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书杂记
我忍着饥饿,终于读完了陈平原先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的正文,只剩下最后一篇《后记》了。我曾经扫过一眼这篇《后记》,但就是这一眼,让我确信这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是我不能再饿着肚子欣赏美文了。出门买了两个卷饼,便跑回来一边吃着,一边读着。
陈先生在雨中散步时,回想起了自己的大学岁月:
喜欢撑一把雨伞,独自在雨中空旷的校园散步,却并非模仿戴望舒《雨巷》,也没期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只是借雨水洗去尘世的喧嚣,空气格外清新,心境也显得格外宁静,特别适合于思考、品味这人生。
唉!这不也是我大学时经常干的事情吗?数年以后,千里之外,陈先生当年彼处的感受竟在我这个落魄学子身上产生了共鸣,不管这是不是文人的通性,都着实让我深感荣幸!大学时曾在一篇散文中写到:“听雨,品雨,你会感觉到世俗尘嚣被瞬息浇灭,天地间只有那被雨声渲染的宁静,被雨声织就的寂寥。”写这篇文章时,我应该还不知晓世间有一个陈平原,但在当日的宁静与寂寥中,我也在思考人生、品味人生吧。
陈先生在完成此书后,“又撑起了雨伞,恢复那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雨中散步。既非锻炼身体,也非制造幻梦,仅仅为了片刻心灵的宁静”。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陈先生在百花版《千古文人侠客梦》的《后记》中所言及的几句话:
在我自己,之所以偏爱此书,是因其撰述过程而获得了澄明的心境,度过了某种精神上的危机。对于希望学问与人生合一的我来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作为学者的陈先生可以通过写书来度过精神危机,我们呢?陈先生在书中提到:“选择文学史研究,也就选择了寂寞与冷清,这一点将随着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而日益显示出来。对于'实迷途其未远’的年轻学子来说,明白这一前景,还愿意选择古老而苍凉的文史之学,确实当得上'悲壮’二字。”此话凝聚着陈先生的深情,也激烈地触动了我们这些“悲壮”学子的心。徒自洋溢着饱满的热情,坚守着“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信念,等待你的真就是寂寞与冷清。选择迷途的我们,只能“独啸巉岩,目远山之青黛,听溪水之潺湲;长对青灯,览经史以称尊,视侠刺而为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