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在宜兴陪伴你的第2619天
(♬ 点上方绿标收听音频)
宜兴是一座有文化、有故事、有温度的江南小城,走进《在宜兴》有声内容,听不一样的宜兴故事。
宜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宜兴人民素以勤劳智慧、崇尚诗书而著称,自古以来英才辈出,群星璀璨。大文豪苏轼将宜兴视为第二故乡,意欲终老于此的主要原因正是“誉此邦之多君子”。他在宜兴结交的好友有单锡、蒋之奇、邵民瞻、单锷。苏轼与前三者的故事众口相传,而关于水利学家单锷的事迹以及他与苏轼之间的故事,知道的人却不多。
单锷,字季隐,江苏宜兴湖㳇人,水利学家。
湖㳇镇中有单家古巷,人杰地灵,宋代时就出了11个进士。嘉祐二年,单锷的哥哥单锡与苏轼、蒋之奇为同榜进士。嘉祐五年,单锷也中了进士,但他却不愿做官,而是专心水利研究。
当时,太湖地区洪涝漫患严重,单锷不忍家乡百姓受难,暗下决心要为民排忧解难。
单锷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遍历苏、常、湖三州水道。他的水利研究坚持了三十年,从风华正茂的少年一直到成为年过半百的长者。相传有一次,单锷在途中遇到一伙强盗持刀抢劫。单锷将银两尽数交出,只愿他们能留下自己性命,为百姓写出一部治水的书。听到这里,强盗们纷纷放下了武器。原来,他们的家人都在洪灾中受难丧身,他们被单锷的信念感动,不仅放了他,还赠送他一些银两做盘缠。历经三十载,五十多岁的单锷终于写出《吴中水利书》。
苏轼与单锷的哥哥单锡在琼林宴相识后,看中单锡的人品,将外甥女嫁给了单锡,两家结为亲家。
苏轼来宜兴多次都是单家招待,常与单锡、单锷一起游历宜兴的山水。他十分欣赏单锷的才能,曾与单锷一起研讨水利治理。
元佑三年(1088)单锷写成《吴中水利书》,提出“上节”、“中分”、“下利”的治理措施。苏轼看后称赞不已,于元祐六年将《吴中水利书》献给朝廷,希望朝廷能启用单锷。
但是,朝廷并没有采纳苏轼的奏议,单锷因此心灰意冷,选择隐世,而《吴中水利书》却因录在苏轼文集中而广为流传,在明清时多次刻印出版。
宜兴地处太湖上游,高淳、溧阳等地下游,上游诸水汇入荆溪,通过百渎港流进太湖。如果上游来水没有节制,去水路窄,其结果首当其冲的是宜兴遭受严重的洪涝水灾。据历史记载,在元、明、清三代的641年中,宜兴发生水灾323次,平均每两年一次。单锷主张的修复五堰等措施,不仅对太湖水利发挥重要作用,对宜兴控制上游来水的急剧东下,对抗御洪涝水患更具有直接的效用。
解放以来,宜兴大力兴修水利,改善排灌系统,如修建横山水库,修筑太湖复堤工程等,不断提高抗旱排涝能力,这与当年单锷的治水主张也是一脉相承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单锷治水三十年才写出一本奇书。单锷,一辈子只专注做成一件事,他用尽一生,把对家乡的爱、对百姓的悲悯都写进一本书里。单锷的故事深深感动了宜兴的百姓,为纪念单锷为家乡做出的贡献,宜兴人民将他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为单锷立雕像,称赞他为“治水民贤”。
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办
宜兴市图书馆
微信公众平台《在宜兴》承办
用声音传达文字的情感和温度
宜兴好故事,好看更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