相传,早已被人所钦羡,尤其是天一阁十三代人薪火相传的历程更是被誉为中国藏书史上的神话。

   在宁波,由于天一阁的名气太大,掩盖了其他藏书家的光泽,也容易忽略其他藏书家曾经拥有的辉煌。当我们把目光真正投向其他藏书家,并对之作一番梳理,不难发现,天一阁作为藏书楼诚然是我国现存最早,但作为家族保护的藏书,传承最久的并不是它,而是明代丰坊万卷楼藏书。万卷楼和天一阁是明代宁波藏书的双璧。丰坊和范钦、万卷楼和天一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凝晖堂”的匾额为杭州著名画家何水法题写。(网络下载图片)

   丰坊(1492—1563),字存礼,又字存叔、人翁,号南禺外史,后更名道生,明鄞县城西隅马园人。其少警敏好学,喜书法。正德十四年(1519)中乡试第一(解元),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礼部主事。次年随父偕廷臣谏“大礼仪”事,受廷杖,出为南京考功司主事。嘉靖六年(1527),又贬为通州同知。后罢官归里。仕途失意,刻意著述,深研书法。他于书法,篆、隶、行、草、楷五体兼善,尤长草书,自成风格。时人文征明称“丰先生一点一画无不自古人中来”,冯梦桢则称“醋朝知书者,推丰吏部”。他又喜好藏书,且嗜碑帖,“负郭田千余亩外,尽鬻以购法书名帖”,聚书达五万卷,因名藏书楼为“万卷楼”。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28岁的丰坊曾作诗一首:“浩然驱马归,育德向丘园。古书三万卷,可以正乾坤。”可见,在丰坊时已拥有3万卷左右的藏书,藏书量在当时十分惊人。丰坊晚得“心疾”,放诞任气,所藏宋椠本、抄本,被门生窃去者十之六七,后复遭大火,所存无几,最后将幸存之书籍、珍帖及月湖碧沚住宅尽售于天一阁范钦。(网络下载图片)

  丰氏自丰清敏以后,历元迄明,代有名人,故其收藏之富,甲于江浙。据记载,清敏之子为安常,安常之子名治,监仓扬州,死于金难,高宗赐以恩恤。治之子名谊,官吏部,以文名。谊之子名有俊,以讲学与象山陆九渊、慈湖杨简最相善,亦官吏部,并由甬上迁居绍兴。有俊之子名云昭,官广西经略。云昭之子名  ,之子名昌传,并以学行为时师表。昌传之子庚六迁居奉化,庚六之子茂四又迁居定海,茂四之孙寅初,明建文中官教谕。寅初之子庆,眷念先畴,复迁于甬定居。在家族的搬迁过程中,图书始终陪伴着他们,丰有俊、丰庚六、丰茂四、丰庆四人功不可没。尤其是丰庆,“使元以来之图书,由甬上而绍兴,而奉化,而定海,复归甬上。”丰庆官河南布政,其子丰耘,官教授,丰耘之子丰熙,官学士,丰熙之子即丰道生丰坊。他们虽曾历官外乡,但未曾举家迁徙,图书始终留在甬上,为甬上文化的积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网络下载图片)

   丰坊为丰稷的十五世孙,丰氏藏书从丰稷至丰坊历十六代,若从元  年间(1086—1094)算起,至丰坊晚年售于范钦止,历时470年左右。而范钦(1505—1585)的天一阁藏书从他传至其十二世孙范鹿其(至1949年归国家所有),若从范钦28岁中进士的嘉靖十一年(1532)算起,约为 410余年;若从范钦建楼年间(1561—1566)算起,还不足400年。因此,从家族传承图书的角度讲,丰氏为十六代、约470年左右,范氏为十三代、约400余年。显然,中国传承最久的家族藏书就为丰氏万卷楼内的藏书,而不是范氏天一阁藏书。(网络下载图片)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王羲之的《兰亭序》后,由于太喜欢了,将其做为陪葬和他一起入了土。但万幸的是,李世民在世时,请了当时全国最好的书法家对兰亭序进行了摹写。摹,就是用一张半透明的纸放到真迹上对着描写,主要方法是“双钩廓填法”,这样摹出来的精品被称为“下真迹一等”。这些摹本中有当时的供奉拓书人(即专职临摹古代作品的职业人)冯承素(617-672)摹出的作品,他的作品被称为神龙版《兰亭序》。冯承素因为是专职人员,所以将原作的笔墨表现得最为真切,原本上带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都摹写得一模一样,被认为最接近真迹。到了明朝,当时的著名的收藏家、书法家丰坊得到一本冯承素的神龙版《兰亭序》摹本,同样双钩临摹后,请人将作品刻在了石碑上,这就是丰版《兰亭序》,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神龙版石刻。

冯承素神龙本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神龙版,明代作的刻石。

刻石背面是神龙本《兰亭序》的拓片

   汤先甲是清代著名史学家、书法家。汤先甲所临兰亭,以兰亭定武本为底本,取意简远,于相似之处存秀美本色,被后人誉为“真得法书三昧”。

汤先甲临兰亭序

董其昌临兰亭序

丰坊临兰亭序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等。浙江鄞县人。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诗文,从吴昌硕习书法、篆刻。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曾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63年起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兼课。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化古融今,形成雄强厚重的书风。著有《印学史》《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真行草书集》《中国书法史图录》《沙孟海论书文集》等。

沙孟海临兰亭序

   虞世南(558—638),越州余姚人。初仕陈、隋,终入唐。太宗引为秦王府参军,贞观七年授秘书监。书承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传授。为唐初四大书家之一。

虞世南临兰亭序(网络下载图片)

凝晖堂北侧

另一栋,称“林泉雅会馆”。

林泉雅会馆,清代建筑,三开间单檐硬山顶。

林泉雅会馆内,出售书籍。

林泉雅会馆背面(北面)

林泉雅会馆外墙内侧檐下的堆塑

(网络下载图片)

(网络下载图片)

(网络下载图片)

(网络下载图片)

战长沙关羽收黄忠(网络下载图片)

凤凰牡丹(网络下载图片)

空城计武侯退仲达(网络下载图片)

孔雀芍药(网络下载图片)

林泉雅会馆屋前的以对石虎

(网络下载图片)

   东园本来不属于天一阁,是明代的一个废宅,建国后开始重新设计造园,从乡间搜集了很多石雕放在里面。这石虎应该也是那时从别的地方移来的。

石虎表情呆萌被网上称作“石呆子”(网络下载图片)

(网络下载图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