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小说 知青岁月(三)
连载小说 知青岁月(三)
作 者: 好人吉祥
江淮等四个人来到了西潭一队,又一个陌生的地方。从社员住房来看,确实比六队要富足些。六队很少有三间堂屋的,大多是丁头舍子。一队有三间堂屋的人家比较多,有一家还是三间大瓦房。社员穿的衣服也齐整些。对他们也很热情,哪一家有了什么大事,也带知青们去吃饭,那是最开心的事。
四个知青来了,黄队长却犯难了,安排他们住哪里呢?想来想去,只有队房旁边的牛房可以腾出两间,但里面一间还放着一些农药。四个人刚走进去,一股刺鼻的农药味扑面未来。“这里哪里能住啊!”张丽和徐芬都叫了起来。黄队长说:“临时的,我们争取尽快帮你们把知青屋盖好。”实在没办法,只好先住进去吧!两个女生住在里面一间,男生外面一间。隔壁就是牛房,中间只是笆柴墙隔开。一边闻农药味,一边闻牛的尿骚味,整夜还要不断地听那牛的哞哞叫声。游龙吟了四句诗:
“勉从牛房暂栖身,
又闻农药熏煞人。
巧将笆柴来阻隔,
苦其心志铸精神。”
住的条件差,吃也是问题。队里没有专门的地方供他们烧饭。都是等烧完猪食以后,把锅洗刷干净他们再来烧饭,所以饭里面经常闻到猪食味,后来习惯了也就算了,能填饱肚子就行了。徐芬说,早知道这样就不来了。
四个人到了一队不久也参加了当年的小河工。住在工地上。天漆黑的,就上工了,真正是披星戴月。几个人包一段,谁也不能落后,落后了就影响整个进度,所以压力很大。农村里大劳力,篼子里的垡头一块就是二百斤,一头一块,一担就是四百斤,还要一步一步地爬坡,速度还不能慢,后面的人跟着呢!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就这样,顶着寒风,艰难地向坡顶爬着。衣服被汗水湿透了,再被冷风吹干,周而复始地进行着。一天下来,肩膀磨破了,脚跟磨破了是常事。晚上用热水泡一泡,揉一揉,第二天继续干。
游龙体单力薄,社员只能给他切很小的一块。他还叫他们再大一些,挖泥的拗不过他,就给他加了一块,结果一头重,一头轻,好不容易站起来,朝坡上走了没几步,脚下一滑,连人带篼子滚到了河底。头破了,脚崴了,站也站不起来了,几个人架着他上了坡顶。有人说“充什么雄,出洋相了吧?正好歇几天吧!”也有社员同情地说,“细皮嫩肉的,也太难为他们了,哪一天做过这样的生活的?”
那一次他们在小河工上共干了两个多星期。后来大队一声命令,要他们赶回去排节目,迎春节。他们就像犯人获到特赦一样,如释重负,高兴得跳起来,一溜烟地跑回去了。
眼看就要到春节了。春节前队里杀猪,家家都能分到几斤肉。他们也分到了一块,烧了一碗红烧肉,另外又做了几个菜,四个人就在农药房里过了除夕。有两家父亲当时还在监管之中,吃着吃着,想起远在盐城的父母,还没获得自由,不知情况如何,前景如何,就伤心地哭起来了,引起了四个人一起痛哭。大家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了当年的除夕,被称为下乡后的第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第二天一大早,天色并不好,阴沉沉的,就像大家的心情。早上吃了汤圆,就赶到大队部进行文娱演出。正月初二开始,放知青四天假,明确规定初六必须赶回来继续排节目,迎九大,公社还要进行文艺汇演,任何人不得迟到。四个人像放飞的燕子一样回到了家,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正月初五开始漫天大雪,下了整整一天一夜。初六早上开门一看,雪有一尺多深。天哪,这样的情况怎么回去啊!
可是,想到大队书记那样的斩钉截铁的命令,谁敢违抗?早饭后,几个人只好按相约的时间地点集中,踩着齐到小腿的厚厚的积雪,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前行。为了鼓劲,就不断地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时地喊着口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到了知青点已是将近晚饭时间了。
庆祝了九大的召开和闭幕,4月底,大家又回到了队里。
5月份,大队小学一名女老师生产,让游龙去代课,不久就转为民办教师,离开了劳动第一线,大家向他表示祝贺。
6月份,知青屋终于建成了。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砖墙瓦盖三大间,另外还有两间厨房,屋后也盖了一间厕所,是一个像模像样的农村小家庭了,张丽和徐芬住东边一间,江淮和游龙住西边一间,中间一间堂屋。终于告别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农药仓库,告别了与猪同用一口锅烧饭的日子。四个人齐声喊:“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了!”
但是,这真是他们自己的家吗?四个青年男女能组成一个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