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世7年后,“不孝子”撒贝宁首谈内心愧疚,泪流满面:父母与子女,注定渐行渐远

愿你
心中有梦想
眼中有温柔
脑中有哲学
● 作者 |橙子      ● 来源公号|正经婶儿

最近,撒贝宁又一次上热搜了。

不同于以往“北大还行”“被迫保研”的“凡尔赛式发言”,这次撒贝宁,让网友们看到了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在最新一期《经典咏流传》中,撒贝宁讲了一件大学时期曾忘记和妈妈约定的故事:
撒贝宁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没有手机、没有BB机,和家里联系全靠写信,有一次妈妈写信与他约好在某一天见面,结果,到了约定的日子,撒贝宁一整天都在学校忙活,压根没想起来妈妈。

到了晚上八九点,突然想起,跑到招待所时,却看到妈妈点着一根蜡烛,坐在床边上,正在吃一碗方便面。
撒贝宁说:当时,突然就长大了,心里都是伤心和愧疚。
据悉,2013年,撒贝宁的母亲因为脑出血被送进医院,不久后,因为病情过重离世。
在之后,每次回忆起母亲,他都觉得“不知道能想起什么”,他说:
每天跟同事、朋友有那么多条语音记录,跟母亲的微信记录寥寥无几,甚至一条语音都很难找到。
撒贝宁和父母的感情一直很深厚,但联系却很少。
因为工作,撒贝宁常年定居北京,父母则生活在南方。
好不容易有了能力,给父母在北京买了房子,却一直没有时间陪伴。
老两口在北京并没有什么朋友,只好每天待在屋子里。
他们唯一的盼头就是希望儿子早点下班,回来陪一下自己。
在录制节目《青年中国说》时,撒贝宁的母亲刚做完手术,已经住院20多天。
因为工作安排,再加上母亲恢复的不错,当时撒贝宁并没有花太多时间陪母亲。
但有些事,错过了,就是一辈子;有些人,一转身,就成了永远。
母亲病逝3年后,撒贝宁和李白大婚,妻子生下了一对混血儿龙凤胎。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真正懂得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但是却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心里总在想,如果妈妈还活着,那该多好,她非常爱她的孩子,如果她看到自己有了孩子会多么幸福。
撒贝宁翻开母亲的微信,想听听母亲生前的声音,可打开后,才发现他跟母亲的微信记录寥寥无几,甚至一条语音都很难找到。
他对着母亲的微信号,说了很多话,只是母亲再也听不到了。
发出去的一条条语音,也不会再有回音。
这个时候,他才明白,有些事情如果不马上去做,等待就会变成奢望。
明天和意外,谁也不知道哪个先来,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珍惜身边的人,有更多的时间陪父母,他们不要你的钱,只希望你能多回家看看,哪怕你只吃一顿饭。
曾经,有人在网上做过一个调研:哪一刻你对父母充满了愧疚感?
因为心情不好,对他们不耐烦的时候;
希望他们不要干涉自己的生活,但又不想冷落了他们;
跟爸妈要钱的时候;
可以精心为恋人或朋友准备小礼物,却很少为父母买点什么的时候。
这些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的事情,其实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而小事的背后藏着的,是中国式家庭的硬伤——习惯。
小时候父母对子女倾其所有,长大了害怕成为负担,又习惯隐藏自己的需求。
于是子女习惯将父母当作理所应当,忽视了为人父母的他们需要子女的帮助,需要子女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
龙应台说,当年父母一次次送自己远行,自己从来都没有回头去看他们一眼。
因为她认为,父母的行为是理所应当的。
确实,很多时候,一些事情,在父母或者子女看来,这就是分内之事,并没有什么难堪,而且,有时候母亲做得再好,也会被自己嫌弃。
殊不知,父母其实也是首次做父母,并不知道该如何养育、教育孩子,但是他们知道将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将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孩子,将自己能够做得最好的给孩子。
想起之前广州的一位妈妈,在垂暮之年把自己整容到了45岁的样子,因为儿子赌气离开家前,记得的是她45岁的脸。
“脸上已经没有皱纹了,这样我们见面的时候,你一定会一眼就认出来了吧。”
这种行为,外人并不在意,也很难理解:
找儿子跟模样没有关系,更何况,整容多疼啊!
但对于母亲来说,这就是给儿子“留了扇门”,让儿子能认出自己。
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
所以,你陪伴过父母吗?或者说,还能陪父母多久?
假设一个35岁的孩子,60岁的父母,父母可以达到80岁高寿。假设一年中只能有7天的陪伴时间,一天在一起顶多相处11小时,那么你还可以陪父母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
别吝惜你的付出,早点让他们知道,你的爱和牵挂。
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写:“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
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人生就是这样,可能让你在最需要金钱的时候两手空空,可能让你在最需要时间的时候风尘碌碌。
四面夹击之下,选择常常就意味着遗憾。
对子女来说,人生或许可以带着遗憾重新开始,但一旦父母不在了,那份紧紧的牵系也就消失了。
你不再是谁的孩子,也不能在任何人面前卸下脆弱的心防。
就像老舍说的,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失去了母亲的人,就像失了根的花草。
为人子女,最怕的就是父母在的时候,意识不到他们的珍贵;父母一旦离开了,那些因无知而造成的遗憾,却永远无法弥补。
“子欲养而亲不在”,当这句话真正照进现实,只会呛得人满眼的泪。
就像岳云鹏对父亲唱到“如果有直达天堂的电梯,想不顾一切去看你……”
也像成龙说的:
“我和房祖名说,我死后你不要来拜我,我要你现在就孝敬我,你不要生日、节日才电话过来,你要是真的想孝顺,那就天天打电话给我!
十年前马来西亚曾上映了一部温情动画短片《更换电池》, 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奥斯卡动画短片奖。
故事情节很简单:
儿子不能照顾妈妈,就送了一个机器人,妈妈每天更换机器人的电池,相处的也不错,有一天妈妈去世了,叫不醒了,机器人以为妈妈没电了,于是拿出了电池......
小时候,我们都像短片里的儿子一样,常常许诺,给父母买大房子、带他们周游世界。
等长大了,因为工作繁忙、路程遥远种种原因不能回家陪伴父母,只能给父母银行卡里转点钱、往家寄点东西。
有时候,我们食言了、过分了、嫌弃他们了,他们也不在意。
但其实,父母需要的并不是这些,他们最想要的,不过是我们的陪伴而已。
只是父母老得太快,我们的道理明白得太晚。
当“生死离别”四个字残忍地摆到面前时,父母有多重要,自己有多后悔。

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一诗中写道: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海棠花与梨花掩映着白杨树,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
黄土之上,活着的人在哭泣,九泉之下,故去的亲人却寂静无声。
哭得再伤心有什么用处呢?亡者再也听不到了。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早点懂得“你陪我长大,我宠你变老”的道理,等那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
很多时候,最让我们痛彻心扉的并不是亲人的离去,而是我们放不下那本可以圆满的遗憾,还有猝不及防的离别。
毕竟当父母年老时,他们不需要多好的物质生活,希望的是儿女能够参与自己的生活:
他们向儿女隐瞒自己身体不适、家里不需要帮助,但又想儿女回家看看。
他们责怪给自己买东西的孩子大手大脚,收到礼物又会像孩子一样炫耀。
他们常常嘴里满是嫌弃,孩子一回家就念叨着“快点走吧”,送行时却一定要等到看不到孩子的背影再离开……
话说回来,很多离家的人说,父母和梦想,永远是天平两端难以两全。
可事实上,我们都明白,父母常常会主动选择做“被抛弃的那个”。
再不舍得,也会催促着孩子“去拼吧,去选你想要的生活吧……”
梦想、事业,要追求的就去追求吧,但别忘了身后有人在等。
“来不及”的事情实在太多,“来得及”才显得尤为奢侈。
别让父母成为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也别让父母,独自面对死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