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工厂模型:构建终生使用的知识创造系统
前文说传统知识管理容易掉进三个坑:
只收集而不加工知识
知识元件孤立无关联
各过程知识堆在一起
在万物互联时代,单纯管理知识,保存知识已经不重要了。用考试打比方,以前的考试是闭卷考试,谁背的多,记的多就能得高分。
今天是开卷考试,我们被信息包围的透不过气,最稀缺的是:
寻找知识,判断知识的能力。
用有意思的方式将知识结合,创造出新知识的能力。
我们不只需要一个知识管理系统,更需要一个知识创造系统——生产出有价值知识的系统。
这篇文章我们从一个知识工厂模型开始,以卡片为最小知识单元,看看如何构建一个创造知识的系统。
知识工厂模型
所谓工厂模型,外人看来是一个黑箱,他能观察到原料输入和成品输出,但看不见中间过程和设备。
比如最近我们天天离不开的口罩,熔喷布和耳带绳是输入的原料,加工后输出的是能用的口罩。
知识工厂模型同理,输入知识原料,输出知识产品。如下图,我们来拆解这个过程。
Step 1:捕捉信息,生成临时卡
首先得有原料。我们捕捉有用的信息,生成临时卡。这些原料是在你做事,阅读,倾听,思考时的「进货」——你觉得重要的任何信息。
临时卡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纸质卡片,电子笔记,白板等。
Step 2:加工临时卡为正式卡
为方便后期组装,我们将临时卡加工成正式卡片(加工也包括扔掉没用的)。这项工作最好在24小时内做,以防时间长了遗忘存在大脑中没记在临时卡上的细节。
正式卡应统一格式。比如唯一身份ID,标题,标签,具体内容,来源等基本要素(具体格式请参考知识星球置顶帖内容)。
正式卡片全部以文本格式存储。
Step 3:放入卡片盒并建立关联
将加工好的永久卡片放入卡片盒,同时建立关联——关系紧密的放在一起(紧邻),关系不紧密的(远亲)用标签或ID关联。关联是卡片盒方法最关键的一步,但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步。
Step 4:转化卡片群组为文件
随着卡片的累积,有意义的卡片相互关联,形成卡片群组,就可以自然的将卡片群组转化为文件。文件是卡片的组合,项目则是文件的组合。
知识的层级
单纯从功能看,知识分为两大类:
知识卡片:最小知识元件
关系描述:说明卡片间的相互关系
用口罩类比,制造口罩的材料只有两种:一种是零件(比如口罩的面料和耳带),另一种是将零件整合在一起的辅材。
这样有助于理解,但不好操作,阳志平老师将知识划分为三个层级:
卡片
文件
项目
卡片层级
卡片是最小知识单位,是知识元件,比如你摘录的一条金句,写的一段话,一次实验的结果都能成为卡片。创造一张永久卡片需要几分钟到几小时。
文件层级
文件是有意义的卡片群组,比如读书笔记,一次10分钟的视频,你正在读的这篇文章显然也是一个文件。创造一个文件需要花费数小时到数周。
项目层级
项目是文件的组合,可能会有多人参与,花费时间从几周到几年。项目是用来交易的知识包,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
构建知识工厂的设备
要实现这样的知识工厂和生产流程,需要以下四类设备(工具):
原料库:存放各类未加工信息的仓库,比如笔记类软件。原料库可以有多个。
元件库:保存永久卡片的工具,建议大纲类工具。元件库只有一个。
加工台:拼接卡片的工作台。比如 MarkDown 编辑软件,思维导图工具 。
成品库:保存成品的仓库。可以是文件夹或其他管理文档的工具。成品库可以有多个。
小结
创造知识要先解构再建构。我们先要把原材料吃透、拆解、加工成可多次使用的知识卡片,然后将卡片组装为成品。
因此,控制知识成品质量,关键是控制卡片质量,如果知识卡片良莠不齐,无论多好的组装技术,也生产不出优秀的成品。正如卢曼所说:
创作卡片比写文章更难。
很多谈卡片方法的文章聚焦在后一阶段——用卡片组装为文件。可不从源头上解决卡片的质量和数量及关联方式,是很难创造出有质量的成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