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城市竞争力格局

中社智库丨图说中国城市竞争力格局

发布时间:2021-03-10

来源:中社智库

收藏纠错分享

正文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指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纲要》明确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极,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地区、哈长、辽中南、北部湾和关中平原8个地区作为组群,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山西中部、天山北坡、兰西、宁夏沿黄、拉萨和喀什9个地区作为组团,使中国交通网络形成六条主轴、七条走廊、八条通道的骨架布局。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建设将同我国城市群、城市组团的发展紧密相连。2021年,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如期高质完成、“十四五”规划顺利开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关键时期,城市群的发展将深刻影响着中国城市化乃至经济格局的基本面貌。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将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1  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格局

01 大都市圈格局主导全国

2020年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分别是:深圳、香港、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台北、南京、武汉、无锡。

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前十强格局基本稳定,中部仍然只有武汉进入前十强,其余均为东部城市,其中江苏占据3个城市,广东占据2个城市,基本均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

综合经济竞争力较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以及中部的中心城市。

02经济增量竞争力是导致综合经济竞争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经济密度和经济增量的经纬度分布

03 经济竞争力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指数和排名变化空间分布

注:横坐标表示经度,纵坐标表示纬度,图中点越大表示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指数越强,绿色点表示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上升,白色点表示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下降。

2  各区域综合经济竞争力格局与变化

01 “南强北弱”更加强化

综合经济竞争力依旧呈现“南强北弱”状态,南方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水平要显著高于北方,并且南方城市之间的差异程度要低于北方。具体而言在前10强城市中北方仅有北京1个城市,前20强中仅有北京、青岛、郑州3个城市,前50强中仅有北京、青岛、郑州、西安、济南、烟台、太原、天津、东营9个城市,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头部北方城市显著较弱。

02区域经济竞争力呈现“东升西稳,南升北降”

深圳、香港、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南京、武汉等城市分别在各区域均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各区域也均存在显著的多中心格局,如东部的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北京,中部的武汉、长沙、郑州,东北的长春、大连、沈阳,西部的成都、西安、重庆,各区域的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多中心格局。

03 经济竞争力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北方城市(左)和南方城市(右)经济竞争力指数和排名变化空间分布

注:横坐标表示经度,纵坐标表示纬度,图中点越大表示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指数越强,绿色点表示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上升,白色点表示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排名下降。下图同。

中国东部(左)和中部(右)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变化

注:空心圈表示经济增量竞争力排名降低,空圈越大表示经济增量竞争力排名降低越多,实心圈表示经济增量竞争力排名上升,实圈越大表示经济增量竞争力排名上升越多。下图同。

中国东北(左)和西部(右)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变化

3  各层级综合经济竞争力格局与变化

01 一、二线城市内部差异较小,竞争激烈

02一、二、三、四线城市排名变化

一线城市经济竞争力指数和排名变化空间分布

二线城市经济竞争力指数和排名变化空间分布

三线城市经济竞争力指数和排名变化空间分布

四线城市经济竞争力指数和排名变化空间分布

4  各省(市、自治区)综合经济竞争力格局及变化

01各省呈现“越强越收敛、越弱越分化”状态

从各省(市、自治区)角度来看,香港、上海、北京、澳门、台湾、重庆、天津等地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要显著较高。除此之外,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分别处于前列,江苏内部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水平均较高,特别是苏州、南京、无锡在全国前10名,省内竞争力较低的淮安、连云港、宿迁在全国排名分别为66、77、91名,均在全国前100强以内;浙江省内部排名最低的城市位次则相对较低;排名较低的为云南、内蒙古、宁夏、黑龙江、甘肃等省份。从省内综合经济竞争力差异角度来看,各省份呈现经济竞争力越强,省内差异越小;经济竞争力越弱,省内差异越大的局面。

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竞争力最大值排名图

02各省份基本均呈现一擎驱动、多擎驱动格局

从各省的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格局来看,河北、福建、浙江的总体城市格局较为接近,均表现为扁平双中心格局,省内的廊坊和唐山、厦门和福州、杭州和宁波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均较为接近;江苏、山东、广西的总体格局较为接近,均表现为扁平化多中心格局,不同的是江苏和山东为强强状态,广西为弱弱状态;宁夏、甘肃、云南表现为典型的双中心格局,除了两个中心城市以外,其他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均较弱;河南、陕西、湖南、山西、湖北、吉林、四川则表现为一定的单中心格局,特别是吉林和四川,城市群内长春、成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03 部分省区综合经济竞争力普遍降低

各省经济竞争力指数变化格局

注:横坐标表示变异系数相对于5年前差异,反映省份内部是处于分化还是处于收敛,大于0表示变异系数扩大,即省份内部城市经济竞争力差异扩大,处于分化状态,小于0则处于收敛状态;纵坐标表示经济竞争力排名变化,大于0表示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上升,小于0表示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降低。下图同。

5  各城市群综合经济竞争力格局及变化

01分散式均衡发展促使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总体经济竞争力较强

从城市群角度来看,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前五的城市群分别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相对而言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要显著高于其他几个城市群,分化程度也相对较低。

珠三角城市群呈现显著的双中心甚至三中心格局。

长三角城市群呈现“一超多强”格局。

长株潭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类似,均为中心城市具有优势,但是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经济竞争力水平也较高且差距不大,中心城市并没有绝对优势。

山东半岛城市群呈现典型的双中心格局,城市群内青岛、济南两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比值仅为1.1左右,其他城市如潍坊、济宁、淄博也均较为接近。

02中部各城市群迅速崛起

各城市群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及差异变化

京津冀(左)、长三角(中)、珠三角(右)城市群经济竞争力指数和排名变化空间分布

上升幅度较大城市群排名及变异系数变化

总体而言,中部城市群综合经济竞争力已经崛起,6个经济竞争力排名上升最多的城市群中,有5个城市群属于中部,虽然总体经济竞争力水平要低于东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但是随着其逐步崛起,中部和东部差异定会缩小,逐步融为一体。

6  核心要素经济增量的格局与变化

01城市经济增量竞争力内部差异较大,分化严重

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位列前5强且存在显著差异,上海和北京的经济增量竞争力要显著高于深圳、广州和重庆,而深圳又显著高于广州和重庆;成都、武汉、杭州、苏州等城市的经济增量竞争力又显著强于南京、香港、宁波、郑州等城市。从区域分布角度来看,前20强城市中,东南区域有11个城市,中部有4个城市,西南有2个城市,港澳台、环渤海、西北均1个城市,均为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

02中部城市经济增量竞争力全面提升,东北大幅下降

中国城市经济增量竞争力排名变化分布图

03山东、吉林经济增量竞争力处于降低、分化状态

各省(自治区)2015-2020年经济增量排名和变异系数变化

详情请见

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作  者  倪鹏飞 主编

出  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5203-7388-3

出版时间  2020.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