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在老宅梁上的“元宝”引热议

多方出动齐心“护宝”希望留住传统文化的根
《姑苏晚报》2021年04月13日 A04版

  追踪报道

  本报记者 王可

  姑苏区东麒麟巷17号华宅建于清乾隆年间,毗邻平江路景区。近日,华宅内发现6块“元宝”匾托。匾托挂在房梁上,上面的元宝和蝙蝠纹饰交织在一起,锃光瓦亮,令游客啧啧称奇。4月8日,本报刊登的《清代老宅房梁上惊现“金元宝”》,揭开了6块“元宝”匾托背后的谜团,讲述了旧时人们对“福禄双喜”美好生活的向往。昨天,相关部门和居民志愿者共同组成一支“护宝”队伍,肩负起保护这些老物件的责任,希望能留住传统文化的根。

  “老苏州”华行全在华宅住了57年,今年82岁。华行全告诉记者,自己刚搬来的时候,房梁上除了这6块“元宝”匾托,还有一块牌匾。后来,牌匾遭到破坏,他甚至都没留意牌匾上写的是什么,自觉十分惋惜。

  不止如此,华宅内仅存的一座砖雕门楼也曾遭到破坏。华行全回忆,原字牌“率履不越”由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俞樾题写。不幸的是,字牌在2000年前后遭窃遗失。后来,相关部门补贴了苏州书法家谭以文题写的“宁静致远”字牌。

  在华行全看来,每一座老宅都是不可再生的财富,里面的老物件不仅记载着历史变迁,更饱含了文化传承的价值,体现了旧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留住这些老物件也是留住“中国文化的根”。“希望可以组建一支队伍,为保护古宅和老物件出一份力。”华行全说道。

  昨天,平江街道城建处的工作人员与专业团队一道来到华宅,共同协商保护方案。在查看6块“元宝”匾托后,他们对于一些破败部分,研究了一套修复方案,将最大限度使用原材料和原工艺进行修复,做到“修旧如旧”,还会聘请专业人员定期展开巡查。

  “这些老物件凝聚了先人的勤劳和智慧,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情感是十分丰富的。这次在华宅发现匾托,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发现、保护更多老物件,将老物件本身以及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传承下去。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外出游子,都能通过这些老物件,留住心底的一份乡愁。”平江街道城建处工作人员仇昕宁说道。他还表示,对于这些未列入文物清单的老物件,街道和社区将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宣传,增强市民的保护意识。

  住在东麒麟巷的十多位居民志愿者也自发组建了一支宣传小分队。当游客走进老宅“微旅游”打卡时,志愿者们将从屋里走出来,为大家讲一讲老宅、老物件背后的人文故事,为城市“微旅游”出一份力。我们社区也正在制作宣“传栏,摆在这些老物件的不远处,方便市民和游客更深度地了解苏州的背街小巷和人文轶事。”东园社区党委书记赵梦月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