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碑 大来头

在沈阳慈恩寺的天王殿前,卧着一块不起眼儿的石碑,说不起眼,是因为它无介绍,碑帽和碑身分离,而且还有断裂。颇像个无家可归的孤儿。而我注意到这个“孤儿”,源自于一次无意间游览慈恩寺。爱好碑刻的我,本以为是块普通的石碑,细辨碑文不由得大吃一惊,开头竟赫然写着“敕建顺应浑河神庙碑”,原来他竟是消失已久的浑河神庙遗物。问庙里的义工,都答不上来他是何时到的这里,也没有觉得他有什么稀奇,反而对我反复拍一块破碑感觉十分的诧异。

而这块碑的历史,要追溯到乾隆年间。浑河是沈阳人民的母亲河,我国民间有着河神崇拜,浑河也不例外。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第三次东巡时,感恩于先祖创业时顺浑河而下,水陆并进,攻拔沈阳;感恩于努尔哈赤力主迁都沈阳时也提到通过浑河,将浑河、苏子河上游的木料运抵沈阳。于是御封浑河河神为“崇源协应之神”,敕封浑河河神庙名为“顺应”,敕建浑河神庙,并御书浑河河神庙的匾额为“灵脉精禋”,高悬于大殿正中。其原址位于东塔以东500米左右的长安路最东端。后来不知何时,浑河神庙消失于人们的视野,成为一处不可追寻的遗迹。而这块浑河神庙碑,也极有可能是神庙唯一留存。

而现在我们提到浑河,往往想到的是五里河地区和砂山一带。浑河神庙为何建在这里,一是其实大东区的东南部距离浑河更近,浑河的第一条隧道就建在长安路的沿线凌云街上。二是源于上木厂,古代浑河的码头,主要以运送木材为主。清代,从浑河上游的清原、新宾等地出产的木材都是由这里运往沈阳。这个码头亦称木场,木场有七家经营木材的木局,生意兴隆。木场码头除木材外,还可运送粮食等其他物品。铁路运输兴起后,内河航运日渐凋零。长安街的尽头有一条马路叫凌云街,凌云街也叫木场街,街北为上木场,通常写作上木厂。

(河神庙旧影)

浑河既是沈阳的母亲河,也是沈水文化之源,在市政府强调努力打造“一河两岸”的契机下,即要将浑河打造成水清岸绿的绿色生态带、北国风光的滨水景观带、多元交融的文化旅游带、要素汇集的经济活力带。而文化旅游,又何尝不需要充实内涵,与其建立一些假的景点,或者复建一些历史建筑,莫不如好好保护现有的文物。如果在浑河神庙原址建碑亭保护,那将是极有益处的文化景观复原。即使不能如此,在浑河岸边建立一个展览室保存,同时加上一些关于浑河历史的介绍,浑河神庙的展示介绍,那也将是不可多得的一个文化符号,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作为一个爱护文物、重视历史的沈阳市民,我不禁在此呼吁,莫要让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闲置乃至于默默无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