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考验 | 列宾油画篇
这个人在世上生活了八十六个春秋。一生中,他画了几十张巨幅创作,上千张油画肖像,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素描速写与书信。
列宾的勤劳可以说是传奇式的。有些绘画列宾制作了多年。《查波罗什人》整整画了十二年。这期间,他几次去乌克兰收集材料,作人物速写。《宣传者被捕》这幅画他画了十二年以上。就我们所知,有几幅变体画彼此相差很大。甚至当画幅已经完成,列宾还没有放下画笔,还在继续构思革命者的形象。《普希金在涅瓦河畔》,他画了将近三十年。画布上诗人的头部由于多次涂色而突出起来,可是画家还是不能满足,他还希望能画得更好。一九一七年,列宾给安德烈耶夫写信说:
“二十年过去了,时至今日,这幅不幸的画布,四边都已折皱不堪,油彩涂了一层又一层,有的地方已近乎浮雕,可是,我还没有把它扔到黑暗的角落里。恰恰相反,我像一个疯子似的,经常热情地拿起这足有一俄丈的画布框,把它挂到阳光充足的地方,我操起长杆画笔,一只手拿着一支,调色板就放在我崇拜的偶像脚下。尽管二十年来我已经养成了不敢期望有所成功的习惯……我还是用尽我尚存的热情向上攀登,大胆地尝试,大胆地探索,大胆地追求……直到耗尽我这风烛残年的全部精力。
克拉姆斯柯依只比列宾大七岁,可一相识,他就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克拉姆斯柯依逝世后,列宾撰写了一篇亲切热情的回忆文章,作为对老师的纪念。克拉姆斯柯依在职业介绍所附设绘画学校第一次见到少年列宾。当时他在那所学校里任教。一次,他一进教室,就发现一张陌生的面孔,他站到列宾的身后,仔细观察他的素描。
克拉姆斯柯依常抽空看列宾的画。他似乎感到对自已所谓的学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列宾把在学院作的素描拿给他看,老师一看,就能发现画上的毛病,而且是恰中要害,这使列宾惊奇不已。克拉姆斯柯依讲的道理令人折服,准确无误,学院的教授们简直望尘莫及。
直至年逾古稀,列宾仍旧保持着感受的新颖性和知觉的敏锐性。看到升腾中的烟雾那离奇别致的变幻形态,覆盖森林草木上的皑皑白雪,他欣喜若狂;但他最爱的还是人,人的快乐和斗争、痛苦和幸福、忧伤和欢笑、热情的进发和心灵的凋萎他爱人的面孔、身躯、动作,而且总是贪婪地、不倦地力图把那些亲眼目睹的、令人兴奋的、永志不忘的一切都再现在画布或画纸上。因此,他随时随地作画,手边有什么,就用什么当画笔。不让用画笔,他就用烟蒂蘸墨水画,绝不放过。感诱人的后脑,漂亮的蓬松头发、少见的头部缩影或身体的侧影。他从不知道满足。拜纳忒那些装满画册和素描的柜橱就是这种不知满足的明证。
列宾七十六岁那年画了一幅自画像。画面上呈现出一位老年人的面貌。那敏锐的、探求一切的目光尚未失去昔日的光辉,可是坐在您面前的人却已身心交瘁。生活已成过去。虽然画家把自己画得老态龙钟,体弱多病,可是他手中仍然执着调色板,他还准备千百次地强忍病痛站在画架前,体验创作中的激动人心的幸福时刻。两幅自画像之间相隔着不间断的、折磨人的、漫长而繁重的劳动生活。孩提时,有一次列宾看到水彩,他用之作画直累到鼻孔流血。从那时起,直到他卧床不起,临终之前,昏迷中仍在想象挥笔作画,动作还和往常一样迅捷、急剧。在漫长的一生当中,他一天也没有安静过。直至最后一息,他始终不渝地忠于艺术。他忘我地热爱艺术,但却很少珍惜他自己创作的作品,但他始终坚信,总有天他能尝到他自己的创作带来的喜悦。
在艺术笔记里列宾写道“即或有非凡的天才,也只有伟大的劳动者才能在艺术上达到造型方面的登峰造极的高度。这种朴实的劳动本领才是每一位天才的基础。”这位伟大的劳动者还留下了另一条遗言“艺术喜欢的是艺术家身上的忘我勇气和他在美与诗的广袤世界里探求新的魅力,新的启示过程中表现出的无限果敢精神。它能宽容作者的差错,但从不谅解工作上的枯寂无聊冷漠寡情。”
沿着故居小路向上走出不远,来到列宾的墓地。坟墓淹没在一片鲜花之中。高大挺拔的璎珞柏,白桦树,都是当年列宾亲手所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