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人的怪圈:今年赚了100万,明年一定要投300万

金沙江畔的柑橘园
眼前的金沙江跟我记忆中的形象完全是两个概念。
2018年9月我曾走过这一段,反向走的,从龙开口到涛源。那天龙开口水电站正在开闸放水,江水挟裹着上游的泥沙喷涌而出,似一条黄龙挣脱枷锁,咆哮着冲向远方。而眼前的金沙江却是色如翡翠、水平如镜,丝毫没有大江大河的波澜壮阔。倒是风很狂野,吹得山坡上的橘树摇晃不定。
“这边的风一直很大吗?”我问杨永福。他是这片500亩柑橘园的主人,2017年建园,今年第一年投产。
“主要在春季。”杨永福理了理被风吹得凌乱的头发,对我说:“春节以后起风,到5月花期的时候就停了。”
杨永福和他种植的“茂谷柑”
“风大对果面有影响。”我躲进树丛中,仔细看了看被大风蹂躏中的橘子,果然,果面有不少风藓,甚至连果形都变得有些扁平。“不对!”我忽然醒悟,问道:“这不是'沃柑’吧?”
“不是,是'茂谷柑’。”杨永福说。
我尴尬地笑了笑。我在广西见过“茂谷柑”,只是想当然地认为金沙江沿岸种的都是“沃柑”,而且与广西“茂谷柑”光滑的果面相比,这里的果面显得粗糙,就像一位江南女子忽然变成西北汉子,令我不敢相认。
“为什么会选择'茂谷柑’?”我好奇地问道。
“最初是想种'沃柑’的。”2017年,在程海种葡萄的杨永福看到浙江人林小波在片角种植“沃柑”一亩地八九万元的产值后,就四处找地,最后以1万元/亩的代价买下这片土地50年的经营权。后来因为担心“沃柑”发展速度太快,所以就选择了“茂谷柑”。
即将成熟的“茂谷柑”
“你现在觉得这个选择对吗?”我在4年前就这两个品种做过评估,结论是“茂谷柑”在未来的发展中难以匹敌“沃柑”。这几年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判断。
“这个不存在对与错。”杨永福摇了摇头说。
“就像你选择'阳光玫瑰’一样,品种选择现在看来是很重要的。”我强调道。
我们是从程海庄园过来的,在那里,杨永福介绍了他的200亩葡萄园的历程。2012年建园,赶了一波“夏黑”的红利期;2016年试种“阳光玫瑰”等新品种;2018年全面改接,除了“阳光玫瑰”之外,还改接了一部分“蓝宝石”;当年从朋友园子中发现“蓝宝石”的成花问题之后,立马重新换接“阳光玫瑰”。
程海庄园高接换种的葡萄树
“其实新品种都在'赌’。”杨永福用了一个最不理智的字来形容我强调的品种选择,“最后还是运气好,赶上了。但'茂谷柑’是个常规品种,在广西已经种了20余年,所以就不存在'赌’。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如何把这个常规品种种好。”
在现场,我看到工人在搬运堆积如山的有机肥,这是种好的其中一个要素。
坐在柑橘园所在的下干村傈僳族的民居中,杨永福讲述了他20年的农业经历。1997年农校毕业,1998年种辣椒,1999年荒山造林,然后做绿化工程、滴灌、农资……包括我熟悉的木美土里刘镇、台州农资丁云飞他都能随口而出。
橘园中漂亮的傈僳族少女
“你觉得与中国其他产区相比,金沙江河谷的水果生产有什么优势和劣势?”我问这趟行程的主题。
“其实来我们云南做农业都是在找一个错季的优势,像葡萄有早熟的优势,柑橘有晚熟的优势,要么早,要么晚,没有其他的优势。”杨永福回答了一个更宽泛的答案。
在他的描述中,我知道了原来金沙江沿岸都是很荒凉的,当地农民以种植苞米为生,广种薄收,随着这几年生态环境的改善,这才有了水果产业的蓬勃发展。杨永福告诉我,现在金沙江流域永胜段已发展了6万多亩柑橘、4万多亩石榴以及数千亩的小米蕉、释迦、牛油果等特色水果,还有10万亩的发展空间。
金沙江边新发展的“沃柑”园
“在这边,像你这种规模的果园多吗?”我尝了一口当地酿造的石榴酒,问道。
“我们本地的不多,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种植的,规模大的主要还是你们江浙人。”在杨永福的表述中,江浙人带来了资金,带来了技术,带来了销售渠道,“所以对江浙人,我们本地人是很尊重的。但江浙人在这边做农业也做得很艰难。”
我在永胜只见过一个江浙人——林小波,算上昨天见到的种“091无核沃柑”的河南人,都属于做得不错的,所以我很好奇“他们难在什么地方?”
“凡是干农业挣钱的人都有一个缺点——贪心。今年赚了100万元,明年一定投300万元。结果是三五十亩都赚钱了,但到几百亩的时候都做得很困难……”
在永胜最早规模种植“沃柑”的浙江人林小波
“什么原因?”我明知故问。
“一方面是行情的变化,你看今年广西'沃柑’的行情。”杨永福忽然话锋一转,讲起了自己的创业心得:“我感觉做农业的人,首先要懂技术,然后是资金要跟得上,反正穷了不行。现在买一瓶五粮液就500元钱,我们买一瓶农药要1000多元钱……”
“这两个条件你觉得自己都具备吗?”我笑着问道。
“现在都具备。”杨永福以一种非常肯定的语气回答道。他园艺专业毕业,又读了农业推广硕士,在农业行业中拼搏了20年,也有一定的资金实力。
在葡萄园疏果的工人
“另外一个条件是不能懒,也就是今天干的事情不能拖到明天,我们做规模农业的很多都存在执行力的问题,你看我的葡萄园这两天需要一百个工人,但是我真的找不到这么多人,我钱摆在那儿付不出去。”
“规模大了后,瓶颈就在于人的问题,劳动力的问题。”我感叹道。在他的葡萄园中,我其实已经看到这个对我来说已经司空见惯的问题。
“还有销售的问题。”杨永福站在门口,望着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金沙江说。

2021年3月6日

相关阅读

一位浙江老板的农业投资理念:如果挣不到钱,都是白搭
从果树种植户和农资服务商之间的关系看中国果业的出路
一位80后农业人的军令状:每亩果园投入10万元,3年内收回成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