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矫情任性、无理取闹,这个阶段确实是你冤枉他了!
宝宝真的是任性吗?宝爸妈们,在特定的时期,我们可能冤枉了宝宝哦!
有某个阶段,家长会突然发现宝宝的行为非常任性:
玩具放在特定的位置,别人一动,他就大哭大闹;
穿衣服必须是妈妈穿,其他人穿都不行;
回家时,一定要站在电梯右边;
玩捉迷藏他会让你藏在自己刚刚躲过的地方,然后兴致勃勃地来找你;
吃饭时,大家坐的位置稍有变动就不行。
这些都是宝宝到了秩序敏感期的具体行为,他们内心有自己的秩序,并且要求周围的人按他们的想法去做。
所以,这些就变成了我们大人眼里的无理取闹。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儿对秩序极端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对事物的发生秩序、物品的摆放位置以及事物的完整形态都有强烈的要求。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幼儿发展中有两重秩序感,即内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
内部的秩序感使幼儿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外部的秩序感则指向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认知。
1~3岁
1~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表现出对事情发生顺序、物品摆放位置、游戏方式、家人的互动方式都有近乎苛刻的一致性要求。
如果这些不符合幼儿的秩序,他就会出现焦虑、抗拒现象,家人会觉得幼儿变得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这个时期也可称为执拗敏感期。
3~5岁
3~5的幼儿主要表现出外部的秩序感,会出现追求秩序完美的关键期。幼儿喜欢管理和要求他人,自己遵守规则和秩序,别人也要遵守规则和秩序。
如果不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他就会产生焦虑而哭闹的情绪,包括对物品的完整性、对事物的完美性有苛刻的追求。
一个苹果被掰开了,他就拒绝接受,这个时期可称为完美敏感期。
幼儿的秩序敏感期是幼儿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在幼儿的秩序敏感期到来时,理解他、尊重他、保护他、帮助他,尽我们所能给幼儿提供一个有秩序的成长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不能给幼儿提供一个有序的生活环境,幼儿不能从有序的环境中,认知和理解事物以及事物关系。
“一成不变”是秩序敏感期的幼儿认知世界的方式,使幼儿的认知和智能得到好的发展,之后幼儿才能够接受灵活多变。
如果生活在无序的环境中,幼儿会不安和焦虑,他的精力多数都放在对无序的环境的抗争上,从而影响身心发展。
面对这个时期宝宝的执拗行为,我们该怎么帮助宝宝度过秩序敏感期?
认真学习和理解幼儿的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幼儿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如果你误解了或者轻视了秩序敏感期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意义,对幼儿的会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请尊重幼儿的秩序敏感期
在幼儿1~3岁阶段,尊重他的执拗敏感期。物品摆放要有固定位置,做事(吃饭、出门、睡觉、读书等)按着固定的顺序进行。
在幼儿3~5岁阶段,尊重他的完美敏感期。不要破坏他对完美的迷恋和追求,尊重孩子的要求和意愿。
如果破坏幼儿的秩序,接受他们的抱怨和不满
如果不小心破坏了幼儿的秩序敏感期,家长不要指责和抱怨幼儿,而要向幼儿道歉,并尽力弥补。如果有些事件不能弥补,请接纳幼儿的情绪,允许幼儿表达他的不满和怒气。
虽然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看起来较真和胡闹,但是有人说错过了秩序敏感期,20年后坏习惯始终改不了。也就是说,家长利用好这个阶段,可以养成宝宝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该怎样制定生活规则,让宝宝生活有条理?
秩序感是幼儿的一种心理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会产生真正的快乐。
秩序感也让孩子认识到每样东西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让孩子能够适应环境,能够在细节上支配环境。
同时,秩序感也会让幼儿对事情的发展产生预期和预判,当幼儿发现,事情就是按着他期望的样子在发展的时候,幼儿会有非常大的成就感。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感到平静和快乐。因此,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秩序的事情时,家长不妨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在秩序敏感期,尽量不要更换看护人
每个看护人有自己的看护习惯、方式和游戏互动方式,频繁地更换看护人会让幼儿处在不断的适应和变化中,给幼儿造成困扰并产生焦虑,影响幼儿的秩序感的发展。
家长做事尽量有条理和有秩序
比如,从外面回来,先洗手、更换家居衣服,然后进行其他活动;睡前讲故事、洗漱、睡觉等日常活动尽量按着固定的秩序有序进行。
不要想起来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因为忙了,就不换衣服了,因为时间少了,就不讲故事了。
尽量有秩序地做事,是对成人的考验,同时也是对幼儿秩序敏感期非常有意义的。
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摆放有序,每次使用后一定要注意及时归位
幼儿的东西要注重摆放有序,家长不要随便去更改它们的位置。
尽量不要对幼儿居住的环境做太大的改变,比如频繁地为幼儿更换床铺、居室、生活环境等。
有的家庭幼儿有时候在沙发上睡觉,有时候在自己的床上睡觉,有时候在爸爸妈妈的床上睡觉,这样就是在破坏幼儿的秩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