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前河南出土 “天书”,蝌蚪文上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
自古以来,随着各种各样的陵墓诞生,盗墓贼也一直都有出现。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也多种多样,像刀、竹签、粗麻绳等等,都是平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类工具。到了民国时期,已经产生一些比较有特点的盗墓工具,比如我们熟知的铁钎、洛阳铲等等,已成为盗墓贼的作案利器。
早在1700年前,盗墓之事就已经出现。当时正是西晋咸宁五年,在河南的汲县,一个很有名的盗墓贼:不准(fǒubiāo),在一天深夜,悄悄的挖开了一座魏襄王的墓葬,此人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国君。
原本不准认为墓中肯定存在着许多的稀世珍宝,没想到当进入墓室以后,发现这里只有数量众多的竹筒。他很是失望,不过还是把竹筒拿出来看了一下。这时,才发现上面的文字像“蝌蚪”一样,跟“天书”相似,自己一个字都看不懂。他也不懂这些书有什么作用,于是就随意拿了几捆竹筒去生火,之后离开了墓室。
很快,官府也发现了此墓被盗的情况,盗墓贼没过多久被抓了。在墓室中,官兵发现了十大车的竹筒。当官府看到这些写满“蝌蚪文”的天书时,意识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立刻把发现“天书”的情况告诉朝廷。
晋武帝司马炎对此事不敢马虎,为了搞明白这些竹简的历史,他派出了两个博览群书,见识多广的人,一个是监荀勖(xù),一个是令和峤,让他们二人负责此次古墓的研究工作。
后来,这两名官员发现,竹筒上是一种来自战国时期的文字,记载了从春秋战国、商朝、夏朝等89位帝王以及1847年的历史。这些珍贵的竹简逃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除去那些少数被盗墓贼烧掉的一部分,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份很珍贵的历史资料,也让两位大臣的心情变得激动。
另外,竹筒上还记载一些失传的古书:《公孙段》、《易经》等等,由于这批竹筒被发现在汲郡的墓葬中,所以被称为“汲冢竹书”。
这样看来,“汲冢竹书”的发现还都给归功于不准这一位盗墓贼,若不是他,或许这些竹筒也不能出现在众人的面前,此事一直被学界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