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是病,它只是个挡箭牌
小C在网上吐槽他的病,说把病当成了挡箭牌。
他说,在记忆里,他只记得,小时候爸爸给他买过一个小博士的书包,那是跟爸爸关系算很好的时候。妈妈在他小时候被欺负时,也会去找欺负他的人。哥哥在他没抑郁之前,也给他买衣服。看起来对他很好。
他不知道为什么被诊断抑郁症以后,似乎一切都变了,生活终日不见阳光。似乎从被诊断病开始,他开始认识到,有人对他好,也只是金钱上让我开心。
有人训斥我,教导我,希望我不要自欺欺人。可是我都不听。他把病了当成挡箭牌。
最后他说,似乎写到这里一切豁然开朗 。
—1—
我们说,一个人的成长由生理遗传、父母养育和社会环境所构成。
其中,生理遗传和社会环境并不能轻易被我们所改变。
父母给我们提供了生命,尤其在我们婴幼儿阶段,给我们提供粮食和安全等,是我们的天。尤其在我们弱小的时候,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左右着我们的成长甚至生命。
这使得我们习惯了压抑和讨好而并不自知,却总会在成年后的不经意间,暴露了出来。
吐槽的小C就是这样。按照他的描述,从小不被待见的他,不被接纳不被看见,唯二的记忆,一个是爸爸给他买过小博士的书包,一个是妈妈会找欺负你的人算账,似乎其他并无记忆。
没想到在被诊断为抑郁症以后,他发现有人对他开始好起来,哪怕只是金钱上让他开心。于是,他不顾别人的训斥教导 ,把病俨然当成了挡箭牌。
这是可以理解的。心理学上叫做继发性获益。
根据《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的解释,因为生病,病人得到了一些优惠权和豁免权,并得到继发的利益,如特别的关注、同情、准许减轻或免除工作。这会让病人得到对生病这个情况的依赖,安于病人的角色。
作为小C来说,可能由于抑郁症,他自己很痛苦,觉得生活终日不见阳光。家人感同身受了你的这份痛苦,对他格外照顾有家,这反而让你得到了家人的额外关注。
这让他感受到了接纳和看见。于是,他虽然知道这只是个挡箭牌,却喜欢呆在牌后面不动,享受着这份乐趣也好,痛苦也好,并不愿意走出来。
—2—
这几年,原生家庭的理论很火爆。
似乎,什么事情只要跟原生家庭扯在一起,我们自己就没有什么责任了。
现在把原生家庭成了一口锅,啥都能装的锅,成年之后所有的不顺利,不成功,不开心都可以装进原生家庭的这口锅里,完全忽略了作为个体的能动性。
尤其在中国,经过心理学科普作家持久地科普后,大家都对原生家庭深恶痛绝,豆瓣上甚至还曾经存在在规模庞大的“父母皆祸害”小组,盛行一时。
然而,把父母当祸害,把病情当作挡箭牌并不是长久之计。
小C其实已经有很好的觉察,写完了以后发现豁然开朗,似乎明白了一切。
这是【书写疗愈】的好处,其实,他可以继续写下去。
抑郁症本身就带有【向内攻击】的倾向,书写疗愈本身就有“解除压抑、填补坑洞、愉悦身心、勇于创造”四个阶段的好处。
尤其是第一阶段的“解除压抑”,书写疗愈可以说对抑郁症有着良好的疗效,可以把自己心里的不舒服畅快地写出来,并不需要结构、文笔优美等等外在的要求。
写到最后,可能就如小C一样,越写越顺,越写越痛快,达到了治疗的效果。
其实,抑郁本身不是或许一件坏事。根扎得越深,我们的树干越枝繁叶茂。
如小C,还看到很多的爱,这正是他现在得到并想当作挡箭牌的原因,虽然对方并不一定擅于表达,但都能感觉得到。
或许,感受爱,慢慢儿好起来,然后学会表达爱,是小C下一步可以努力的方向。
有了裂缝,光才能照进来。于他来说,当作挡箭牌的爱是,他本身生命的能量也是。
—3—
幸与不幸,都是自己的选择。
心理学历史上有三大巨头,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然而相比前两位,阿德勒却似乎名不见经传。
但是,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即使放在现在也还适用。
他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也就是说,你需要有勇气去检验,并尝试。
当我们可以去尝试的一刻,有一些制约我们的东西也就不在了。
生活给我们很多束缚,但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如何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对现在,是可以选择的。
如果想选择不幸运,就给自己找了借口,下了不行动的决心。而如果想选择幸运,就选择勇敢和行动,把自己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脱出来。
—4—
阿德勒认为:真正让我们踟蹰不前的,正是我们自己。
人生本没有意义,你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那也是你自己做出的一个选择。
小C是,你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