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症状?胃病艾灸有效果吗?
胃病早期,口腔味苦,舌苔泛黄,时间久后,舌苔颜色转白,胃病疼痛者舌质有瘀斑。艾灸是中医学针灸疗法中的灸法,对胃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生活中有胃病的人可不在少数,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下胃病要怎么治?给大家介绍一下胃病的症状胃病艾灸有效果吗?,看一看要艾灸哪些穴位。并且给大家分享一下胃病有什么症状,日常要如何调理,快随小编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內容吧。
艾灸是中医学针灸疗法中的灸法,对胃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艾灸时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胃病的症状
1、舌头颜色异样
胃病早期,口腔味苦,舌苔泛黄,时间久后,舌苔颜色转白,胃病疼痛者舌质有瘀斑。而健康的舌头颜色淡红光泽,舌苔薄白,形状均匀。
2、胃“泛酸”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的上班族胸部常出现“烧心”,感到有一股“酸气”从口腔涌出,非常难受,这种现象在医学上通常称为“泛酸”。胃“泛酸”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会出现“胃泛酸”的情况。胃“泛酸”可能是一种偶然发生的现象,但持续时间长了就演变成了胃食管回流病,当人们患上胃食管回流病以后,可以发展成为慢性病,引起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如溃疡、食道黏膜出血、食道变窄,甚至于引发食道癌等。
3、口腔溃疡频发
口腔溃疡虽是小病,但小病不“小”,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大大的隐患。通常情况下,口腔溃疡可以自愈或通过服药治好,但如果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就有可能是某种恶性病变的信号。口腔是人体抵御外界病菌入侵的关卡,随后是咽喉管道,肠道,未能防御的病菌可能进入胃部大面积感染,将病菌恶变成胃癌。
4、记忆力减退
年龄的增加和怀孕不再是人们的记忆衰退的原因,有时候记忆力的减弱是胃病的警示。营养的不足,头脑的供血不足,头脑的思考能力和记忆力都开始下降。上班族为了改善衰退的记忆力,可以从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开始,养好胃再增强记忆力。
5、虚胖的腹部
而有的人看似很瘦,却有一个隐藏起来的虚胖腹部,这都是因为胃食胀引发的。饭后吃水果是许多人的习惯,可是这个习惯将会造成腹部膨胀,造成讨厌的“肚腩”。由于食物的消化时间较长,再加上进食的水果,所有的东西混杂在一起,肠胃就不能正常的消化食物,导致胃食胀。
中医如何看胃病?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需要经过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之后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随后输送到全身各处,起到滋养全身的作用。而脾胃虚弱、气血不和、则容易导致胃脘痛、嗳气、恶心、呃逆、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厌食、消化不良等症状。
胃病的艾灸疗法
通常情况下可以考虑艾灸中脘、关元穴、足三里等穴位。因为无法了解你一实际情况,这里只是介绍了几个常用的穴位,具体取穴要根据自身情况决定。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这三个穴位:
一、中脘
腑会中脘,这里是所有腑(消化部门)的总管。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艾灸方法:
艾炷灸5~10壮。
艾条灸15~30分钟。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胃病艾灸效果非常好。
二、关元穴
关元是小肠的募穴,也是最常用,好处最多的一个穴位。除了孕妇不能艾灸关元之外,平常保养身体男女都可以灸关元。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艾灸方法:艾炷灸7~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三、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常常灸足三里,可让人健康长寿。
因为中医学观点,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治病的时候,不管是肝癌、肺癌,或感冒。
处方下去,病人如果胃口恢复,就代表救回来了。所谓胃口没有恢复就是病人不感到饿,不会想吃饭,说明胃气还没有回来,就是没有胃气。如果胃气回来,代表病人就救回来了。先天肾,后天脾胃。如果脾胃和肾好了,人就可以老得慢。胃气在,有胃口,人就没事,有病也好治。
作用:生发胃气、燥化脾湿、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
艾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5~10分钟。
胃病需要怎样调理?
一、保暖护养。
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防止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二、饮食调养。
胃病患者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进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三、忌嘴保养。
不去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是饭后服用,防止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
四、平心静养。
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五、运动健养。
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有助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