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识三二四三法则

近来反复聆听了彭鸿杨师兄创立的“三二四三”法则,受益匪浅。简单谈谈个人对这个法则的理解。

重庆的彭鸿杨先生是胡希恕教授经方理论体系中优秀的第三代传人。在其反复千百遍研读胡老的《辨证施治概论》(以下称概论)后创立此法则,是在《概论》六经八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阐述疾病作用于人体而反应的各种病理机制、产物,疾病演变转化等内容。是对胡老《概论》的一次总结及内容延伸。

三:指的是三个病位—表、里、半表半里。二:指的是两种病性:阴和阳。四:病邪作用于人体表现出的四种病情:寒、热、虚、实。最后那个三则是泛言,是外感邪毒,或机体自身机能发生改变而出现的病理产物,或为食毒,或为水毒,或为瘀血,也有其他诸如结石、肿瘤等。而这些“三毒”又反作用于人体引起了相关的证候反应。

谈及“三二四三”法则就离不开六经八纲。人之所以得病,外因是诱发因素,内因才是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例如同样环境里得的相同的疾病,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般都比年老体弱的老年人来得轻,好得快。纵使目前多种慢性疾病,亦多见于中老年人。也多是日常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者外界环境长年累月在人体内的侵害而出现局部或者整体内环境发生变化而得病的。但不管是外界因素还是内环境的改变,人只要得病就不外乎三个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其可以单一为病,也可以二、三同时或前后出现病变。即《伤寒论》里讲的“合病,并病”。

人体得病是机体与病邪之间的斗争,犹如两军对垒,势必有一方强,一方弱。当机体抗病能力强,抗争反应激烈、快速,表现为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呈现太过之势时,则为阳证。而若机体抗病能力弱,反应迟钝,表现为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呈现不及之势时,多为阴证。就如同同样是感冒,纯阳之体的小儿跟迟暮的老人,虽可以同时发病,小儿则常表现发热反应快,烦躁,症状典型,病愈快。而老人则发热迟缓,精神萎靡,病情反复延绵,病程长。然不管什么疾病,其再多变,也不外乎在阴阳之间。而物极必反,事物的发展必然是由盛而衰,又从衰至盛。阴阳之间亦随病之变化会出现相应的转变。但纵使是身强体壮之人,有时候不同病位也会有阴阳不同性质的疾病。非必强人亦必阳而弱人亦必阴。

“四”既四种病情:寒、热、虚、实。病之反应于人体,其表现不外乎寒、热、虚、实四个方面。寒热是为病的证候反应,而虚指人虚。实指病实。为病反应或为寒,或为热,或为虚,或为实。寒与虚,与实相杂出现,或热与虚,与实相杂出现。亦有只见寒、热,而虚实不明显,或虚实明显而寒热不是很分明的情况。然此四种病情非必一成不变,寒热虚实均为无常,复杂的病情中四种情况都有可能见到。而随着病情的发展,亦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发展继而转变。彭师兄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细化了这一规律。其对虚实有进一步的解读。1、病机层面的虚实是指机体抗病有力无力的表现,有力为实,无力为虚。2、气血津液的虚(不足)实(充足)。《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同样是太阳病的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桂枝汤证汗出脉缓,说明津液已有损伤。而麻黄汤证的无汗身疼痛脉浮紧,是津液汇聚于表,欲汗出不得汗出的情况,津液尚未损伤。这两个同是阳证,也有因津液的损伤与否分为相对虚跟相对实。3、病邪之有形与否。如阳明病的白虎、栀子汤证,热在气分,里未结实,为无形之邪,而承气汤证里有结实,大便秘结为有形之物。彭师兄也一一分明,解析。对我们临床的遣方用药,鉴别方证之间的区别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最后的“三”是泛言,古人有云:一而再,再而三。这个三非定数,泛言多种毒害。常见为“食毒、水毒、瘀血”,后彭师兄又延伸出“结石、肿瘤”等等。三毒是人体发病的根本原因。人之所以患病,是源于气血津食的逆乱。而这些逆乱有可能是气滞,或瘀血,或痰饮水湿,或宿食,或其他种种。常是有外在或内在的因素,损伤我们的胃肠、肾脏等脏器的功能引起。或者恶血、废弃物得不到排泄而成为瘀、结节等,进而形成一种自中毒。而这个中毒并不单纯的归某一经病,它只是个病理产物。虽然像食毒、瘀血常见于阳明病,但也有太阴病证见有此毒素者。痰饮水湿多见于太阴病,然其化热之时同样可有阳明病的表现。所以不能单独的将三毒来归经,辨证还需要结合整体。

三个病位,两种病性,三二为之六,就是六经。病位之表里,病性之阴阳,病情之寒热虚实即是我们所说的八纲(再加个半表半里当属九纲,但我们习惯称八纲,所以有时将半表半里分属为里)。所以三二四三法则来自于六经八纲。更是对六经八纲的细化,而最后的三毒更是在胡老的基础上对三毒的延伸。用之于临床,对病位、病性、病情的辨别一目了然,再结合病理产物的相佐,则六经之病清晰可见。为下一步的遣方用药指明了方向。“三二四三”是辨证的开始,是中端,而非终端,真正的关键还在于方证的鉴别应用。胡老说“辨方证才是辨证的尖端”。而在这尖端之前也必须有一个方向,一个准则。六经八纲的理论基础,加上“三二四三”法则的应用,可以为我们这些青年医者,初学胡(希恕)冯(世纶)理论体系的医学同道指明方向,少走弯路。彭师兄也反复强调六经的判断是动态的,而不是强辨强套,更不是将方法论变为机械论。我们只有打好基础、铺好路,才能迈向最后的“尖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