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门花园》拳拳游子情
作者/曾庆瑞
01
前天 ,外甥女和我一位中学同学、一位在京的小同乡,还有一位文艺界好友,四个人先后给我转发了一条链接:《海外武汉人唱的武汉民谣,地道的不像话》。打开一看,一听,按原创 Susan2020的《采访手记》说,“这是一次极特别的采访和拍摄”。原来,“2020年2月23日,在武汉封城整整一个月的这天,生活在北加州旧金山湾区的一群湖北暨武汉人相约来到金门大桥下唱几首歌。歌声里有挡不住的乡愁,有对家乡亲人道不尽的思念。”
前几年,两度在北加州旧金山南湾区小女儿家度假的日子里,我都去过金门大桥,记忆中,那桥下,确实“浪白,沙细,天清,云淡。蹓狗的,带娃的,跑步的,冲浪的,一派岁月静好”。然而,这一回,“只有他们无心看风景。希望家乡的亲人也能出门享受春天。来来往往的人们或许听不懂这群人在唱什么,但他们自己知道,他们用歌声告诉自己,也告诉远方的亲人:武汉这座城市值得我们用心去爱”。他们唱得泪流满面,原创 Susan2020的《采访手记》说:“我躲在相机后面也是泪眼朦胧。突然发现,原来这群做起事来风风火火的“武汉女汉子们”唱起歌来也是那么柔情万种,把各种动不动发嗲、卖萌、讨掌声的星们甩了好几条街。他们做歌手或许是业余的,但做武汉人却是绝对专业的。歌中的武汉话地道得不像话…… ”
02
六十四年前,我少小离家,负笈京华,来到京西海淀燕园,未名湖畔,博雅塔下,苦读;而后,定居北京就业,成家立业,武汉成了我永远的乡愁。随着年岁增长,这种乡愁浓郁得“不像话”。
人们知道,“乡愁”不仅每一个人都挥之不去,而且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也都成了文学艺术抒写的一个母题。
就诗歌而言,写了我们武汉的,古代中国著名的就有唐宋之问《渡汉江》,崔颢《黄鹤楼》,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题北榭碑》,宋苏轼《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明徐祯卿《在武昌作》,等等。你听,“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落笔在一个“愁”字,崔颢就说尽了人们思乡之苦,之痛,之难以平复,之难以忘却,说尽了我们飘泊或者流寓他乡的武汉人的乡愁。所以,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悲戚是“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几十年,每每乡愁萦绕,除了这宋之问、崔颢、李白还有苏轼、徐祯卿,可以帮助我舒缓,我还喜欢德沃夏克那一曲《念故乡》。《念故乡》根据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代表作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又译《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要旋律改编而成。你听:
念故乡念故乡
故乡真可爱
天清清风凉凉
乡愁阵阵来
故乡人今如何
常念念不忘
在它乡一孤客
我愿意回故乡
重返旧家园(来来来)
众亲友聚一堂
同享从前乐
75岁那年冬,我去南极探险旅行,冲锋舟登陆冰岛,休息室,坐在大洋大海边的冰雪岩石上,望着冰海的水天一线,我总会轻声吟唱这“天清清风凉凉/乡愁阵阵来”。回到家,我写《南极风情画》,故事里就有这一段。
时下,故乡武汉遭遇天灾,深陷危城,我已经是日日夜夜乡愁萦绕了。
03
1937年9月6日,农历丁丑年八月初二,我出生在武昌八铺街不远处的长江江堤上。那时候,江水伏汛其势汹汹,大雨肆虐又致地势低洼的八铺街满街内渍,雨水混合水闸倒灌的江水一派浑黄,恣意横流,……随着一街的难民,我母亲在江堤边沿上紧挨一棵大树的芦席棚底下,生下了我。这以后,除了抗日战争年代到汉阳“家家”家躲过飞机轰炸,还到大冶住了一年多,我就在汉口长大成人。读小学,而后在武汉一中的文化大摇篮里经历人生启蒙。那里有我儿时最美好的记忆。长江,汉水,文化,古迹,故居,市景,风物,人情, ……还有我父母留下的血亲家人,我的师长,我的同窗,我的友人,我的乡愁! 你叫我怎么能不牵挂那座城,那座城里的人?
就这样,听这些客寓加州的小同乡们唱武汉方言民谣《汉阳门花园》,我最深切的感受是,他们这是一曲乡愁唱归来了。我也控制不了了,也泪眼朦胧了。我深信,他们这一唱,在这个春天鼓舞了无数武汉人
小时候的民主路冇得那多人
外地人为了看大桥才来到汉阳门
汉阳门的轮渡可以坐船去汉口
汉阳门的花园 属于我们这些住家的人
冬天腊梅花 夏天石榴花
晴天都是人 雨天都是伢
冬天腊梅花 夏天石榴花
过路的看风景 住家的卖清茶
现在的民主路每天都人挨人
外地人去了户部巷就来到汉阳门
车子多 人也多 满街放的流行歌
只有汉阳门的花园
还属于们这些人
十年冇回家 天天都想家家
家家也每天在等到我
哪一天能回家
铫子煨的藕汤
总是留给我一大碗
吃了饭就在花园里头
等她的外孙伢
……
我想了,等到疫情过去,再回武汉,我也要从汉口的四官殿码头上轮渡,到武昌汉阳门码头起坡,去看看汉阳门花园。
04
金门大桥下的演唱者感言。
牟丹(武汉人):为什么要唱这首歌呢?它似乎比较小众,有点土,有点不够气势。但我觉得这歌里不仅有乡音亲情,还有那过去的风轻云淡、鸟语花香,曾经的车水马龙、繁华盛世。我们要告诉世人武汉的好!我们要回到武汉的好!我们还要武汉更好!
朱国芬(武汉人):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父亲在“大鸣大放”中犯了“错误”, 被撤职下放到武汉远郊。我一岁时,父母把我寄养到汉口同兴里的严婆婆家。严婆婆无儿无女,和我没有血缘关系,但她对我像对亲孙女一样,一直照顾我到上大学。胜利街同兴里4号楼下一间 10 平米的小屋,承载了我所有童年少年 的欢乐。严婆婆是一名环卫工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用一把比人还高的大帚把整个巷子打 扫得干干净净。她对巷子里的每个人都亲如家人,她也成了同兴里 200 多户居民共同的“家家”(注:武汉话“外婆”的意思)。
谁家做了好吃的,或是谁家有外地或乡下的亲戚带了土特产来,都会拿来和严婆婆分享。我就是在这样一个遍吃百家食,充满了邻里互爱的环境中度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汉阳门花园》这首汉味民谣平淡中饱含深情,把游子对家乡武汉, 对家家的怀念和不舍娓娓道来,直击人心。当我第一次听到它,尤其是歌词的第三段:“每天都想家家,家家也每天在等着我,哪一天能回家......”想起抚养我长大成人的“家家”严婆婆,禁不住泪流满面。这首歌是回不去的童年,也是挥不去的乡愁。
宋敏(武汉人):我至今依然记得小时候,住在汉阳门江边鸿翔巷的一幢传统花园院落的情景。它紧邻户部巷。那是爷爷的宅子,爬上院子的围墙可以看到大桥长江,坐在院子的台阶上喝着“家家”煨的藕汤,听爷爷拉京胡弹唱,夏天晚上躺在院子里的“竹床”上数满天星星,听“家家”讲故事,不知不觉睡到天亮……那里每天都可以闻到长江水的气息,听到过江轮渡的汽笛声响。真心希望武汉快点挺过疫情,百姓重新过上安宁的生活。
萧莉 (湖北宜昌人): 手牵手,压压马路,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听着小贩的吆喝声,不经意抬头看看初春的樱花,喝一碗藕汤......本来武汉人过着平静、详和的生活,突然间这一切都变成了奢侈的希望。希望我的武汉早日抚平创伤,健康起来。
冯麒孙 (上海人,小时候在武汉):许多年前,我第一次开口说武汉话还是在我的青年年代。那时候的夏天我在美丽的珞珈山武大校园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从此与武汉这座城市结下了缘分:在东湖里第一次下水学游泳,在武大图书馆前的操场上第一次骑上了自行车,第一次跟邻居外教一对一学英语,还有在山清水秀风景怡人的大自然里写生……踏上工作岗位后,又是在洪山礼堂第一次在全国专业年会上做主题演讲;而对华中工学院(现华科大)的一次拜访,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从而有幸加入了著名科学家、上大校长钱伟长的科研团队。武汉是我成长的地方,衷心祝福它早点好起来。
涂靖(武汉人):当武汉封城的那一天,我们湖北同乡会马上决定筹备已久的“湖北春晚”不办了,立刻转入援助家乡防疫救灾。这个决定一出台就得到了很多旧金山湾区华人朋友的支持。他们许多人并不是湖北人,但纷纷表示“湖北春晚”的票不退了,票款直接转为捐款。还有许多人默默无闻地用PayPal给同乡会转来捐款或寄来支票,留下鼓励的话语感人至深。我们多方购买医疗物资、联系物流,从美国东西两岸到南北加州,也得到美国一些慈善机构,终于在一个星期后,把首批救援的医疗物资运到了武汉市协和医院。我们都不是专业人士,其中有多少人无私奉献努力只是为了帮助医生、护士和病人,武汉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个人也收到许多朋友的问候,关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真的是如此美丽温馨,让我几次感动流泪。出国二十几年来,从未如此和武汉这么近。
易亚红(武汉人): 武汉这座美丽的城市遭到百年不遇的疫情,很多人在哭泣。一首《汉阳门花园》击中了我们武汉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十年冇回家,天天想家家,家家也每天在等着我,哪一天能回家?铫子煨的藕汤,总是留给我一大碗……” 平凡琐碎的市井生活通过寥寥几句歌词仿佛把我带回家乡,让我更加想家。有幸参与加州湖北同乡总会组织的这次音乐制作,用家乡话愿唱出我们对武汉的思念和祝福,希望这个被按下暂停键的城市早日康复,希望这个英雄的城市再度辉煌。期待着很快有那么一天,我们能在人来人往的汉阳门街头有滋有味地吃一碗热干面。
05
关于《汉阳门花园》
《汉阳门花园》的词曲作者和原唱冯翔,不仅是我同乡,还是我中学武汉一中低我25届的小校友。
我用网上的文字编写了这个资料。
按现有材料,他当出生在1968年,今年52岁。也算情理之中吧,年轻人叫他“翔叔”。
冯翔的经历挺传奇。来到音乐领域之前,1986年同济医学院五年本科毕业后,在汉口六角亭做了十年的精神科医生,于是有人开玩笑说,“六角亭跑的都是病人,没想到跑了个医生”。突然不当医生了,却还是丢不掉“仁心”的情怀,总想精神病人是需要帮助的,老觉得有责任,于是后来用了四年时间拍摄了与此有关的《保持安静》。1989 年,他从老民众乐园开始,正式在武汉音乐酒吧驻唱,可能是武汉最早的酒吧歌手。
武汉大大小小的酒吧,他基本都曾经驻场过,积攒了一些名气后,带着梦想,40 岁那年,他成了一名北漂。漂泊北京的十年间,冯翔参与过北京九门爵士音乐节的组织,卖出过几条还算不错的广告音乐,全程参与制作了一部计划冲刺国际影展的电影《保持安静》。2014 年年底,因为父亲病重,结束了北漂生活,他回了武汉,不走了。回来之后,他每天晚上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在老友记继续当驻唱歌手,闲暇时光用来创作。更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在友谊路社区参与市政府的精神康复工程项目,为需要帮助的病人提供音乐治疗,完全公益,“我做了这么多年的音乐,我觉得可以用音乐来做这个有意义的事情”。
他在朋友圈写道——把歌唱好写好,努力唱成民间艺人,让大家知道,“民间艺人 ”这在唱歌这个领域是个好词儿。逐梦多年,在这个人人都想光芒万丈的时代,难道只是安于当一个 “民间艺人”?面对这个令人纳闷的问题,冯翔回答:“年轻的时候,当然有明星梦,唱歌的全有过这个梦,总觉得自己挺不错的,时不时冒出一些不自量力的想法,经历多了,你发现你看不起的艺人,凭什么就红了呢?接触过以后,会发现你必须敬重他们,他们是手艺人,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能不佩服。”历经岁月,他发现纯粹的音乐本身或许更有意义,“很多领域,大家都想成家,不是说成家不对,但那是很少很少的。一个以音乐为生的人,能有工匠精神,靠着手艺吃饭,当个民间艺人有什么不好呢?”
“每天不一样”的武汉,即便是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日新月异,更别提那些远离家乡再度归来的游子了。回到武汉以后,他发现,人还是那些人,地方却不是那些地方了。他决意用自己的方式,留住对武汉的更多记忆,用轻言细语的武汉话,吟唱城市的时光
有一天夜里,想着童年往事,冯翔就用吉他弹出了《汉阳门花园》的旋律,徐徐的思绪,淡淡的忧伤。迥然不同于我们以往听到过的任何一首武汉方言歌曲,《汉阳门花园》是安静的,舒缓的,深情的。老武汉的旧时光,被 52 岁的资深音乐人冯翔杂糅进了那朴实而动人的旋律里,娓娓道来。
为什么是汉阳门花园呢?每个孩子的内心,外婆都是最柔软的存在,对冯翔来说,也不例外。上小学之前,他和外公外婆住在民主路 9 号,汉阳门花园就是他和玩伴们经常嬉戏的地方,那里有他儿时最快乐的记忆。
这里说到的民主路,武昌的一条主要道路。它西北起临江大道汉阳门码头武汉长江大桥处,东南至水果湖及洪山广场,全长近十公里。途径解放路司门口、粮道街胭脂路、荆南街、中山路小东门、何家垅。在武汉一中读书的时候,我们春季到东湖远足,无论步行还是骑脚踏车,都是轮渡上岸以后,沿着民主路往下走,算是比较熟的了。前几年,我带美国回来的孩子回武汉,带他们轮渡渡江,到武昌也走这条马路的。倒是冯翔记忆里的汉阳门花园,我的印象模糊了。
冯翔说:“小时候,外婆是最疼我的,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情愫吧,写这首歌的时候,我脑子里浮现的就是那些微小的细节,都是些具体的人和事。很奇怪,可能是经历多了,遇到的酸甜苦辣多了,就觉得这样平静地表达挺好。”至于这首歌为何会让人觉得别致,冯翔觉得,“可能以往大家对于武汉话的认识就是吼着说的,没想到这么轻言细语,还能这么好听”。
2015年,冯翔在网上发布原创单曲《汉阳门花园》的时候,淳朴的吉他配器和沧桑的人声,吟唱出老武汉的烟火气息和岁月变迁,有人感觉是“有一种来自音乐的感动,叫老男人开口醉,如陈年的酒,唱出的是别样的时光滋味”。
前几天,就连写《日记》的方方也自发帮转:“武汉人听了一定倍觉亲切。不光是词中地名,歌的调子也充满了武汉味道。”他自己说:“这是一个中年人。他疯狂地活着,因为他知道,这辈子能为爱所付出的时间不多了。他为以前的日子没有能做的更多而懊恼,也为被太多欲望诱惑而悔恨,但是,他知道,这就是他。”冯翔这段文字,似乎写的就是自己。
《汉阳门花园》在网络越传越火以后,有一版配了朗诵。那朗诵者,也是我母校武汉一中的小校友,中央台的撒贝宁。
叫人无比欣慰的是,在武汉遭难封城的这个冬天和春天,它温暖了无数武汉人的心,鼓舞了无数武汉人。在巨大的疫情磨难里,许多武汉人,非武汉人,一遍一遍播着、唱着这首歌,借以倾泄内心巨大的痛楚。
06
时下流行的一个交响版特别令人感动。
河海大学发起,武汉、南京两地11所高校交响乐团的学子们携手“云录制”的交响版《汉阳门花园》MV,在旋律中巧妙地融入了江苏民歌《茉莉花》,表达了南京、武汉两城同气连枝的情感。人们熟悉的《茉莉花》旋律不仅成为了引子,也在尾声的高潮中再次出现。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4位管乐手,和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南京高校管弦乐团的学子们一起携手,演奏出《汉阳门花园》的乐句。MV中不仅收录了武汉白衣天使战疫的画面,也展示了武汉、南京两城11所高校的校园,如画的风景和学子们手写的祝福语,让许多网友们感叹:“太暖了,武汉加油!”
活动的发起人是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大三学生陈德龙。他也是该校大学生艺术团管弦乐团团长。陈德龙介绍说,此前学校制作过献给医护人员的音乐作品,但他总觉得意犹未尽。“武汉人在家里呆了一个多月,能不能为他们做一些更特别的呢?” 陈德龙高三时曾经来武汉游玩过,身边也有一些武汉的朋友。他和朋友们交流,想演奏一些武汉人熟悉的音乐作品,于是就想到了《汉阳门花园》。陈德龙学过作曲,在改编时他想到把《茉莉花》的旋律融入《汉阳门花园》:“《茉莉花》也是南京人很熟悉的作品,把南京人和武汉人都熟悉的歌串联在一起,有特殊的意义。”为了让作品更完整,他邀请了俄罗斯指挥家亚历山大·皮扬科夫斯基作为音乐指导,在中国药科大学英文系就读的女友和同学为《汉阳门花园》译配了英文版的歌词。
通过朋友联络和网络沟通,他先后邀请了11所高校的50多位学生参与,从创意到排练、演奏和录制,共花了十多天时间。陈德龙说,乐团平时都是大家一起合练,这次特殊时期的“云排练”并不容易,而且还要提交视频,难度更大。为此,同学们前后进行了两次排练,他还专门写下了录音、录像的注意事项发给大家,对演奏的细节、拍摄的角度、背景都做了详细的要求。“我以前去过黄鹤楼、户部巷,这次看到武汉空荡荡的街道,特别想对武汉人说的是,隔离病毒,不隔离爱。希望我们的演奏能够为武汉人带去一点鼓舞。加油!”
冯翔看到这个MV后,第一时间在微博上转发推荐:“特别特别激动,感谢同学们不声不响地就做了这件事儿,还很用心地融入了《茉莉花》的旋律,太温暖了!”
MV中出镜的4位武汉学子之一、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17级本科学生胡玄宇,是武汉大学大学生艺术团交响乐团的单簧管乐手。胡玄宇说,“特别钦佩发起和参与这个活动的同学们,我想对他们说,我们在武汉很好,这座城市只是生病了,未来武汉会更好!也想用这首特别的作品告诉所有武汉人,无论是在一线,还是在家里,我们一起加油!”
还有,抗疫非常时期,湖南卫视“元宵一家亲”晚会上,冯翔联袂湖北演员张新成,带去了《汉阳门花园》。冯翔受邀献演湖南元宵晚会,在节目里出现可谓非常特别。受困于当下抗疫实际,他在武汉家中自我隔离,只能通过与汪涵facetime连线,通过网络送来温暖的歌声。演播厅里的张新成是湖北荆州籍,两位湖北老乡一前一后的隔空接力唱,充满对家乡的深情和依依不舍,十分动人。不少观众感慨,听到泪目,唱到心里去了。不少网友评论:“他们含泪演唱《汉阳门花园》都唱到心坎里去了,满满的感动。我们一起等待汉阳门花园花开的那一天,一起加油!”“听哭了冬天腊梅花夏天石榴花有好多好多人因为这次疫情都再也看不到了啊……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治愈成功!”“我们都有家乡,我们都希望自己家乡能健健康康的,平平安安的,现在你的家乡生病了,我们就等它好起来,然后一起相约武大赏樱花”。
07
冯翔在继续他的事业。他要用音乐表达自己。《汉阳门花园》不是唯一一首,如今,他已经填词完毕了《六渡桥》、《东湖南路》、《黄鹤楼》、《六角亭》、《北湖》。
《六渡桥》是写给他在武汉一中读书时曾经暗恋过的一位女生的。重复的“六渡桥不见了”,仿佛是对昔日的挥别;他还唱:“钢筋水泥盖新楼,抽刀断水水更流,想问哈晓得为么事,孔夫子站在江边说。”他写他眼中的“现代黄鹤楼”;在《东湖南路》里,他想起曾经外公带幼小的他去东湖玩,然后突然发现外公老了,“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年我三四岁,他背不动我了,说,乖,你自己走。我就把一首'爹爹累了,背不动了’的童谣,写进了这首歌”。
创作这些音乐的时候,冯翔说他时常会有时光穿越对话之感。那些歌,有的写完已经许多年了,有的刚刚写完,“但是从来没这么认真唱过,唱完,就脸红了。”
冯翔在他专辑的封面上,画了一张小小的椅子,“这些歌曲,都是唱给我自己听的。我写过一篇随笔,《和一张椅子谈音乐》,其实谈的都是我对音乐的感受和感悟。这个专辑也是同样的意思,我想和自己好好聊聊。”
冯翔说,他看到一则网友的评论,很朴实,很感动。大意是,有些东西一定会留下来,用不同的方式,翔叔的音乐,让大家对于武汉有了另一种表达的回忆,挺好的。车水马龙的都市,匆匆在蜕变,一切都是加速度的飞驰。可是总有一些记忆,需要被安放,被珍藏,被镌刻。
08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在他乡的游子来说,我以为,他书写的也都是我们的挥之不去的乡愁。听《汉阳门花园》,我跟那些流寓在加州旧金山大桥下的海外乡亲们一样,也有一曲乡愁唱归来的心痛之感。
后年,2021年,是武汉一中建校90周年校庆。前年10月在北京,去年8月在汉口,库路校长已经一再邀请我回去参加庆祝活动。但愿,到时候,我能够结识冯翔,听他再唱《汉阳门花园》《六渡桥》《东湖南路》《黄鹤楼》《六角亭》《北湖》,还有……我会建议他接着写,比如《江汉关》《大智门》《吉庆街》《汉正街》《古琴台》《晴川阁》《归元寺》《大东门》《珞珈山》……
疫情还没有过去。此时此刻,我祈愿冯翔和他的家人平安,康宁!
2011年武汉市一中80周年校庆主席台部分校友,中间入座的是中国传媒大学曾庆瑞博导。
2011年武汉市一中80周年校庆
2011年武汉市一中80周年校庆合影
作者简介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历任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语言文学部主任、广播电视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华文文学联络委员会委员。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联络会会员。原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创系主任,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博士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