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红楼梦》第二回至十八回的事件顺序
一、基本事件陈列
一些读者注意到了《红楼梦》中跳跃的时空线,有的事情发生在前面的,后写;有的事情发生在后面的,先写。这种现象在第二回至十八回尤为明显。从第十九回开始,时间线索基本上开始明朗,当然也还是一些存在有时间顺序争议的情节,但是基本的走向还是清晰多了。而第十九回之前的故事时间顺序,多少有些让人如坠雾中。特别是林如海的死亡时间,第十四回里说是九月初三;第十二回里又说当年冬底林如海来了信要见女儿,又还活着,情节矛盾。
为了更好地阅读和分析《红楼梦》,有必要对这些矛盾情节做一个系统性的梳理。本文仅对第二回至十八回进行梳理,因为这些章回是矛盾点最多最复杂的部分。《红楼梦》的小说情节细腻,故事量大,没有必要将所有的情节全部陈列进行分析,笔者仅将这些这十六回中有时间标志、季节标志、关联性事件、对时间顺序的分析起着重大作用的细节描写进行陈列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性情节,再进行合理的排列,还原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这十六回里的对时间分析起重要作用的主要事件陈列如下:
1、第二回:林黛玉五岁,贾雨村进入林府任教,贾敏去世。
2、第三回:贾雨村跟随黛玉来到京都,在贾政的帮助下,获任金陵应天府的知府;黛玉初入贾府;薛蟠在金陵打死人的消息传入贾府。
3、第四回:贾雨村审结薛蟠命案,薛氏全家入住贾府。
4、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5、第六回:宝玉与袭人初试云雨情,刘姥姥来到贾府请求资助。
6、第七回:周瑞家的给荣国府各房女眷送宫花;宝玉与秦氏的弟弟秦钟一见投缘,约定一起到贾家学堂上学。
7、第八回:宝玉向贾母禀明,要和秦钟一同上学;宝玉、黛玉探望生病的宝钗;秦业凑足贽见礼给贾代儒,让儿子秦钟体面地在贾家学堂入学。
8、第九回:宝玉上学前,向黛玉辞别;众顽童大闹学堂,贾璜的侄儿金荣在众人的要求下被迫向秦钟道歉。
9、第十回:金荣的姑母来到宁国府为侄儿讨公道;张友士给秦氏看病。
10、第十一回:宁国府为贾敬庆寿;凤姐在会芳园偶遇贾瑞;凤姐多次看望病重的秦氏。
11、第十二回:凤姐毒设相思局,贾瑞病死;林如海病重,贾琏带着黛玉前往扬州探望。
12、第十三回:秦氏死亡,贾珍向邢夫人、王夫人请求凤姐协理治丧。
13、第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昭儿从苏州回到京都,向凤姐禀报林如海去世的消息;秦氏出殡。
14、第十五回:没有与时间顺序相关联的重要情节,不作分析。
15、第十六回:贾元春被封妃,贾琏与黛玉回到贾府,贾府开始兴建大观园,秦钟病逝。
16、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竣工,贾政试才宝玉,宝玉对大观园各处景点进行即景题咏;贾元春回到贾府省亲。
如此之多的故事情节,可谓是多线索并进、多空间转换,很难从人物、时间、空间把各条线索及其交叉点理清楚。但是我们从一些关键性的和有时间标志性的情节、人物着手,就可以把这些故事的时间顺序梳理出来。
二、第一年:黛玉进贾府
由林黛玉进贾府为开端,小说的主空间正式转到了贾府。这一年的时间标志性人物可定为林黛玉。我们姑且把这一年作为贾府故事的第一年。林黛玉于第三回进入贾府,当晚贾母在安排她的住宿问题上是这么说的:
“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排罢。”
这说明当时已是初冬,要不然贾母就不会说“等过了残冬”的话。笔者把贾府故事按单元归列,以便线索更清晰。当年发生的故事如下:
一、第一单元:
1、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依据:第五回,宁国府的花园会芳园里梅花盛开,尤氏婆媳邀请贾母婆媳来赏花,宝玉也跟着来了。当天,宝玉在秦氏的卧室里午休,梦游了太虚幻境。梅花是冬季花卉。
2、宝玉与袭人初试云雨情。因为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可卿梦交,受到了性启蒙,于是要和袭人在现实中进行性生活。这件事与梦游太虚幻境有极强的关联性,所以也是当年发生的事情。
二、第二单元:
3、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请求贾府予以资助。依据:第六回里写到刘姥姥家的情况是,“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狗儿未免心中烦虑”,于是刘姥姥全家经过商议,第二天就由刘姥姥带着外孙板儿进城来找贾府资助。刘姥姥上门求助与天气变冷、家中冬事未办紧密相关,所以是当年发生的事。
4、周瑞家的给贾府各房女眷送宫花。刘姥姥是通过周瑞家的引领才见了凤姐。刘姥姥走后,周瑞家的向王夫人回禀刘姥姥的事。此时王夫人在梨香院与薛姨妈叙旧,薛姨妈看到周瑞家的来了,趁便把宫花交给她,叫她给各房女眷们送去。送宫花与刘姥姥进府求助在时间、空间上都有紧密的前后顺序,所以这也是在当年发生的事情。
送宫花是个关键情节,由于薛姨妈一家在这个时间点出现在贾府,就可以推断出薛氏全家进京、贾雨村审结薛蟠命案等情节也发生在当年。虽然第三、四、五回都写到了这些事,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时间点,无法严谨地判断这些事情具体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了送宫花这一节,就能倒推出这些事情发生在当年,可以补上薛氏一家这条线索的故事单元。
三、第三单元:
5、贾雨村获任金陵应天府知府,审结薛蟠命案。
6、薛氏全家入住贾府。依据:第四回,王夫人在得知薛蟠命案了结之后,“过了几日”,薛氏全家才来到贾府的。因而可以倒推出第5条贾雨村审结命案发生在薛氏全家入住贾府之前。
四、第四单元:
7、宝玉、黛玉一前一后地来探望生病的薛宝钗。当黛玉来到梨香院时,宝玉注意到她穿着羽缎褂子,得知下雪了,马上要人取自己的斗篷来。说明这个情节发生在当年冬天。随即在梨香院的晚餐上,薛姨妈让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去喝杯酒搪搪雪气、紫鹃派雪雁送手炉等情节皆因下了雪而自然发生。
8、晴雯爬上梯子,把宝玉写的“绛云轩”三个字贴在门斗上,冻得手发僵发冷。黛玉称赞字写得好。
9、宝玉因不满茜雪把枫露茶给了李嬷嬷喝,怒摔茶杯,贾母派人来问原因,袭人慌称是自己倒茶时被雪滑倒,失手砸了茶杯。
这一系列的情节都与下雪紧密相关。
五、第五单元:
10、宝玉在宁国府初会秦钟,两人一见投缘,相约一起到贾家学堂上学。随即宝玉向贾母要求和秦钟一道去上学。秦业苦凑了24两银子的贽见礼,让儿子体面地到贾家学堂上学。
11、宝玉和秦钟去上学。依据:第九回,袭人为宝玉上学,准备了要添换的大毛衣服和手炉脚炉里要用的炭,说明当时是冬天。由此反推出第10条中宝玉认识秦钟、秦业凑钱等情节也发生在当年冬天。而且可以推断宝玉认识秦钟是在黛玉进入贾府之后,因为第八回的开头就写到宝玉向贾母要求和秦钟一同上学后的第三天,包括黛玉在内的贾府女眷在尤氏的邀请下去宁国府看戏。
三、贾雨村赴任路线
理清了贾府故事的第一年里的事件,明晰了薛氏一家的行踪。为了便于进一步分析相关情节里的时间顺序,有必要对书里写的“都中”、“金陵”和贾雨村从都中到金陵的赴任路线问题进行铺垫性分析。
贾雨村和林黛玉是结伴前往并同时到达京都的。虽然二人都是去了荣国府,目的地却不一样。贾雨村去拜见贾政,林黛玉则是被直接接入荣国府去见贾母,至此该线索一分为二。第三回写到,贾雨村拜见贾政后,不上两个月,贾政就为贾雨村谋补了金陵应天府的职位,然后贾雨村择日上任去了。
金陵就是南京。第二回里,贾雨村告诉冷子兴他曾经去过金陵,曾经从贾府在金陵的老宅门前路过。第三十三回里,贾母得知贾政痛打宝玉,生气地说要回南京去。所以金陵就是南京。那么“都中”又是哪里呢?不少红学研究者都认为是北京,但是笔者认为还是应该要从文本出发,小说中多次提到都中是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第六回刘姥姥跟女婿王狗儿商议:
“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
也就是说,刘姥姥一家就住在天子脚下,首都长安近郊的农村里。第十七回至十八回里,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人介绍妙玉的来历:
“(妙玉)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
这也说明贾府所在的“都中”就是长安。第五十六回,贾宝玉梦见了甄宝玉,甄宝玉说:
“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我才作了一个梦,竟梦中到了都中一个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去了。”
甄宝玉所说的长安都中的宝玉就是贾宝玉,贾宝玉所居的都中就是长安。这么多的证据足以证明都中就是长安,即西安。因为书中没有任何依据证明都中是北京,所以都中是北京的说法不可信。那么贾雨村从长安到金陵,也就是从西安到南京,走的是水路还是陆路呢?当然是水路。当时没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水路是比陆路效率更高的交通方式。林黛玉和贾雨村进京走的也是水路。第三回写得很清楚,林黛玉洒泪拜别父亲林如海后,登舟而去;到了都中,弃舟登岸,直接被荣国府的轿子接走,一路上全是水路,没有水陆并用的情形。所以贾雨村从长安(西安)到金陵(南京)赴任,也可以判定是走的水路。
贾雨村赴任路线示意图
贾雨村的赴任水路路线大致如上图红线所示。贾雨村从西安渭河出发,转入黄河,在山东再转入京杭大运河到江苏镇江后,再西入长江抵达南京,全长大约是1600公里。我们不按“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速度来判断贾雨村的航船速度,就按古代行船的一般速度15公里/小时来推算,考虑夜间不行船的因素,按每天行船十二小时计算,航期大约是九天。因为这条路线大多都是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顺流,只有镇江到南京这几十公里是逆流而上,所以行船的速度比一般速度还是会快一些,按六天来计算也是可以的。那么,贾雨村从长安到金陵赴任也就是需要一周左右。贾雨村到任后,马上就审理了薛蟠命案。这样算下来,薛蟠命案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在黛玉进贾府两个月左右时审理的。
四、薛蟠命案疑点
薛蟠是什么时候打死冯渊的呢?冯家仆人在向贾雨村陈述案情的时候说得明明白白,他们告了一年的状!也就是说,薛蟠打死冯渊发生在一年前。这样的话,矛盾点就出来了。
1、薛蟠是在上京前两日争买英莲、打死冯渊的。打死冯渊后,他根本没当一回事,仍然上京去了。贾雨村从长安到金陵仅需一周左右的时间,薛氏一家从金陵到长安,虽然大部分水路是逆流,速度要慢些,顶多也就半个月可以到达长安,为什么薛家却是在一年之后贾雨村审完命案,还在王夫人获知命案审结后才到达贾府呢?
2、薛蟠是在一年前就犯了人命案,减去贾雨村入京到赴任的两个月时间,贾雨村和林黛玉到达贾府时,薛蟠命案已经发生了十个月左右。为什么直到黛玉进入贾府的第二天,王夫人和凤姐在一起拆看从金陵来的书信,才得知了薛蟠命案,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夫妇才在当天派人到贾府来传达要把薛蟠唤取进京的意见呢?
要搞清这些疑点,先来看看薛蟠入京的目的。对此,第四回里给了三条理由:
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很多学者很喜欢分析第一条,就是送薛宝钗入选,其实最重要的是第三条,薛家的买卖才最重要!这是薛家百万之富的根基。在这三条理由之前,作者还重点讲述了薛家买卖的当前状况:
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薛父死后,薛家的生意日渐衰落,如果再不重整旗鼓,薛家可就危险了。薛家和贾、史、王家不一样,贾、史、王家都是有爵之家,只有薛家就是一个纯粹的商户,买卖是撑起薛家豪富的根基,也是薛家跻身贾史王薛政治集团的基础。薛蟠不懂事,薛姨妈可是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作为女性,又不能出头露面,还是只能让薛蟠上京前往吏部整理财务。薛蟠还年轻,加上也要送妹待选,故而干脆全家都上京。
如果只是京都的生意出了问题,倒还好办,薛家星夜兼程地赶到京都处理就完了。可薛家的生意遍布各省,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都在拐骗。她只能带着薛蟠一路往京都走,一路处理各省的业务。处理完一处,再走到一处,再处理完,再走,最后的目的地才是京都。林黛玉和贾雨村进京是走的水路,贾雨村要尽快赴任,也得走水路。而薛家这一路,书里没说他们走的是水路。当他们到达京都时,书里说“在路不记其日”。实际上他们就是花了一年的时间,整顿了薛家在各省的商务。宝玉多次向黛玉强调,她比宝钗来得早,所以自己不会疏远她。事实上黛玉就是比宝钗进贾府要早上两个多月。
第2条的信息来自第三回的结尾,不管是王夫人、凤姐,还是王子腾夫妇,都是在薛蟠命案发生了十个月之后才得知此事。这说明薛蟠确实是金陵一霸,抢男霸女、欺压百姓的事在他身上早就不足为奇。只不过是平时他再怎么胡来,花上几个钱,没有不了的,但是这次冯渊的忠仆不依不饶地在金陵告状,社会影响实在太大,才有人不得不写信告诉他们。王子腾夫妇要薛蟠进京,也是想让他暂时避避风头。
薛家在命案发生后的第十个月,已经在外省整顿生意,怎么王夫人、凤姐还会接到从金陵来的书信呢?我们要注意到,书里可没说这信是薛姨妈写给她们的。写这封信的明显是和薛、王两家关系都非常密切的人,很可能跟两家都是近亲属。这个人是谁呢?我们不知道。但是书里倒是明确地写到了薛王两家在金陵有两位近亲属,那就是凤姐的父母、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大哥大嫂。第十四回里,凤姐在协理宁国府的同时,还处理了很多事情,其中有一件是:
又有(凤姐的)胞兄王仁连家眷回南,一面写家信禀叩父母并带往之物。
“回南”也就是回到刘姥姥说的“金陵王家”。凤姐还写信给父母并带礼物,说明凤姐的父母就是在金陵。凤姐的父母和王子腾夫妇一样,都是薛蟠的舅父舅母,他们关心薛蟠的程度也和王子腾夫妇一样。他们眼看着冯家仆人坚持不懈地告状,命案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完全有可能写信给嫁到贾家的妹妹王夫人,希望借助贾府的势力来平息此事。当然,也可能是薛王两家在金陵的其他近亲属写的信。不是近亲属,还有谁还会这么关心此事?
五、第二年:秦氏病倒
继续梳理小说中的时间顺序。第九回,秦钟在贾家学堂上学后,和贾璜的侄儿金荣发生了矛盾,打了起来。最终金荣在贾瑞李贵等人要求下被迫向秦钟道歉。这事被金荣的姑母贾璜之妻金氏知道了,金氏气冲冲地来到宁国府要找秦氏评理。到了宁国府,尤氏告诉她秦氏病了。金氏离开后,尤氏和贾珍商议为后天贾敬庆寿一事。那么这个时间段是什么时候呢?在贾敬生日当天,作者通过尤氏之口着意描述了当时是“天气正凉爽,满园的菊花又盛开”的秋天。当天凤姐在看望病重的秦氏时,提到“如今才九月半”。这还不算,作者还专门写了一段会芳园美景的骈文,这是《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唯一的一段描写景色的骈文,其部分内容如下: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喧,又添蛩语。(第十一回)
黄花、红叶、清溪、暖阳、莺啼、蟋蟀,短短一段文字,这么多美丽的暖秋元素!作者为什么这么强调季节因素呢?就是告诉读者这是黛玉进贾府第二年的故事了。从对闹学堂、金氏评理、张友士看病、贾敬庆寿等情节的时间紧凑上的描写来看,这些情节都发生在第二年秋天。这些情节统统以秦氏病了为背景展开。那么秦氏是什么时候开始生病的呢?贾敬寿日当天,尤氏对邢夫人等人是这么说的:
“他(秦氏)这个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也懒待吃东西,这将近有半个多月了。”(第十一回)
也就是说,秦氏生病是在八月二十日之后,在八月下旬的这段时间里,病情渐渐加重。所以,第九回是叙事时间上的关键章回!第九回前半段,袭人为宝玉准备上学的衣物,宝玉上学前见贾政、向黛玉辞别,并和秦钟一起上学等情节是黛玉进贾府当年冬天的事情;而后半段顽童们大闹学堂的故事则是宝玉和秦钟上了将近一年的学以后发生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整理出《红楼梦》小说在以贾府为主空间推进情节的第二年的故事,这一年故事时间序列分析的关键性就不是林黛玉了,而是秦氏了。
第六单元:
12、八月二十日之后,秦氏病倒,病势在八月下旬渐渐病重。
13、秦钟与金荣在学堂发生矛盾,打了起来,最终金荣在众人的要求下被迫向秦钟道歉。
14、金荣的姑母为了秦钟受辱一事来宁国府找秦氏评理,却从尤氏口中得知秦氏病了。
15、张友士给秦氏看病。
16、九月半,宁国府给贾敬庆寿,凤姐和宝玉看望秦氏,凤姐在会芳园偶遇贾瑞。
第七单元:
17、十二月初二,凤姐奉贾母之命,再度来到宁国府看望秦氏。依据:第十一回里有详细的时间叙述。
18、凤姐毒设相思局,贾瑞病倒。依据:第十一回,十二月初二,凤姐看完秦氏,回到荣国府,贾瑞马上来求见,凤姐假意约他晚上相见,开始了相思局的设计,紧接着贾瑞病倒,这些情节与第1条紧密相接;再加上第十二回里贾瑞按照凤姐与他的约定来到荣国府西穿堂里等待凤姐,书里也写到了当时正是腊月天气,贾瑞冻了一夜。所以这些都是发生在同一年的事。
19、秦氏死亡,贾珍大办丧事,凤姐协理治丧。依据:第十三回,凤姐和平儿入睡前,命人浓薰绣被。如果不是冬天,就用不着浓薰绣被来保暖了。二人入睡后,秦氏给凤姐托梦,进行临终告别。凤姐惊醒后,有人禀报,秦氏死了。所以秦氏死亡、贾府治丧等情节也是发生在这年腊月。
这些情节有没有可能也是上一年发生的呢?没有。秦氏病倒在八月,一病不起,直至走向生命的终点。闹学堂、金氏评理、张友士看病、宁国府庆寿、毒设相思局这些情节都是在秦氏病倒之后发生的,全与秦氏病倒相关联,而此前呢?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在秦氏的安排下,睡在秦氏的房间里发生的。还有宝玉认识秦钟、和秦钟一同上学等情节,也是在秦氏身体健康、心情开朗的情况下发生的。在同一年秋冬季节,秦氏不可能一时有病,一时又没病,所以这些故事是在两年内发生的,而秦氏就是对这两年故事的时间分析起着重要作用的标示性人物。
六、贾瑞之死和秦氏之死
除了秦氏卧病在床,还有一个人在这年腊月也病倒了,那就是贾瑞。不过他并非死于当年。第十二回里这样描写他病倒的情形:
(贾瑞)因此三五下里夹攻,不觉就得了一病:心内发膨胀,口中无滋味,脚下如绵,眼中似醋,黑夜作烧,白昼常倦,下溺连精,嗽痰带血。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倏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
贾瑞的病不是一下子变得症状多发的,而是在一年之内“添全”的,这就说明他病了将近一年,越病越重。梳理他的病况,应该是:他于贾府故事的第二年腊月开始生病,第三年里病势沉重,“腊尽春回”这四个字说明他病到了第四年春天。第四年,跛足道人赠送了他一面“风月宝鉴”的镜子。贾瑞因为没有遵守道人的要求,照了镜子的正面而死亡。在交待完贾瑞之死后,作者在第十二回结尾写道: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设,自然要妥贴。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如果我们紧接着贾瑞死亡的时间直接往后看,就会认为这个“这年冬底”是贾瑞死亡当年的冬天年底,也就是贾府故事的第四年年底。是不是这样呢?紧接着第十三回一开头,秦氏就死了。要是时间的指针真的滑到了第四年,那就说明秦氏从第二年八月病到了第四年年末,足足病了两年多才死。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秦氏从病到亡的一些情节脉络。
第十回,张友士给秦氏看完病后,贾蓉问道:
“高明的很。还要请教先生,这病与性命终久有妨无妨?”先生笑道:“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
贾蓉夸张友士高明,张友士却说作为秦氏丈夫的贾蓉才是最高明的人。他就是说,你作为她的丈夫,她的病情发展成这样,你应该最清楚。她因为心理负担极重,才导致身体变差,病到现在这个程度,已经不是单纯靠药物就解决问题了,吃药只是努力救治她而已。
正如张友士所言,秦氏的精神负担极重。在贾敬寿日当天,也就是贾府故事第二年的九月半,她对凤姐说:
“我自想呢,未必熬的过年去呢。”……秦氏笑道:“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婶子,我知道我这病不过是挨日子。”凤姐儿说道:“你只管这么想着,病那里能好呢?总要想开了才是。况且听得大夫说,若是不治,怕的是春天不好呢。如今才九月半,还有四五个月的工夫,什么病治不好呢?”(第十一回)
凤姐说出了张友士的意思,那就是如果不尽力救治和养病,秦氏活不过明年春分。十二月初二,凤姐再次探望秦氏,发现她“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凤姐看完秦氏,来到尤氏房中。
尤氏道:“你冷眼瞧媳妇是怎么样?”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实在没法儿了。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用的东西给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尤氏道:“我也叫人暗暗的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暂且慢慢的办罢。”于是凤姐儿吃了茶,说了一会子话儿,说道:“我要快回去回老太太的话去呢。”尤氏道:“你可缓缓的说,别吓着老太太。”凤姐儿道:“我知道。”
于是凤姐儿就回来了。到了家中,见了贾母,说:“蓉哥儿媳妇请老太太安,给老太太磕头,说他好些了,求老祖宗放心罢。他再略好些,还要给老祖宗磕头请安来呢。”贾母道:“你看他是怎么样?”凤姐儿说:“暂且无妨,精神还好呢。”贾母听了,沉吟了半日,因向凤姐儿说:“你换换衣服歇歇去罢。”(第十一回)
到了这个时候,秦氏消瘦羸弱,凤姐尤氏都不看好她病情好转,医生也不请了,开始用准备后事的迷信手段给她冲灾了。虽然凤姐向贾母隐瞒了秦氏的病况,但是阅历丰富的贾母“沉吟了半日”,还是察觉到了秦氏情况不妙。此时,别说秦氏自己,就连两府女眷也觉得药石无灵,她离死亡已经越来越近。就算她不自杀,也不可能拖到两年后才死,而是会如张友士所言,活不过明年春分。从秦氏病倒、张友士看病到秦氏越来越消瘦,她的病势加深的脉络是十分清晰的。从秦氏的判词判曲中,我们可以知道,秦氏没有自然而然地等到春分,而是如她自己所言,在当年腊月、新年到来之前上吊自尽,主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秦氏和贾瑞死亡的时间不在同一年。秦氏死在了贾府故事的第二年,而贾瑞死在了第四年。作者把贾瑞从病到亡的故事全部写完,再回到贾府故事的第二年年末继续叙述其他线索上的故事,这是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典型写法。
作者:火烧彤云
七、贾琏两下扬州
第十二回的结尾,也就是林如海来信那段情节既然与前文贾瑞之死的时间上不相关联,那么是不是在时间上就紧挨着第十三回开头的秦氏之死的情节呢?也就是说,贾琏和黛玉前往扬州的那个“冬底”就是秦氏死亡那年的冬底,对吗?我们顺着故事的发展看下去。
秦氏死了,凤姐前来宁国府协助治丧。随后,贾琏的小厮昭儿从苏州回到了长安,前来向凤姐禀报。
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凤姐道:“你见过别人了没有?”昭儿道:“都见过了。”说毕,连忙退去。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宝玉道:“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的怎样呢!”说着,蹙眉长叹。(第十四回)
这就是《红楼梦》前八十回里最让人感到矛盾的情节。林如海是这年冬底来的信,当时还活着,怎么又说死亡的时间是九月初三呢?而且,贾琏带着黛玉从长安出发的时间也是冬末,本身应该就是穿着大毛衣服动身的,怎么还需要带大毛衣服去呢?如果单看这段话与第十二回结尾的那段话,确实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由于我们通过前面对贾府故事的年份梳理,论证了从林黛玉进贾府到秦氏死亡之间的故事发生在两年里,这个问题就不难释疑了。因为林如海来信、贾琏黛玉去扬州的那个“冬底”是贾府故事第一年的冬底,而不是第二年冬底!我们把第十二回结尾的那段话放在有着跨年标志的第九回前半段的结尾,也就是宝玉和秦钟去上学了的描述之后,顿时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发现这些情节的叙述时间合情合理了。
林黛玉于第一年初冬入京,当年冬末就由贾琏护送,又回到了扬州,回到了病重的父亲身边。由于林如海的病情反复,黛玉只能留下来侍汤奉药,陪伴父亲,所以她没有遵照贾母的要求,跟随贾琏回到贾府。而贾琏不可能长期呆在扬州,只能把黛玉送到家后,过了一段时间就回到了京都。于是在第二年的九月半,贾琏出现在了贾敬的寿宴上。这样的推论除了符合时间逻辑以外,在书里还没有其他佐证呢?有。
第九回的后半段的闹学堂到第十四回的前半段昭儿禀报的这段情节,即第六、七单元,全是第二年的故事。在这些情节中,全无林黛玉的半点文字。第一年呢?不仅有林黛玉在荣国府的故事,还有林黛玉到宁国府看戏的描述(第八回开头)。这就说明第二年里,林黛玉根本不在贾府。所以我们应该在第一年里补上贾琏黛玉接到林如海书信,赶赴扬州这一重要情节。
林如海于第二年九月初三去世了,消息传到了贾府,贾母再派贾琏去扬州代表贾家进行吊唁。于是在贾敬寿日过后,贾琏再下扬州。信使从扬州到长安的水路是,从京杭大运河转入黄河,再驶入渭河,全长约1478公里。同样按照时速15公里、每天航行12小时计算,需要八天左右的时间。考虑到一路上全是逆流航行,速度会有所减慢,大概也是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林如海于九月初三去世了,消息传到长安,也就是半个月之后,此时恰恰是贾敬的寿日刚刚过完,贾琏再下扬州,符合时间逻辑。
八、凤姐独自在家的日子里
书中虽然没有提到贾琏在贾敬寿日之后离开贾府,去了扬州,但是从贾敬寿日之后到第十二回结尾作者正式抛出贾琏黛玉去扬州的那段文字之前,贾琏就一直没有再出现过。这期间主要的故事就是凤姐多次到宁国府看望秦氏和凤姐毒设相思局。虽然这段时间里的故事不多,但是时间的跨度还是很大的,从九月半写到了腊月初。在这期间,凤姐多次到宁国府看望秦氏,贾瑞也频繁地到荣国府来追求凤姐。如果说贾琏在家,贾瑞未必敢频繁地到荣国府来。贾蓉贾蔷虽然比贾琏小不了几岁,但都是侄子,经常与凤姐来往,也是出于宁荣两府的事务联络。贾瑞与贾琏平辈,在宁荣两府又没有执事,这么一个和自己年纪相近的男人经常地来找自己的妻子,作为丈夫的贾琏岂能不察觉到异常?我们再来看看贾瑞见到凤姐时那种好色之徒的丑态:
贾瑞见凤姐如此打扮,亦发酥倒,因饧了眼问道:“二哥哥怎么还不回来?”凤姐道:“不知什么原故。”贾瑞笑道:“别是路上有人绊住了脚了,舍不得回来也未可知?”凤姐道:“也未可知。男人家见一个爱一个也是有的。”贾瑞笑道:“嫂子这话说错了,我就不这样。”凤姐笑道:“象你这样的人能有几个呢?十个里也挑不出一个来。”贾瑞听了,喜的抓耳挠腮,又道:“嫂子天天也闷的很。”凤姐道:“正是呢,只盼个人来说话解解闷儿。”贾瑞笑道:“我倒天天闲着,天天过来替嫂子解解闲闷可好不好?”(第十二回)
贾瑞饧眼嬉笑地问贾琏怎么还不回来,还说是路上有人绊住了脚,舍不得回来,又说凤姐天天很闷,愿意天天来给她解闷,这很明显是瞅着人家丈夫不在家,而且是一时半会回不来,才这么大胆地调戏人家。这再次说明贾琏此时不在家,而且是出了远门,一时半会回不来。那么贾琏去了哪?只能是扬州。
秦氏于贾府故事的第二年腊月初死了,凤姐随即协理宁国府治丧,也是在腊月初。昭儿向她禀报,也是在腊月初。当时林如海的灵柩已经送入林家的家乡苏州了,昭儿自己都是从苏州回来的。长安到苏州的水路距离大约是1678公里,还是按之前的方法计算,常规情况下大约要走九天多。考虑到顺流航行速度会快些,可按六天考虑。但是返程会慢些,如果贾琏准备赶年底回长安,那么大概就要半个左右。这么一来一去,就是二十多天,所以昭儿向凤姐禀报的时间应该是在腊月上旬,凤姐协理宁国府不久的时候,否则贾琏赶年底回京这个说法就不成立了。
但是在第十四回里,昭儿禀报的情节出现在秦氏丧事的“五七”正五日之后。在秦氏“五七”的正五日,凤姐惩处了一名迟到的仆人。秦氏死于第二年的腊月初,五七正五日,那就是死后的第三十三天,已经到了第三年的年初了。如果这样的话,昭儿说贾琏大约赶年底回来的话,那岂不是要到第三年的年底才回来了?这显然不可能。林如海的丧事不可能办上一年多。在这里,作者颠倒了时间顺序,把凤姐接手宁国府、惩处迟到者这些治家情节紧密地放到一起,浓墨重彩地彰显凤姐的精明强干和治家之严。作者把凤姐治家的事交待完,再回过头来说昭儿禀报的事。
有人感到很疑惑,林如海死于九月初三,怎么丧事要办到年底才能办完,为什么要办这么久?贾琏之所以在扬州呆上这么久,是不是有其他的目的?
九、林如海的丧事
《红楼梦》写到的丧事是很多的。贾瑞、秦钟、尤二姐都是停灵七天后出殡的,秦氏是四十九天。贾敬是多少天出殡的?书里没有明确说,但也不难推断。第六十三回里写到贾敬去世时,贾珍父子以及贾琏都不在家。因为“天气炎热”,贾珍至少还得半个月才能回家,尤氏只好赶紧命天文生择期入殓,要不然尸体就会腐烂。贾珍回来后,连忙向礼部请假治丧。虽然贾敬只是个道士,但是皇帝念及贾家祖上之功,追赐了贾敬五品官职,允许贾家在家里大办丧事。这样,贾敬就从一个出家人变成了一个五品官员,在家里办丧事是符合礼法的。第六十四回写到,贾家于是择了初四的日子,把贾敬的灵柩抬入家中。这个“初四”到底是几月初四呢?我们不知道。但是接下来黛玉祭奠父母,书里写了此时是七月。那么那个“初四”毫无疑问就是七月初四,贾敬死于半个月前的六月中旬,否则就说不上“天气炎热”了,尤氏也没必要连贾珍都不等就把遗体装棺入殓了。那么贾敬的丧事办了多久才出的殡呢?
第六十四回写到,贾敬从家里出殡至铁槛寺后,要过了百日,才能扶柩回籍,也就是送回金陵老家下葬。那么贾敬的灵柩又是什么时候送回原籍的呢?第六十九回里写了,腊月十二日,贾珍动身送灵柩回籍。由此往前倒推一百天,贾敬出殡的日子就是九月初。贾敬停灵的时间就可以推算出来,是从六月中旬到九月初,历时约两个半月。
贾瑞是个平民,顶多算是学堂助教。尤二姐的丈夫贾琏只是捐了个同知的虚职,根本没正式职务,尤二姐本人只是贾琏的二房。秦钟死的时候,父亲秦业已经死了,他顶多就是个已故官员之子,他本人只是个在上学堂的孩子。秦氏死时,其夫贾蓉只是个黉门监,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所以秦氏只是个民妇。因为她的公公贾珍是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她还是官家儿媳,所以钦天监阴阳司才给她择了四十九天出殡的丧期。为了让她摆脱民妇的身份,贾珍不惜花费一千二百两银子给儿子买了个五品龙禁尉的虚职,秦氏才变成官妇。贾敬只是个道士,死了之后,皇帝赐了个五品官职,所以他才能风光大丧。
林如海不是平民,他的丧事等级不可能和贾瑞、秦钟、尤二姐一样。林如海是正式的朝廷命官,所任的职务是巡盐御史,这个职务是几品?书里没有说,但是既然是官员,那么他的丧事规格就该基本上标贾敬的丧事规格。贾敬是大约两个半月出殡,林如海也差不多。昭儿是从苏州回来的,到达长安的时间是腊月初,路上也要花半个月的时间,所以估算林如海的灵柩最晚是在十一月下旬从扬州出殡,送达苏州。
林如海于九月初三亡故,十一月下旬出殡,在扬州的丧事和贾敬一样,也办了约两个半月。这就是贾琏为什么要在扬州呆在这么久的原因。贾琏下扬州,不单单是代表贾氏宗亲向林家吊唁,还得协理丧事。贾珍请凤姐协理宁国府,是因为丧事期间,尤氏病倒,宁国府的内务一团糟;而林如海的丧事正好相反,林如海膝下只有林黛玉这么一个孤女,再加上几房姬妾,也全是女性,内务是有人打理,外务呢?她们怎么好抛头露面去接待来吊唁的男客?林如海死在任上,盐务部门的官员、同事,扬州其他官衙的官员,还有林如海的生前好友都会来吊唁。林如海本人还是当朝权贵贾赦贾政的妹夫,扬州当地的官员,谁会视而不见、不去吊唁呢?贾珍光是为了接待来吊唁秦氏的男客,除了他自己,还专门安排了贾琼、贾琛、贾璘、贾蔷四个人去陪客。林如海的丧事规格不低,除了秦氏躺进去的那具超规格的樯木棺材以外,只要是秦氏和贾敬丧事中有的事务,林如海的丧事一样不会少,同样要陪客上祭、设席款待,选购棺木、安排和尚诵经、道士开坛;出殡当天,也要有人和送殡官客致礼招呼。谁来做这些事呢?估计在贾琏赶到扬州之前,这些男客基本上只能是像来升赖大之类的老管家勉强接待。外围事务没有男性主人来张罗,非常麻烦和不便。
所以,早在凤姐协理宁国府之前,贾琏就已经先在扬州协理林府治丧了,这也是贾琏二下扬州的主要任务。而且贾琏还得帮着把林如海的灵柩送到苏州祖坟下葬。
十一月下旬,林如海的灵柩到了苏州。经过林氏族人的商议和择期,选择在十二月中旬将林如海的棺椁下葬。林如海下葬后,贾琏代表贾府吊唁和协理林府治丧的使命就完成了,年底就能回到长安。贾琏是官宦子弟,懂得官场习俗,知道林如海从死亡到出殡大概要多久的时间,但是他显然没有预料到把林如海的灵柩送到苏州后,还得等上二十多天才能下葬。这一等就到了腊月,眼见着天气越来越冷,所以派昭儿回去给他带大毛衣服来。
十、黛玉应该由谁抚养?
为什么林如海的灵柩到了家乡苏州,还得等上二十多天才能下葬呢?第一,这是择期的原因。第二,林如海是封袭了四代的列侯之后,他本人高中探花入仕为官,这是林氏宗族的荣耀和后世子孙学习的楷模啊!怎么可能不大力宣传就匆忙下葬呢?所以林如海的灵柩到了苏州,继续停灵开丧,然后才风光下葬。第三,林如海死了,完成选地下葬、他的牌位入宗祠供奉、他的名字和事迹编入族谱等一系列中国传统宗族宗法事宜,也有一套制度化的流程,也要有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林家是世代书香门第,林家有林家的规矩,不见得事事都是贾家的模式,这些不是贾琏所能预料得到的。
从昭儿禀报的情节来看,似乎通过昭儿禀报,凤姐、宝玉以及贾府才知道了林如海去世的消息。其实不是这样。林如海是贾母的女婿、贾赦贾政的妹夫,是贾府的直系亲属,他的去世怎么可能在三个月后才传到贾府呢?显然不合情理。
真实的情况是,贾敬寿日之后,贾府就接到了林如海去世的消息,贾琏受命再下扬州。昭儿禀报只是把林如海去世的确切时间告知贾府,所以才有了那句“九月初三日巳时”。凤姐听完昭儿的禀报后,没有马上判断林黛玉会在贾府住得长了,而是问他见过别人没有。为什么呢?因为昭儿说了一句“讨老太太示下”,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贾琏向贾母请示,是否把黛玉带回来?贾琏送黛玉一下扬州的时候,贾母就要求他送完之后还得把黛玉带回来。现在林如海去世了,以贾母对黛玉的怜爱之深,毫无疑问,更会要求贾琏把黛玉带回来。凤姐最能体察贾母的心态,岂会猜不准贾母的想法?所以,当她知道昭儿见过别人了,也就是见过贾母及其他贾府主子了,马上就知道贾母的示下是什么了,她才会说林黛玉在贾府住得长了的话。而宝玉不是得知林黛玉丧父之后感到悲伤,而是听了凤姐的话,想到黛玉成了孤女,还得远离家乡、投奔亲戚,从此过上寄人篱下的生活,黛玉会为此很伤心难过,所以才蹙眉长叹,说“了不得!不知他哭的怎样”了。
既然贾母要把黛玉带在身边的心意一直没有变,贾琏干嘛还要请示贾母呢?林如海都去世了,不是更应该带回来吗?这里就要提到中国封建家庭传统的宗法制度对这件事情的影响。贾琏一下扬州的时候,林如海只是病重,想见女儿,没人料到他会英年早逝。按一般人的思维,林如海只要病好了,外祖母想见外孙女,那就得再次送到京都去见。现在林如海去世了,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按照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家族的宗法体制,林如海去世,林黛玉应该由林氏家族进行抚养。这一点连紫鹃这个底层奴婢都一清二楚。紫鹃在试探宝玉对黛玉的真心程度的时候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并非全是试探,而是说了封建家族的传统理念和社会常态:
“你太看小了人!你们贾家独是大族人口多的,除了你家,别人只得一父一母,房族中真个再无人了不成?我们姑娘来时,原是老太太心疼他年小,虽有叔伯,不如亲父母,故此接来住几年。大了该出阁时,自然要送还林家的。终不成林家的女儿在你贾家一世不成?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宦之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在亲戚家,落人的耻笑。”(第五十七回)
宝玉也是在宗法体系严密的封建大家族里成长的少年,也清楚基本的封建礼法和道德观念,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正因为紫鹃说的是当时社会的常态,而不是戏言,宝玉才会相信,才会无言以对,一下子病倒!宝玉渐渐病愈的时候,他和紫鹃的对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无人时紫鹃在侧,宝玉又拉他的手问道:“你为什么唬我?”紫鹃道:“不过是哄你顽的,你就认真了。”宝玉道:“你说的那样有情有理,如何是顽话?”紫鹃道:“那些顽话都是我编的。林家实没了人口,纵有也是极远的。族中也都不在苏州住,各省流寓不定。纵有人来接,老太太必不放去的。”(第五十七回)
因为紫鹃说得“有情有理”,宝玉才会深信不疑。但是林家却不是没了人口。宝玉都病到这个地步了,紫鹃仍然没有排除林家“有人来接”的小概率事件的可能性,这就可见一斑了。再则,从把林如海的棺椁下葬到苏州祖坟这一情节来看,林家还是有人在掌管宗祠祖坟的,在苏州林家也还有族人的。虽然苏州林家人口极少,很多林家人都离开了苏州,在外地居住;但是林家毕竟是“世代书宦”之家,在苏州老家,林家也还是有几房远房叔伯在居住,也有一位像贾珍这样的族长在操持林家的祖坟、祠堂、祭祀等事务。如果林家真的是荒没到了无人操持的地步,那么林家的祖地也就早没了,要么入了官,要么被他人侵占,那林如海也就没必要回老家安葬了,不如在扬州就地安葬。
十一、林黛玉的归宿
在我们今天看来,贾母是林黛玉的外祖母,血缘上要比黛玉那些堂族叔伯近得多。但是,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各家族以父系血统为中心建立了严格的体系。当时社会的普遍观念是,林黛玉毕竟姓林,林如海去世了,林家就算贫穷到了没饭吃的地步,也得抚养林黛玉,即便是远房叔伯,也得承担起这一养育责任。贾家只是林黛玉的母族亲戚,是不能置喙林家事务的。何况林家确实是世代书香门第,那更是得肩负起道义上的责任。紫鹃说的就是这种社会常态。
既然如此,贾琏还请示个啥?把林黛玉送到苏州林家不就完事了?怎么贾琏到了苏州,还要派昭儿回来请示呢?因为林家的现状正如紫鹃所言,人丁稀少,家族贫穷,不愿意抚养林黛玉。这也说明林如海死后根本没有什么巨万遗产留下来。如果有,林家根本不用这么左右为难,直接就把林黛玉留下来抚养,顺理成章地把林如海的遗产并入林氏产业,贾家插不进半点手。
另外一个细节也说明林如海没有巨额遗产留下来。贾琏下扬州,所带的衣物钱财都有限,所以才叫昭儿回长安给他带大毛衣服。林家要真有巨额遗产留下来,不就可以直接用一点遗产在当地买几件大毛衣服吗?林黛玉也不可能看着表哥受冻而不出钱吧?林家连给贾琏临时买件大毛衣服的钱都没有,可见,真是贫到了没饭吃的地步!贾琏连大毛衣服也要昭儿带,凤姐那么聪明,一定也猜得到贾琏身上带着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林家又没钱,所以除了打点大毛衣服,也细细地想还需要带什么,肯定也给他带了一些银票过去,否则贾琏就买不了惠泉酒带回去给她和赵嬷嬷品尝了!
林家衰落,林如海又没有什么遗产留下来,而贾家豪富,所以林氏家族就和贾琏商议,想让贾家来抚养黛玉。之前贾母叫贾琏把黛玉带回来,是出于走亲戚的情分;现在如果把黛玉带回去,则是要担负起抚养黛玉的重担,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了。面对这种情况,贾琏当然不敢作主,必须派人回来请示贾母。当然,这事凤姐再清楚不过贾母的态度,她连问都不用问,就知道贾母一定会同意抚养黛玉。如果贾家不同意抚养黛玉呢?那么林氏宗族就如紫鹃所言,即使“贫到没饭吃”,也得抚养黛玉,否则他们会“落人的耻笑”,背不起整个社会对他们的道义谴责。
不管贾琏和林氏宗族怎么商议黛玉的抚养问题,我们还得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林如海究竟对林黛玉的抚养问题作出了安排没有?显然是没有。如果他作出了安排,不管是托付给贾家抚养,还是托付给林氏族人抚养,贾琏都无需请示贾府,只需要告知贾府就行了。死者为大,贾琏和林氏宗族都得遵守。正是因为他在这件事上没有明文遗嘱,所以才出现了要“讨老太太示下”的情节。
贾雨村要重返官场,林如海又是写信给贾政进行推荐,又是要他和林黛玉一同前往,事事都安排得那么妥贴,怎么在林黛玉的抚养问题上没有作出明确的安排呢?因为没有必要。连紫鹃这样一个下层奴婢都认为,林如海死后,林氏族人抚养林黛玉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林如海这么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封建官僚呢?
林如海病了半年多,积赚的钱财都用在了看病吃药上。他是朝廷命官,丧事规格不能低,否则会让林黛玉一辈子背上不孝的骂名而抬不起头来,那就只能把林家在扬州的房屋、家具和大部分的仆人都折卖了换钱来办丧事。先拿买家的银子,丧事办完,买方就会来收取房屋家具仆人,林如海只留下雪雁、王嬷嬷等几个忠诚的仆人跟随黛玉左右。几房姬妾,林如海也分别给了银两,在他死后,直接遣散。这些事情林如海临终前就会做好安排,正如他为贾雨村铺上复职的门路一样。这些事也只能是林家人来做,不可能由着贾琏一个外姓亲戚来作主!贾琏来做这些安排,既不符合情、理、法,也不会得到林黛玉和那几房姬妾的同意。贾琏只能是来协助办理这些后事。叶落归根,林如海终会在苏州老家下葬。当葬礼结束后,林氏宗族收养林黛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与他有无遗产没有任何关系。我们是不能用今天的观念和习俗来衡量和判断封建社会的做法的。
林如海从病到丧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林家彻底变得一无所有。黛玉从父亲那里得到的,除了雪雁、王嬷嬷等几个贴身仆人以外,就是好几箱子书。所以书里写到她回到贾府后,只带回了很多书。我们通过对这些情节的梳理,就可以在贾府故事的第二年补上林如海去世下葬、贾琏协理林府理丧的故事单元。
十二、黛玉二进贾府
王熙凤协理秦氏的丧事,从第二年腊月一直协理到第三年正月秦氏丧事结束。因此贾府故事第三年的时间标志人物是王熙凤。第三年的故事单元梳理如下:
第八单元:
20、秦氏出殡,王熙凤协理完成秦氏丧事。
21、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22、秦钟病逝。
23、贾瑞病势加重。
24、贾琏和林黛玉回到贾府。
25、贾元春被封妃,贾府开始兴建大观园。
秦氏于第二年腊月初去世,足足办了七七四十九天的丧事才出殡。出殡后,贾珍又给她在铁槛寺做了三天的道场,整个丧事才彻底结束。然后贾府又给贾政庆寿。在贾政寿日的当天,贾元春被封妃。然后贾琏和黛玉才回到贾府。第十六回写到:
(贾琏和黛玉)本该出月到家,因闻得元春喜信,遂昼夜兼程而进,一路俱各平安。
按照以上情节的紧密性,贾琏和黛玉原本应该是二月到家,但是听说了元春的喜信后,昼夜兼程,于正月底到达贾府。贾琏原来不是预估在第二年年底回来吗?怎么迟了一个月才回来呢?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贾琏与林氏宗族把由贾家来抚养黛玉的事宜议定后,林氏宗族多少会觉得有点过意不去,在林如海葬礼结束后,又留着他们多住了些日子。到底林黛玉是林家的人,办完葬事,林氏宗族就让他们离开,确实有些不近人情,何况贾家还承担起了抚养黛玉的重任。二是因为贾琏接到指示,要他们和贾雨村结伴返京,书里这样写到:
细问原由,方知贾雨村亦进京陛见,皆由王子腾累上保本,此来后补京缺,与贾琏是同宗弟兄,又与黛玉有师从之谊,帮同路作伴而来。(第十六回)
王子腾于第一年奉旨查边,现在已经回到京城,并且上调贾雨村任京官。此时贾雨村在南京任知府,贾琏黛玉在苏州办理林如海的葬事,如下图所示,南京和苏州相隔较远,在前往长安的水路上,只有到达了镇江才会同路。他们之间要同路作伴,只可能是出于王子腾的着意安排。
南京、苏州位置示意图
贾琏是王子腾的侄女婿,必须服从他的安排。王子腾这么安排,明显是要拉拢贾雨村,要将贾雨村拉入贾史王薛政治集团。王子腾要求他们结伴返京,得分别传信给他们。他们之间又得互相发出信息,告知对方自己动身的时间,然后约定在哪里(比如镇江)汇集。双方又不可能同时抵达汇集地,肯定会出现一方等待另一方的情况。这么来来去去的通信,还有等待,自然会耽误一些时光,延缓了返京的时间。至此,在第三回贾雨村和林黛玉各奔一地的一分为二的叙述线索,又在第十六回再次同赴京都而合二为一。
贾琏回京后,贾府开始兴建大观园,准备接待元春省亲。大观园建了多久呢?从筹划、准备到竣工,大约是一年。一年以后,也就是贾府故事的第四年春天,贾政带领大家游览大观园,并要求宝玉对各处景点进行现场题咏。当时,潇湘馆的梨花、稻香村的杏花、怡红院的海棠纷纷绽放,这些都是春季花卉,证实这是春天,也就说明了大观园差不多是建了一年。这一年时间上的标志性人物就是贾宝玉。宝玉出色的才华为大观园增色。梳理这一年的事件如下:
第九单元:
26、大观园竣工,贾政试才宝玉,对大观园各处景点题咏。
27、贾府上下继续打理大观园的软装、陈设以及省亲时的戏班、佛事等事务,准备迎接省亲。
28、贾瑞正照风月宝鉴后病逝。
贾府故事的第五年元宵之夜,贾元春回到贾府省亲,开启了贾家这个百年望族的最后一段盛世时光。所以第五年时间上的标志人物就是贾元春。至此,从第三回到第十八回的事件顺序已经基本梳理完毕,现在我们可以把一些人物的年龄大致梳理出来,继续分析一些疑点。
十三、宝玉的梦游和香菱的遭遇
第二十二回里写到,元春省亲的当月,也就是正月二十一日是宝钗十五岁的生日,我们就可以由此推断其他人物的年龄。在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夜宴上,我们得知,香菱、袭人与宝钗同年。第六回又告诉我们,袭人比宝玉大两岁。所以在贾府故事的第五年,也就是元春省亲的这一年,宝玉是十三岁,那么第一年宝玉是九岁。
九岁的宝玉不但有了梦交的经历,还和十一岁的袭人发生了性关系!这确实令人不可思议。所以有些读者认为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应该发生在较后的时间段里。但是宝玉是在第一年的冬天,会芳园梅花盛开的时节,在秦氏的热情招呼下进入秦氏的房间午睡梦游的,秦氏还亲自给他展开了被褥、移放了枕头,这些情节描写得都非常细致。而秦氏在第二年八月就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直至死亡,所以宝玉梦游的故事只可能是发生在第一年。
怎么来理解作者这种不合常规的情节设计呢?有人认为,宝玉是神瑛侍者下凡,是“天生情钟”,身上具有常人不具备的特点。这种理解固然说得通,小说里设定的世界本身就有仙界和凡间的两个世界,有些情节也确实运用了魔幻手法。但是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为了把《红楼梦》故事的主要框架通过判词判曲的演绎尽早地推出来,牺牲了一些现实生活中情节的现实合理性,掺入了超越现实的魔幻艺术手法,间接地展现宝玉的“天生情种”。不过这种手法,作者并不轻易使用,只是在小说所必需要展现的情节时才使用,因为小说的主要定位还是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现实生活。
在第一年,袭人是十一岁,香菱与她同年,也是十一岁。前文已述,冯薛两家争买香菱发生在薛氏一家进京的前一年,那时香菱才十岁,可首先看上她的冯渊已经是十八九岁了。冯渊对这个孩子一见钟情,还准备正式迎娶她为妾,这是不是也有些不合情理呢?应该不是。古时的人们有买童养媳的习俗。冯渊可能就是基于这种习俗,先娶她为妾,但不同房,养在家里,待长大后再同房。而薛蟠买香菱是给薛姨妈当丫头的。当周瑞家的第一次看到香菱的时候,香菱还是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第三年贾琏回到贾府时看到的香菱,刚刚成为薛蟠的妾,已经是个“年轻的小媳妇子”了,那时香菱十三岁。
香菱的年纪脉络梳理得这么清楚,那么被拐走多年的她到底记不记得自己的年龄呢?她知道自己与宝钗同年,可为什么周瑞家的问她年龄家乡父母等事情的时候,她却说不记得了呢?香菱就是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出场的时候才三岁,第二年被拐走的时候也才四岁。三四岁的孩子虽然没有什么很深的记忆力,却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年龄和生日,今天三四岁的孩子也一样。拐子应该是问过她的,她自己也知道。更何况拐子是以她父亲的名义卖她的,必然要告诉买方这孩子的年纪。那她为什么没告诉周瑞家的呢?那是因为她长期生活在拐子的禁锢、威胁和打骂中,形成了胆小怯弱的性格。她刚到贾府,不大敢和还比较陌生的人多说什么。日子长了,和大家混熟了,她也就大大方方了。
十四、梳理总结
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一直是红学界感兴趣的问题。经过对相关事件顺序和年龄的梳理,这个问题也水落石出。黛玉比宝玉小一岁。黛玉进贾府的那年,宝玉是九岁,那么黛玉就是八岁。但是这个结论投射到第二回,又出现了一些矛盾情节。
第二回里,黛玉五岁时,贾雨村出任黛玉的老师。仅仅一年之后,贾敏病逝,贾雨村和林黛玉上京而去,似乎黛玉进贾府的年纪应该是六岁才对。而且书里反复呈现了这一点。当宝玉问黛玉读书了没有时,黛玉说“只上了一年学”。贾雨村和冷子兴谈及他的旅游经历时,两次提到“去岁”时他曾在金陵,反过来就是说他在林家任教刚好一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回里说得很清楚,黛玉五岁时,林如海夫妇因为无子,故而对黛玉爱如珍宝,想让她读书识字,所以要请一位启蒙老师来教黛玉。在宝玉问黛玉读书了没有之前,贾母也问过黛玉读什么书,黛玉对贾母的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一个五岁的孩子,从识字到读完四书,只花了一年的时间,这怎么可能呢?所以,黛玉说她上了一年学,不是指启蒙教育,而是指完成了启蒙教育后开始正式的读书学习时间是一年。换到男孩身上,就是进入举业阶段的学习。四书内容广泛,有一定的难度,不是刚识完字的孩子就能马上读得了的,黛玉不可能从启蒙到正式读完四书只花了一年的时间。
那么贾雨村一再提到的“去岁”怎么理解呢?其实这就是个泛指,就是说往年的意思,而不是确指去年。类似的例子还有冷子兴提到贾元春和贾宝玉姐弟的时候:
“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第二回)
我们从元春省亲时的那段补叙元春和宝玉的姐弟情中知道,元春和宝玉情同母子,年龄上是有差距的,而不是只差一岁。有的《红楼梦》版本也把“次年”写作“后来”,这可能是抄录者的修改。如果真是抄录者修改的,其实根本没有必要作这种修改,因为“次年”和“去岁”一样,就是泛指,而不是确指。前者表达的意思是在此之后的某一年,后者表达的意思是在此之前的某一年。这也是《红楼梦》的特点,只不过要结合前前后后的相关情节来辨别,有的时候是泛指,有的时候是确指。
至此,关于第二回至十八回的主要事件顺序全部分析完毕。笔者以黛玉的年龄为年份序列,简要地把这十六回书里有时间标志性的主要事件归纳如下,去除前面分析时提到的一些过渡性情节:
1、黛玉五岁:贾雨村出任林黛玉的老师。
2、黛玉七岁:冯薛两家争买英莲,薛蟠的豪奴打死冯渊,夺走英莲,薛氏全家离开金陵,前往各省整顿薛家生意,最终目的地是京都。
3、黛玉八岁:贾敏去世,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和林黛玉入京。贾雨村获任金陵应天府知府,审结薛蟠命案。薛氏一家到达京都,入住贾家。王子腾奉旨查边,离开京都。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袭人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获得凤姐资助。薛姨妈派周瑞家的给贾府各房女眷送宫花。宝玉与秦钟一见投缘,共同到贾家学堂上学。薛宝钗生病,宝玉和黛玉不约而同前来探望。林如海病重,贾琏送黛玉回到扬州,黛玉留在扬州侍奉病父,贾琏回到京都。
4、黛玉九岁:众顽童闹学堂,金荣被迫向秦钟赔礼。金氏为侄儿金荣受了委屈来宁国府评理。秦氏一病不起,张友士给秦氏看病。秦氏于腊月上吊自杀身亡,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治丧。宁国府为贾敬庆寿。林如海去世,贾琏再下扬州,协理林府治丧。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瑞病倒。
4、黛玉十岁:秦氏出殡。王子腾回到京都,并调贾雨村任京官。贾琏、黛玉、贾雨村同返京都。薛蟠正式纳香菱(即英莲)为妾。秦钟病逝。贾元春被封妃。贾府开始兴建大观园,准备迎接贾妃省亲。
5、黛玉十一岁:大观园竣工,贾政试才宝玉,要他对大观园各处景点进行即景题咏。贾瑞病逝。
6、黛玉十二岁:贾元春回到贾府省亲。
经过这一番梳理,有如拨云散雾,各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明朗了,同时也理清了一些因为时间矛盾而初看起来不合情理或者疑点重重的事件,也给后续分析《红楼梦》树立了一个时间标杆。
作者为什么要把第二回至十八回的事件顺序打得这么乱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前文所析的要把相关的故事情节进行集中或者分开表述的需要以外,也有可能是作者还没有完成《红楼梦》最后的整理所造成的现状。但是通过这番梳理,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作者精巧细致的构思和灵活大胆的布局,让人看到了文学手法的多样性。把多种手法用活用好,非文学大家所不能为也,着实令人赞叹!作者敢于打破常规,牺牲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而突出故事主题,还能把如同网络般复杂的多条人物、多个空间、多组故事线索上进行巧妙安排和穿插叙述,时而一分为二,时而合二为一,终将一部摇曳多枝、精彩纷呈、水准超高的鸿篇巨作《红楼梦》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