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从未停止过奋斗与抗争——《女法官》导读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456号一生从未停止过奋斗与抗争——《女法官》导读阅读推广人  石头说明:1、这是一个对经典绘本深度解读的公众号,已累计发文在四百篇以上。2、查找是否有您想阅读的文章,可以从历史消息中输入您想要的书名搜索即可。3、如果您喜欢本公众号,先点击上边蓝色的“经典绘本导读”再点击“关注”。4、本导读的宗旨是为亲子阅读而努力、为父母深度掌握绘本精髓而奉献。一、内容简介以法庭案例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位犹太女性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成长过程中乃至一生所面临的不公和挑战,以及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美国正义的象征。二、绘本信息书名:女法官:露丝·巴德·金斯伯格的传奇人生文:[美]乔纳·温特图:[美]史黛西·因内斯特译者:北适读年龄:6-12岁 (仅供参考,并非绝对)奖项: 《纽约时报》2017年最佳儿童绘本选题策划:森林鱼童书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10月三、绘本导读【封面】

解析:传记绘本《女法官》,智慧女性的传奇人生。一本怎样的绘本能同时摘得《纽约时报》最佳儿童绘本、艾瑞·卡尔博物馆年度最佳书籍、美国图书馆协会优秀童书等十余项大奖?封面看上去,她的表情平静而严肃,黑色法官袍上装饰着镶褶边的花边衣领,眼睛被超大的眼镜框住,她只有1.5米,体重不足45公斤,虽然身材瘦小、安静羞涩,但她却拥有非凡的力量,被誉为时间的敌人。奥巴马是她的头号金粉,言辞恳切地对她说过:感谢你创造了一个更平等公平的社会。金斯伯格说:“我认为,男人和女人会并肩合作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她所坚持的“不是女性解放,而是所有人解放。”而她的“真性情”,更像是一种女性独有的“任性”。众所周知她会在不同的场合,佩戴不同的假领,在此之前法袍设计成只露出男性领带的样式,金斯伯格设计的适合女性大法官的法袍领饰,采用了古埃及法老端庄大气的领圈元素。金斯伯格在不同的场合,佩戴不同的领饰,并通过这些领饰佩戴宣告她的立场及观点,被人们称为会说话的领饰!准备发表激进言论时,会戴这件扇形玻璃珠领饰!戴银色蕾丝表示持异见(特朗普当选时她就带了)。戴黄金蕾丝项链,表示她同意多数派意见。因此成了美国的超级网红、文化ICON、时尚品牌做了T恤、手袋、手机壳纷纷应援。还给了她最酷的江湖称号:“声名狼藉的RBG”NotoriousR.B.G.。这在严肃的美国司法界是前所未有、匪夷所思的事,一个法官,居然成了明星。2018年还有两部关于她的电影上映《Ruth BaderGinsburg》是纪录片,《On theBasisof Sex》(以性别为本),《异见时刻》《My OwnWords》。这样的女性,就像人类历史银河中璀璨耀眼的一颗星,照亮了无数人前进的方向。倾其所有守护着认可的价值,一点一点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份优秀、优雅、独立、顽强,永远值得歌颂!【环衬】

解析:环衬页是一片浩瀚的书海,露丝·巴德·金斯伯格的背影瘦弱而坚定。我们仿佛即将和这个女孩共同开启一段漫长的读书之旅。和摆放整齐、高不可攀的书海相比,角落里的娇小的女人更显得微不足道,正是这样才爆发出这个女人的神奇和伟大。她心中装载着万卷书,通过阶梯达到无可比及的高度。【扉页】

解析:一边是书海,一边是么美国星条旗,一边从书中汲取营养,一边把星条旗当书桌,为美国服务。这就是传奇的故事主人公。一生为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一生为性别歧视和解放而努力。同时,她又是一个性别歧视的受害者。【第1画面】

原文:各位尊敬的陪审团成员,女士们先生们,在本法庭审中,你们将会了解到一个小女孩的故事,而此时,她还完全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变成多么重要的人。你们还将看到她出生在那个年代,社会是多么不公平——男孩比女孩更受重视,人们不鼓励女性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社会不公平的各种证据还有很多很多,这个女孩终其一生,既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以下是她的案件实录。解析:作者一改传统传记的老套形式,故事开篇是一副庭审画卷:小女孩露丝站在法庭中央等待审判。她抱着一本厚厚《法律》经典,弱小美丽的她坚定、充满力量。黑色的审判席上仿佛有无数双黑色的眼睛注视着露丝,也暗示面对黑暗的势力与环境。时代的亲历者、读者似乎都在这场案件中亲临现场,但又有谁能对这位了不起的大法官给出最终判决呢?身为犹太裔,又生在一个男女极不平等的年代,露丝童年时便表现出何种智慧?她拥有怎样的天赋与性格?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她又如何做出关键选择?最终成为美国“正义”的象征、世人敬仰的大众偶像呢!这个时期的露丝应该是在法学院读书期间的金斯伯格,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正处在激扬美好人生初期。本书将带领小读者重温这位智慧女性的传奇人生,以下是她的案件实录。【第2画面】

原文:这个小女孩名叫露丝·巴德。1933年3月15日,她出生在欧洲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都是犹太人,为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她们全家从欧洲逃离,迁往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多年来,露丝的父亲经营着一家皮具店,后来生意难以维持,他便在一家服装店谋了个职位。父亲受教育程度不高,连高中都没有读完。解析:怀抱中的女孩叫露丝·巴德,1933年出生在欧洲的一个犹太家庭。而在1933年到1945年,希特勒开始了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600 万犹太人被屠杀,约占犹太民族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波兰是犹太人的最大墓地。纳粹对犹太人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实行抵制;封锁犹太人开办的商店和律师事务所;通过法律将犹太人从德国的一切公共机关和自由职业中排挤出去;组织焚烧犹太人的著作,以此来消除犹太人在文化领域中的影响;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中的犹太人绝迹了,逃亡了;有能力的犹太人选择了逃亡,代表德国犹太文化高度发展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等人也加入了政治流亡者的行列。留下的犹太人再也没有自由了:他们被禁止外出,必须佩戴犹太星章,在经济和精神方面受到压制而且被排除在整个社会生活之外。露丝一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前往了美国。露丝儿时,感受到父母的温馨与关爱。风流倜傥的靓照,永远铭刻在父母的内心深处。故土监禁下的生活,让他们记忆犹新。露丝的童年,懂得父亲的状况与生意的艰难。没有深造的父亲,为家庭生计苦苦维持。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导致了长期的大规模失业,也改变了社会关系,摧毁了执政政府,帮助纳粹党及法西斯上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显然,简陋的家居和生活的拮据,露丝的童年是不幸的。但紧抿嘴唇,眼睛圆睁,神色凝重的露丝,从小就注定了不凡。【第3画面】

原文:露丝的母亲聪颖过人,15岁高中毕业时,完全可以上大学。然而在那个年代,社会不鼓励女性上大学,她只得开始工作,为哥哥挣取上大学的费用。后来,她结婚了,丈夫并不希望她去外面工作。就像那个年代的大多数男人一样,露丝的父亲认为“女人就该围着家里转”。而这也正是露丝的童年所见。露丝的童年所见中,母亲是一位热爱书籍、热爱阅读的人。母亲希望女儿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那正是她自己梦寐以求却不可企及的。这位母亲竭尽所能省下一分钱,只为女儿有朝一日可以进入大学学习。解析:露丝的父亲没有发展的机会,她的母亲虽聪明过人,但处在“男尊女卑”的时代,没能实现自己的大学梦。那个年代女性的性别歧视不公平背景,就像我们上世纪的中叶一样。露丝的童年清晰地看到了这一切,体验到了当时的背景,自己也不免加入到妈妈当年的行列。但母亲的聪颖,边拖地边入迷地认真看书,爱读书的母亲深深影响到儿时的露丝。母亲一手往曲奇饼罐中存钱,一手向露丝递出书。母亲翘起的脚尖,暗示着期待。高过头顶的书籍暗示着不可及的现实。拖布的水迹就像是母亲心中的一副蓝图,母亲的企及就是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第4画面】

原文:每周母亲去做头发的时候,会把露丝留在当地的图书馆看书,楼下是一家中餐馆。图书馆里弥漫着书香和中餐馆的香味,每次露丝都会挑选三本书带回家,下周再来换新的读。她喜欢读神话故事和南希·朱尔侦探小说。解析:每周做头发的女人,也是从内心到外在对自己要求极高的女人。母亲兼顾孩子的读书计划,形成规律而不间断地,让露丝在附近图书馆里专心读书。即使图书馆里弥漫着香味,也不足以打扰露丝看书的兴趣。露丝的读书爱好:神话故事和侦探小说,这给了她以后从事法律工作,做出了最好的启蒙。水彩的技法,大块色调,灰暗的环境,而小窗口中的背后却是一片深红,代表着内心的倾向。图书馆背后是一片暖黄色,是温暖力量的象征。露丝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与她儿时母亲超前教育思维相关。母亲时常带着女儿泡在图书馆中,教她热爱学习并鼓励她为理想而奋斗。在那个女性只能是男性附属品的狭隘年代,母亲教会了女儿两条人生法则,“成为淑女并保持独立”。可惜母亲没有等到女儿光芒万丈的那一天,在她高中毕业典礼前,就因病去世了。【第5画面】

原文:有很长一段时间,许多犹太人都生活在布鲁克林,他们在这里安家、经营生意。然而在这里,同样滋生出反犹太势力。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凡是在美国的犹太人,都在反犹太运动中受到过不公待遇。就此我们提供证据:童年的露丝第一次亲历反犹太势力,是在宾法尼亚州,当时父亲开车经过 一处度假村,她在车内看到外面的警示牌上赫然写着:犹太人与狗不得入内。这一切真的就发生在美国。解析:这是一个度假村,一行醒目而记忆犹新的警示牌:犹太人与狗不得入内。怎么这么熟悉呢!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已经初长成的露丝,侧眼看到了警示牌,凝固的表情,抱胸的姿态,是什么滋味呢!黑色的汽车,代表着犹太人在美处境的昏暗。而度假村红色高高的建筑与绿色的山坡,代表当地人的骄傲与心态,黑色的栏杆是种族歧视的隔离。没有看到父亲身影,单独摆明露丝的心态。这无不让幼小的露丝内心埋下了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双重阴影。【第6画面】

原文:面对这种卑劣又愚蠢的行为,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才是最好的防御,而露丝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姑娘。早在小学时,她就拿过并列的最高分,还写了一篇有关大宪章与权利法案的文章,标题就叫做《宪法自由权的里程碑》——这项证据表明,早在那个时候,她就在法律、正义以及语言方面发展出了兴趣与天分。这并不是说,她一直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高中时,露丝有很多兴趣爱好——做校报的编辑;参加管弦乐队,演奏大提琴;甚至在足球比赛时,指挥拉拉队的表演,潇洒地转动指挥棒(有一回还在指挥时磕掉了一颗牙)。解析:13岁的露丝上小学时,她就在报纸上写了一篇社论《宪法自由权的里程碑》向《联合国宪章》致敬。这是表明,很小的时候,露丝就在法律、正义以及语言方面发展出了兴趣与天分。当然一个人的志向与理想,并不是天生铸就的,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尝试才能知道。在高中时的表现:兴趣爱好,做校报的编辑;参加管弦乐队,演奏大提琴;指挥拉拉队的表演,潇洒地转动指挥棒。空中飞舞的表演棒和着装,就像是一个杂技演员。青春有朝气,激情又勇敢,大胆与尝试,不同的梳妆,不同的人生,凸显露丝的聪明智慧。面对种族的歧视,只能拿起武器,这才是最好的防御。【第7画面】

原文:高中毕业时,露丝在七百名学生中名列第六,甚至还获得了由纽约州颁布的大学奖学金。毕业典礼那天,本应是属于她的荣耀日,然而她缺席了。因为在毕业日那天,露丝的母亲去世了。在过去的四年中,母亲已饱受癌症折磨。这一天,露丝没有戴上方帽、穿上长袍,去享有那份应得的荣耀,而是留在家里,悲痛地哀悼一位全世界她最爱的人。她深切地爱着母亲,而母亲的愿望也正是看着女儿进入大学——成长为一位独立的女性。解析:露丝17岁高中毕业时,学习成绩已经名列前茅了。她应该有一个荣耀的毕业典礼,但因为母亲的去世而缺席了。她把方帽和长袍放在床上,面对母亲的遗像悲痛欲绝,一个背影让读者浮想联翩。在露丝心里母亲的位置是全世界最爱她的人,是母亲的教育观让露丝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母亲的爱就没有露丝的今天。露丝高中毕业时,已经获得了由纽约州颁布的大学奖学金,已经步入了大学的行列。母亲最大的愿望是期盼她进入大学——成长为一位独立的女性,而不像自己的人生。可母亲没能看到这一天。露丝曾说:我有一位优秀的母亲,她以身作则,让我把阅读当做是一种乐趣,而且一直告诫我要做一个“独立的人”,不论受到怎么样的物质诱惑,也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露丝的卧室挂着康奈尔大学的旗帜,这显然是她的目标。地毯脚垫就像是圈圈跑道,暗示露丝激荡的人生愿景。地上的三本书代表其学习的不断跃进,红色床头柜上的塑像没有看出来。敞开的红色大门及房间更多的红色,代表露丝两种激烈的人生碰撞,即将踏上人生的制高点,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自己。弯曲而流水般的头发代表其内心对母亲之爱的自然流淌。【第8画面】

原文:接下来,露丝只有一件事情可做了。她提着行李,来到了康奈尔大学——这里是露丝舅舅就读过的地方,也是她母亲本应求学并毕业的地方——如果当时的社会鼓励女性这样做的话。那是1950年,只有少数女孩能进入大学读书。在康奈尔大学,男生女生的比例是4:1,男生的数量远远多于女性。对于女孩来说,想进入康奈尔学习,她一定要聪明过人,可如果是和男孩约会,聪明的女孩并不受欢迎。所以她还不能被人看到自己总是在学习。解析:1950年,露丝如愿以偿进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她很乐于说和写作。母亲的离去让露丝更加坚定求学之路是自己的必然之路,也是完成母亲的心愿。如果斗转星移,时空倒流,母亲也能进入康奈尔大学求学的。时代不同了,露丝有了这个机会。进入这样顶尖的大学,一定要聪明过人,但这样聪明的女孩并不被人们所接受。露丝只能偷偷学习,可见当时的环境,虽然比母亲当时前进了不少,但依然存在对女性的严重歧视。像男生一样光明正大的努力学习生活是不被理解和接纳的,她只能包装掩饰着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和行动。头戴红色毡帽的露丝有着和长椅上学习的男生一样的想法,有着像大树一样蓬勃茂盛活力的青春,有着像其他男生一样激荡的人生。时间定格在下午的2:30分。【第9画面】

原文:对于露丝来说,这是个问题,她可是个十分刻苦的学生。不过她有自己的办法——躲进洗手间学习。在那里是绝对不会有男孩看到的。没办法,当时的风气就是这样。后来,马丁·金斯伯格出现了。马丁与她之前遇到的男孩们截然不同——他喜欢露丝的聪明。在马丁眼里,露丝比任何女孩都更加独特。她渴望拥有自己的事业,希望成为独立女性。她是如此沉静,每次开口聊的都是她认为有趣的话题。她总是耐心地聆听、敏锐地思考、永远都在学习。解析:露丝的学习非常刻苦,但又不能让男生看到,只能躲进洗手间学习。跪在地上的露丝头顶像是顶着一个水盆,身体四周散落着书本笔记,用膝盖做课桌却能心无旁骛的进入学习的境界。在康奈尔大学,她遇到了马丁·金斯伯格,并坠入爱河。他喜欢露丝的聪明,这让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志同道合的情侣。一起的约会都阻挡不了露丝学习的欲望,看得出微笑的马丁很欣赏她,总是耐心地聆听、敏锐地思考、永远都在学习。母亲之外,另一位影响她一生的人物是她的挚爱——丈夫。在大学读书期间,她收获了爱情。马丁是唯一懂得欣赏露丝漂亮外表下智慧的男性,而露丝也同样中意他。在往后的风雨人生中,他们都互相支持,互相照顾。马丁曾说:“我认为我做的所有事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帮助妻子成就了她现在的事业。”露丝回应到,“我拥有一个幸运的人生,但没有什么比得上我与马丁的婚姻带给我的幸运。”

在法学院读书期间的金斯伯格【第10画面】

原文:在宪法课上,露丝了解到,美国宪法赋予全体公民两种自由——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她也听闻有一位名叫约瑟夫·麦卡锡的议员正试图剥夺人们这些重要的权利——一些勇敢的律师在法庭上与他对抗。看到这些律师挺身而出,露丝也想成为其中的一员。她坚信自己会成为一名好律师,也可以自力更生。在1954年,女性想当律师,难上加难。全美国的女律师少之又少。露丝的父亲本来就不同意她去读法学院,在他看来,女孩子即便读再多的书也找不到工作。再说了,女人就该围着家里转。露丝才不认同父亲的观点,她完全没有理由不去当律师。她聪明过人、富有才干,一点儿也不比男人差。她最终下定决心——去法学院继续深造。不过首先,她要结婚,嫁给她的初恋、今生唯一的挚爱——马丁·金斯伯格。解析:1787年由美国制宪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以谋求“正义”、“国内安宁”、“共同防务”、“公共福利”和“自由”,说明了制宪的目的。允许人民有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但有一位名叫约瑟夫·麦卡锡的议员,试图剥夺人们这些重要的权利。两个相同的窗口,台上的约瑟夫·麦卡锡发表不当言论,而台下的露丝代表一些勇敢的律师在法庭上与他对抗据理力争。看得出这是两个不同的阵营,隔空论战。这并不是一场对面的演讲,而是一种论理的形式。花瓣与花束暗喻着相互的争论与抗争。面对宪法的维护,露丝立志想当一名好律师,来维护全民自身的利益。但在父亲看来女性当律师是难上加难的事情,父亲也是固守保守观念的一派,认为女孩子找不到工作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就连当年的就读法学院也是不同意的。可以看出自立的露丝面对着来自家庭和社会多重的阻碍,但她下定决心去法学院继续深造。幸好得到了初恋的支持,但摆在面前的又一个障碍,她要结婚。与父亲向背,通往哈佛之路。与马丁结婚,念念不忘学习。可见其孜孜以求的决心和意志。车后三个排气筒意味着什么呢?自由与奔放?【第11画面】

原文:陪审团的男孩女孩们,现在我们要呈上一些数据,都是露丝在进入法学院前、求学中、毕业后所遭受过的更粗暴、更荒谬的对待。证据一:在正式进入法学院前,刚刚大学毕业的露丝找了一份工作。当老板得知露丝怀孕了,立刻将她降职,并大幅克扣工资。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很普遍,露丝又有什么办法呢?证据二:初到哈佛法学院,500名新生中只有9名女生,哈佛甚至都没有给她提供宿舍。这可不是欢迎新生该有的态度!证据三:在法律图书馆,她被禁止进入期刊阅览室借阅,就因为她是女性。入口处的保安拦着不让她进去,也不提供任何帮助。可是,露丝需要借阅其中一本书才能完成作业,她该怎么办呢?解析:这是一个关于露丝的诉讼案件,以用露丝的证据为例,阐述露丝的一生的重大事件来阐述女性被歧视求解放的进程。本书写作方式独特。在书中,作者是一位幕后的律师,每一位读者都以陪审团成员的身份参与整起案件。作者运用类似诉讼案的结构和语言,撷取露丝·巴德·金斯伯格人生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事件,将其一生的精华片段铺陈在读者面前;同时也用提起证据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最后,每一位读者都将化身法官,此时正义的判决已在每个人心中油然而生。证据一,由于露丝的怀孕而被降职降薪,这是最常见的女性歧视,露丝也没有办法,她还没有法律的武器。他们于1954年结婚,并于1955年生下了一个孩子,取名为简(Jane)。证据二,学习法律的女生少之又少,而且在生活上区别对待。这要比我们的情况更糟糕。证据三,允许上学,却禁止借阅图书,就因为是女性。从这三个证据看,当时的女性被歧视的地位远不如清末民国的求学氛围。可见美国历史上的男女平等走过了我们同样的路,甚至远逊于民国时期。记录本上记录着种种证据,形象的画面见证了露丝的无奈,但露丝坚定的性格屈服了吗?【第12画面】

原文:证据四:当时,大多数班级都只有一名女生。教授们上课时,为了活跃气氛,总会叫唯一的女生回答问题,比如露丝,好像女生答题就会闹笑话似的。但每次露丝都能正确回答。她深知自己必须如此,因为此时她代表着所有女性。证据五:一天晚上,法学院院长邀请包括露丝在内的所有9名女生去他家吃晚饭。他安排每个女生都坐在一名男法学教授旁边。然后他绕着桌子,走到每一位女生跟前,一一问她们同样的问题:她们凭什么觉得自己可以在法学院拥有本应属于男人的一席之地?露丝委婉地答道:“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丈夫的工作。”然而事实是,如果没有露丝的帮助,她的丈夫可能无法毕业。同时哈佛法学院学生的马丁得了重病,无法去教室上课,于是露丝就代他上课,为他做好笔记,帮助他通过考试。与此同时,露丝还要照顾生病的马丁和他们刚出生的女儿简。露丝在自己的课余时间,还担任《哈佛法律评论》的编辑。解析:证据四:也是一种变相的性别歧视,拿老旧的观念,以为女生肯定回答不出来,而活跃了气氛。但聪明而努力的露丝知道老师的用意,她知道她代表着所有女性,必须正确回答才能纠正教授们固守的己见。证据五:看得出从知识阶层对女性的歧视,他们固守法学院是男人的天下,而非女人的天地。虽然男人更加具有逻辑性和理性,但不能以偏概全。而露丝的回答没有让教授们脸面尽失,而更有女性善于沟通的特点。露丝当年这样说:“我的丈夫马丁是二年级的学生。我来哈佛是为了了解他的工作。这样我才能成为一个更有耐心、更善解人意的妻子。”这或多或少是金斯伯格说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谎言。女性可以勉强上法学院,但她不可能承认自己的抱负。而更深次的理解是因为特殊的情景,1957年,因为马丁的重病无法上课,露丝既要代其上课,又要照顾孩子,并帮助他完成论文,还完成自己本身的工作。她的日程安排近乎没有人性,经常通宵工作。更加看出才华横溢露丝的能力与决心,口才与辩才,独立与担当。2010年6月17日,在马丁临终前在本子上给她写了一封信:我最亲爱的露丝,你是我这一生唯一爱过的人,从 56 年前我们在康奈尔第一次相见的时候开始,我从未停止过对你的欣赏和爱慕。我真的很开心见证你一步步走到了法律世界的最顶端。作者用一个大单页来体现露丝的能力与坚韧,当然面对性别的歧视更是游刃有余。能力就是在这个极端的情况下磨炼出来的。

【第13画面】

原文:马丁的身体逐渐康复了,毕业后,他就职于纽约的一家律师事务所。为了不与马丁分离,露丝从哈佛法学院转学到纽约的哥伦毕业法学院——并以并列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毫无疑问,优秀的露丝完全能得到一份工作,对吧?但是在哥伦比亚就业中心,大部分的招聘广告都写着“仅限男性”。证据六:连那些据说会雇佣女性的律师事务所,也没有一家聘用她。因为她是女人,又是犹太人,而且还是一位母亲。面对这些,露丝只是耸耸肩,她不会因此而放弃。露丝的第一份工作是法庭书记员,后来又做了法学教授,期间依旧一次又一次地遭遇不公平的待遇。证据七:在罗格斯大学任职期间,露丝发现女教授的工资少于男教授,于是她和另外一位女同事一起把学校告上了法庭——并赢得了官司。证据八:当露丝在学院会议上高声发言,男教授们对她视而不见。接下来发言的男教授居然一字不差地把露丝的话重复了一遍——随后立刻得到认可,还被称赞观点睿智。甚至在露丝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位女性终身法学院教授后,这种情况依然时有发生。解析:1959年,露丝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获得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康复的马丁找到了律师的工作,而成绩第一名的露丝却找不到工作。这种性别的歧视导致“仅限女性”,尽管露丝的成绩远远胜于男性。这与我国的情况极为相似,都是从女性自身存在的不利条件说起,而没有建设性。即使招女性的律师事务所也拒绝向露丝伸出橄榄枝,源于她是一个女人和母亲,而不能全身投入到工作中。露丝就是在这种极端的性别歧视中,从不言弃,从法庭书记员做起,一直到法学教授。她无力抗争这种固有的局面,只能从自身做起。即使进入了高端领域,性别歧视依然发生。相同的观点,带来的结果却是迥异的。都是源于女性的歧视。1963年,她开始在罗格斯大学任教。1969年,她被提升为正教授,但同工不同酬。露丝勇于拿起了自身擅长的法律武器为之抗争,当然在法律层面这种性别的歧视是经不起推敲的,这也给她增强了信心,最终赢得了官司。露丝还通过教授关于妇女和法律的课程为自己的诉讼做好了准备,这是一门很少有人教过的课程。作为新兴领域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她很快就离开了罗格斯大学。1972年,金斯伯格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位拥有全职教授职位的女性。这限制了她的时间,让她远离街头发生的抗议活动。露丝一直牢记母亲的建议:愤怒不过是浪费时间——这建议帮她无论在困境还是顺境中都保持了良好的心态,且永远保持理智,斟酌寡言。【第14画面】

原文: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很多女性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不公平的对待,她们加入到抗议示威游行中,手里举着牌子,上面写着:受够了,同工同酬,女性解放,以及男女平等。参加示威游行并不是露丝的风格,但她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一个名为美国民权同盟的组织找到了露丝,希望她可以负责有关女性不公平待遇的诉讼案。至于请她的理由,不过因为她是女人,在他们眼里,这原本就是“女人的工作”!这种不尊重简直没完没了。尽管如此,露丝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1972年,她成为“ACLU妇女权益保护”项目的领导者——在法庭上为对抗女性不公平待遇而斗争。她参与了6起最高法院案件,并担任首席律师,其中的5起案件获得了胜诉。露丝不是一名革命者,然而她为女性所做的事情却是革命性的。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保护”,露丝为女性赢得这一重要的权利——使女性获得了与男性平等待遇。起初成为律师,露丝并不是为了改变世界,只是她觉得自己拥有出色的口才与缜密的思辨能力,可以像男人一样胜任这份工作。但是,一如她所做出的贡献,她成为了美国最重要的女律师,在法律这个战场上,她代表着全美女性,一次次为女性权益而战,并最终赢得胜利。她,真的是在改变世界。解析:这种性别歧视到了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有了集体性的变化。与其说在此之前女性更多的是忍受,现在发展壮大起来的女性不再容忍这种歧视,她们加入到抗议示威游行中,手里高举牌子,上面写着:受够了,同工同酬,女性解放,以及男女平等。画面中出现大小颜色不一的牌子,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意境,文字中也用黑体来增加文字带来的厚重感。1970年,她参与创办了《女权法律报道》,这是美国第一本专注于女性权利的法律杂志。1972年,并开始为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做志愿者,露丝与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的妇女权利项目合作,并最终领导了该项目。金斯伯格提起了一系列案件,旨在说服最高法院,首先,性别歧视是存在的,其次,它违反了宪法。即使这样,问题的改观并不是立马显现,有其根深蒂固的势力。尽管美国民权同盟就有关女性不公平待遇的诉讼案给了露丝去负责,但不是因为她是女人,而是这本身就是女人的工作,可见性别的歧视无处不有,源远流长了。露丝的长项是勇于拿起武器捍卫妇女的权益,她一个瘦弱的女人,面对一排威严的男性大法官,身单力薄,显然露丝不是一名革命者,然而她为女性所做的事情却是革命性的,真正在改变这个世界。经历过反犹太运动、性别歧视,倡导过真正意义上的平权运动(不只为女性摇旗呐喊),露丝·巴德·金斯伯格观点犀利、立场鲜明,在起诉社会不公的道路上愈走愈远。【第15画面】

原文:在美国,除了最高法院之外,最重要的法院当属上诉法院。1980年,基于露丝以往做出的贡献,时任总统吉米·卡特任命她为上诉法院法官。露丝是上诉法院有史以来第二位女性法官。在这里,做出公正的裁决就是她的工作,将由她判断哪些才是合法的。一位好的法官会认真聆听,不错过哪怕一个细节;会谨慎措辞,恰当的表达;会将公平视为无价,远高于一切。再也没有比这份工作更适合露丝了。任职法官13年后,在露丝60岁那年的一个晚上,她接到一个电话。是时任总统比尔·克林顿打来的。他想任命露丝为最高法院的法官——露丝即将成为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少女时代的露丝从未梦想过要成为律师或法官——更别说是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了。在就职演说中,露丝提到了自己的母亲:“如果我的母亲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女人同样可以有梦想、有追求,人们视女儿和儿子同等珍贵,那么她一定会有所作为。我祈祷自己可以为她达成心愿。”解析:1980年,基于露丝以往做出的贡献,时任总统吉米·卡特提名金斯伯格担任华盛顿特区巡回法院法官。这是除最高法院之外,最重要的上诉法院。露丝·巴德·金斯伯格面对的是如何做出公正的裁决;如何认真聆听,不错过哪怕一个细节;如何谨慎措辞,恰当的表达。她会将公平视为无价,远高于一切。1993 年,经比尔·克林顿提议,露丝·巴德·金斯伯格进入最高法院,成为奥康纳之后的又一位女性大法官。她从一个家庭妇女成长为一名为女性争取权利的斗士,并赢得了上至总统的赞誉与认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纪念露丝·巴德·金斯伯格文章中所写道:作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二位担任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女性,露丝·巴德·金斯伯格是一位争取男女平等的斗士。希拉里发推写道:金斯伯格大法官为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女性铺平了道路。再也不会有像她一样的人了。金斯伯格引用19世纪女权倡导者莎拉·格莉姆克的话告诉坐在法官席上的九名男性:“我不要求任何关于我的性别的帮助。”“我只要求男人们把脚从我们脖子上移开。”大法官金斯伯格长期以来身兼两职——她是不屈不挠的诉讼律师和敏锐的法学家。她帮助我们认识到,性别歧视并非围绕平等而产生的抽象设想;性别歧视不仅伤害女性,而且对我们每个人都产生实际的影响。这关乎我们是谁——我们能成为谁。【第16画面】

原文:露丝最初到任时,最高法院的第一位女性大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尚在任。桑德拉退休后的几年里,露丝是在最高法院任职的唯一女性——虽然性别比例极少,但她对法庭的贡献是巨大的。露丝庄重威严、彬彬有礼、充满智慧,说话的方式温文尔雅。她却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提出了最高法院历史上一些最强有力、措辞坚定的异议。“异议”是指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中的一位提出和其他多数大法官不同的观点。在露丝受理的案件中,她提出的异议通常是通过书面陈述表达的,这些措辞完美的陈述成功扭转了大多数大法官们的意见。解析:任何重大的案例或事件,最后都要经过最高法院的裁决,例如:2000年总统大选的两位主角是共和党的小布什和民主党的戈尔的纠纷案,在万众瞩目之中,最高法院以5比4作出裁定,把小布什送进了白宫。露丝·巴德·金斯伯格的庄重威严、彬彬有礼、充满智慧,说话的方式温文尔雅,总是以独有的方式,提出了最强有力、措辞坚定的异议,以措辞完美的陈述成功扭转了大多数大法官们的意见。看到不悦的男性大法官,在其面前也无计可施。可是没有魔杖,也没有回头路。露丝·巴德·金斯伯格作为学者、倡导者和法官的开拓性职业生涯成为了异议势力的丰碑。对于“女性天生的羞怯和矜持,显然不适合于文明生活的许多职业”这一谬论,几千万妇女花了几个世纪的时间,才废除了它。她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比热心、锐利、勇敢的金斯伯格更为重要。她是真正的平权推动者,她坚信真正的平权不仅是解放女性,同时也要解放男性。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第17画面】

原文:露丝的另一个标志性特点是拥有健康的体格。2009年,她发现自己身患癌症,需要手术。术后仅19天,她就重返法庭了。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希望人们——特别是年轻女性——看到最高法院里有女性的身影,哪怕只有一名。解析:她的传奇经历不仅因为她是女性大法官,而是因为她努力、坚持、勇敢、充满智慧又不乏冷幽默,代表着积极向上的人群,值得敬佩——即使过了80岁她每天还能坚持健身一小时,凌晨两三点还在给助理留语音信息指导工作。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到底有多了不起?很多人都会说她是工作狂。摔断3根肋骨,她硬撑到第二天早上才去医院。她像钉子一样坚硬,只住了一晚医院,又任性地跑回家开始办公了。身患癌症,需要手术。术后仅19天,她就重返法庭了。是因为她希望人们——特别是年轻女性——看到最高法院里有女性的身影,哪怕只有一名。这位外柔内刚的斗士,追求自我的价值,也从不抗拒性别的天然属性,她是好教授、好律师、好法官,也是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露丝·巴德·金斯伯格拾阶而上,一个握手,一个眼神,都代表着得到男性的接纳与敬佩。金斯伯格见证、支持并帮助美国现代历史上斗争最激烈、也最不受重视的一场革命——妇女解放运动——实现了宪法化。除了瑟古德·马歇尔,没有一个美国人能像他一样,如此彻底地推动平权事业。金斯伯格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打破了种种壁垒,以确保男性、女性、少数群体和未得到充分代表的声音都可以在法律之下享有充分的平等。她留给我们的包括她为婚姻平等、同性恋去刑罚化、废除军事学院只接收男性学员的规定、劳工权利和医疗改革等案件所做的辩论。人们记得她满怀热忱的倡议工作和充满激情的反对意见,这一切都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和平等的世界。【第18画面】

原文:在她生命中的很多节点上,露丝都有理由放弃。她本可以遵从父亲的意愿,本可以从法学院中途退学,本可以放弃找工作,本可以选择接受比男同事们低的工资……然而,她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途中清除了一个又一个障碍,直到她走进象征着美国司法公正的最高法院。案件最终的裁决只能有一个: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她深知自己的边界,拒绝由他人来定义自己,因为她从不放弃,露丝·巴德·金斯伯格自己成为了美国正义的象征。解析:我们常说书籍是通往知识殿堂的阶梯,正如故事结尾所呈现的,美国最高法院是属于露丝·巴德·金斯伯格的殿堂。而通往这座殿堂的每一级台阶,也都是她自己所铺就、所跨越的。从儿时看到的“犹太人与狗不得入内”,到找工作时的“仅限男性”,还有一个个儿时的记忆,都成为她成功的台阶。她曾经评价自己,“在我的一生中,最让我心满意足的事情,是我参与了一场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运动,而这场运动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女性。”我们仿佛即将和这个女孩共同开启一段漫长的读书之旅,然而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并非读者,她是这些故事的创造者,是她以正义之笔抒写出一段光辉曲折的人生之旅。愿每个孩子记忆的夜空,都有众多熠熠生辉的明星为之照亮、引航——其中一颗星是露丝·巴德·金斯伯格。

最高法院大楼的入口,台阶两边矗立着巨型大理石雕塑,左边是女性雕塑,乃正义的默祷者;右边为男性雕塑,乃法律的守护者或权威。圆形门廊由16根科林斯式巨型大理石圆柱拱立起来。圆柱之上的山花、门楣、楣饰由刻字和人物雕塑组成,三角门楣中镌刻着众所周知的一行大字:'法律面前司法平等’。山花中的雕像由9个人物组成,除居中三位分别为权威、至尊的自由和秩序的人物雕像外,环绕两边的事实上是对本大楼产生影响的人物,从左到右分别为塔夫托、鲁特、基尔勃特、胡戈尔、艾特肯和马歇尔。2020年9月18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也是最高法院唯一女法官,目前最年长、任职时间最久的大法官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去世,享年87岁。露丝·巴德·金斯伯格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第二位女性法官、第一位犹太裔女性法官,哥伦比亚法学院历史上第一位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最高法院的自由派法官之一。金斯伯格的去世影响极为深远!甚至不亚于总统选举,将影响美国法制建设和国家走向,或改变美国未来至少10年!在政客的眼里称她为“邪恶的化身”!“最卑鄙无耻的人类”!特朗普是她头号反对者:“她是脑子被枪打了吗?简直是最高法院的耻辱!”萨维奇总结得最全面:“女巫!恶棍!女魔头!反美主义者!”在民众的口中“如果世上真有超级英雄,必然是金斯伯格的样子!”“我们不顾一切保护金斯伯格!”连8岁女孩都以她为榜样:“我爱她,因为她与偏见、不平等做斗争。”无论毁誉,这位福布斯最具影响力女性,TIME最具影响力人物,普林斯顿、哈佛荣誉博士,此生注定不平凡。【第19画面】

解析:专业术语留给对法律情有独钟的读者,在此不做解读。【第20画面】

解析:故事内容详实却有所选择,书后的作者手记中还补充了金斯伯格的一些真实开庭案件……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感人的女性故事,露丝·巴德·金斯伯格本人在美国已成为正义的象征。本书的插画和文字都很好实事求是,清楚地讲述了一些史实,展示了露丝一生所面临的境况。这是一本睿智、尖锐的传记,它充分证明教给孩子们正义永远不会太早。这本传记文笔巧妙,插图有趣,讲述了一位犹太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故事。这本书充满了微妙的情感和感觉,很可能会让与孩子分享它的成人读者热泪盈眶。阅读本书时,你几乎可以听到人们齐声说'这不公平’!作者记录下了金斯伯格每一次面对不公时的愤怒与抗争。【封&底】

解析:在我们的社会中,至少一半的人才是女性。在过去的一个时代中,只有一名女性可以任职于高位。回想1976年卡特总统上任之初,那时还未曾有女性任职于最高法院。随后,在美国上诉法院的法庭中,出现了第二位女性的身影,她就是露丝·巴德·金斯伯格。而现在,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克林顿总统刚才的宣布意义重大,它标志着那个旧时代的终结。而今天,在最高法院,露丝·巴德·金斯伯格曾经以女性特有的方式为大法官的工作增色。20 世纪 50 年代末,哈佛的法学院,班级人数超过 500 人,女生人数却不足10名。而今天,只有在极少数法学院中,女生比例会低于40%,绝大多数院校的女生比例早已达到甚至超过50%。多亏了《民权法案》的第七条,高等学府的大门已经全部向女性敞开,迎来了这标志性的转折。这是给孩子的励志传记绘本,这本书以法律案例的形式,将露丝一生中面临的种种不公呈献给读者,真实再现了那个充满行呗歧视的年代,一个勇敢聪慧的女孩如何坚持不懈地成长为美国“正义”的象征。一场人生,一场控诉社会不公正诉讼案,露丝遇到过那些不公,她将这些一一化为通往法律殿堂的人生阶梯。“战斗吧,为你在乎的事。行动吧,带上你的跟随者”——露丝这样说。在传记阅读中,汲取榜样精神,收获人生启迪。获得精神力量并内化,充实自己,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树立法律观念,帮助孩子成就理想未来。四、作者信息[美]乔纳·温特是许多图画书传记的著名作者,比如《纽约时报》畅销书《巴拉克》。他的书还有《垃圾船来了》《索尼娅·索托马约尔》《罗伯托·克莱门特》等。[美]史黛西·因内斯特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和童书插画家。他的图画书获得了BCCB蓝丝带图画奖和两次父母选择奖金奖。《M是音乐》被《学校图书馆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图书,《乔治脑中的音乐:乔治·格什温创作了蓝色狂想曲》获得了2017年金风筝奖(Golden Kite Award)图画书插画奖。说明:本文属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可转载和移作它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