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肾毒性(二)
-----〈接上篇〉-----中药的肾毒性
中草药性肾毒性的原因
1. 对中草药的毒副作用认识不足
在上述引发肾损害的中草药中,许多是传统上已知有毒性作用的药物。按中国药典记载的毒性分级,丢了棒、防己有小毒;牵牛子、苍耳子、使君子、马桑果、白花丹、罂粟壳、鱼胆为有毒中药;雷公藤、山慈姑、马钱子、草乌有大毒;斑蝥极毒。可见导致肾损害的中草药具有程度不一的毒性,使用量过大和使用期限过长都极有可能发生肾损害。如临床报导的木通、防己、雷公藤、草乌、益母草等肾中毒病例大都与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有关。
2. 没有遵循辩证施治和中病即止的原则
辨证施治,有是症用是药,是中医治病的灵魂,在众多的中药肾毒性的临床报导中,绝大多数病例是缺少准确的辩证施治,以致盲目用药,或者用药时间过 长,而发生肾脏损害。中药致肾损害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显示,服用偏方而致病者占33.33%;短时间用量过大而造成中毒者占93.25%。
3. 药物的误用
错误地将马兜铃科的植物广防己、关木通和青木香替代非马兜铃科的植物粉防己、川木通和广木香使用,以致发生肾损害。比利时发生的大宗中草药性肾损害即是由于将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替代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而发生的,之后的药检发现,在所检测的12批次药物中,有11个批次含有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 AA)。英国报导的2例中草药肾损害是因将关木通(马兜铃科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误用为川木通(毛茛科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而发生的。
4. 对药物性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缺少了解
当存在药物性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的时候使用中草药,必然增加药物肾损害的可能性。以下是
药物性肾损害的危险因素:
a. 老年患者:老年人肾脏逐渐萎缩,肾单位数目减少,肾动脉硬化,入球小动脉壁发生退行性改变,肾小球透明变性及基膜增厚,髓质肾小球硬化,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及萎缩,基膜增厚,管腔扩张;此外,老年人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逐年降低,肾小管浓缩和稀释功能减退,尿酸化功能障碍。基于这些病理变化,老年人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率较青年人高2.5倍。
b. 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的药物性肾损害发生率明显增高。
c. 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患者,容易发生药物性肾损害。
d. 同时应用两种以上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可增加肾损害的发生率。特别在人工合成药和天然植物药合并使用时,应格外警惕。
5. 药物制作工艺的不严谨
如雷公藤多苷被广泛用于治疗肾脏病及风湿疾病,但是不同厂家的产品中雷公藤多苷的含量不同,毒副作用也不同。致使临床应用时容易混淆而引发肾脏损害。
避免或减少中药性肾损害的措施
1. 倡导
为了避免中草药对肾的损害,应加强中草药用药知识的科普倡导,消除「中草药乃天然药物没有毒副作用」的观念;及时通报中草药性肾损害病例,引起国人重视。
2. 合理使用中草药
a. 了解中草药的毒副作用,熟悉有毒中草药(如草乌、苍耳子等)的代谢过程、剂量及用法。孕妇、老弱、儿童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或禁用有毒中草药。
b. 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及疗程,遵循「中病即止」的治疗原则。大多数中草药性肾损害病例的发生与用药剂量过大和疗程过长有关,控制药物的剂量及疗程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中毒事件的发生。民众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中药,避免盲目服用或随意改变药量、剂型及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