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荐读】在武大校园拜谒李达塑像/马誉炜

武大校园绿树丛中的李达塑像 作者供图
清明时节,我来到位于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校园。此时,一年前刚经历过严重疫情袭击的荆楚大地已恢复了勃勃生机,闻名遐迩的名校园内满树的樱花、梅花刚刚凋落,细雨霏霏中的漫天绿树和富有特色的旧式牌坊、教学楼及师生宿舍,呈现出一副烟雨朦胧的画卷,三五成群打着雨伞、捧着书本徜徉其中的年轻学子,边走边交谈着,给人一种浓浓的学术氛围和青春的味道。
沿着宽阔整洁的校园大道走着走着,我见到了由曾任民国时期第二任大总统的黎元洪后人捐资建造的体育馆、以及建在高台阶梯上的行政办公楼,还有当年毛泽东、蒋介石分别出席过活动的演兵操场,再就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批武大学子们捐款修建的鲲鹏展翅碑、文化博物馆。不由地感叹这座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令人惊叹的光辉发展历程。
路过油画般一片森林地带,不知是谁喊了一声:“那边还有李达的纪念塑像呢!”这顿时引起我的注意。李达,就是那位曾出席过在上海兴业路76号和浙江南湖红船上召开的党的一大、13位代表之一的李达,就是那位曾经脱党但信仰一直未改、后来在毛泽东的见证下又重新入党的李达,就是那位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较长时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的李达。于是,我临时决定改变参观路线,前往拜谒绿树掩映下的李达塑像。
李达,字永锡,湖南零陵人。生于1890年,1911年入北京京师优级师范学校读书。1913年赴日本留学,后因病回国。1917年再次赴日,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也就是后来的东京帝国大学理科学习,并在那里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李达回国后,与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共同发起在上海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并代理小组书记。曾主编过《共产党》理论月刊,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党的一大以后,分工负责中共中央局宣传主任,是中共党内早期的理论家和宣传鼓动家。
1922年7月,李达因与陈独秀个人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辞去中央局宣传主任一职。后又因在建党和发展党的问题上与陈独秀、张国焘等人意见不一致,他一气之下脱离党组织,决然回到湖南从事教育启蒙。此间他仍和中共党内的旧友保持着关系,并配合做些革命的宣传工作。虽然不在党组织内了,但他在思想上仍坚信共产主义,没有停止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上颇有建树。他的著作成为那个时期毛泽东和其他许多革命者学习研究哲学的重要书籍。
1949年,李达利用他的声望参加并策动湖南和平起义。同年他接到中共中央的“电邀”,那电文写得煞是幽默隐秘:“吾兄为吾公司发起人之一,现本公司生意兴隆,望吾兄速来加入经营。”李达随即北上入京,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友毛泽东,在两人长时间促膝长谈中,李达当面向毛泽东表达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毛泽东说:“你在早期传播马列主义,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以后你在国民党统治区教书,一直坚持了马列主义的理论阵地,写过很多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党是了解你的。”忙于建国事务、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当时还留李达在自己的床上休息,而他自己坐在桌前批阅了一夜文件。李达,这位党的创始人之一,脱党后又重新回到党内,一个画了30年的人生弧圈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
作者在武大校园留影  刘炳义摄影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先后担任过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的校长、一级教授,以及中国哲学会第一会长等职务。他是毛泽东在晚年少有的能与其对话的几个人之一,曾被毛主席称为“真正的人”。1966年夏,在武汉大学校长任上受到点名批判,8月24日在病痛交加中含冤去世,终年78岁。
沿着一条铺满凋零花叶和青翠绿草的潮湿小道,我来到位于丛林深处的李达塑像前。只见用汉白玉做成的李达半身塑像,由于这个季节处在潮气弥漫的绿植包围之中,周身被染成了黄绿色的酮体,一双睿智深邃的眼睛目视前方,像是仍在深入思考中国的命运,密切注视着世界风云变化。黑色大理石的基座上,用金黄色大字写着:“李达(1890—1966)”。正是清明时节,塑像前已摆满了人们祭奠这位革命先驱的花束。此时,我看到,天外的一丝丝亮光从树林间投射过来,似有万物生机在感恩为其带来阳光雨露的上苍。我缓缓举起右手,庄重地给李达老前辈敬了一个军礼,然后按照传统祭祀的礼节,向他的塑像三鞠躬。
陪同我参观武大校园的在读博士生小白,是山西大同人,在远离家乡的江城武汉见到来自曾在故乡驻军部队工作过五年的我,感到格外兴奋和激动,说起话来也很是畅快和亲切。他对我说,作为新时代的莘莘学子,我和我的同学们都为武大曾经有李达这样一位老一辈革命家、理论家、哲学家、教育家任过校长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在全国同类学科中还独树一帜,成果斐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播下的火种在武大这片希望的热土上生根、开花、结果。倘若李达老前辈九泉之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
一个人就是一部大书,人的成长经历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李达这位革命前辈人生的曲折坎坷,正是我们党艰巨复杂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走出珞伽山脚下的武大校园,我陷入沉思中。事非经过不知难。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非常不易;中国革命和建设由苦难到辉煌非常不易。今天,处在百年大变革时代的新一代共产党人,需百倍珍惜、弘扬优良传统;行稳致远、不断创造新的业绩,方为正途。
2021.4.4-6于北京知行斋
(0)

相关推荐

  • MOOC+课堂:“慕课界网红”武大思政课

    案例 "慕课界网红"武大思政课 武汉大学从2013年开始尝试慕课教学,2014年开始在国家级慕课平台"爱课程"上线课程,到2016年年底共上线29门课程.其中涉 ...

  • 湖北:武大建筑——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典范

    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气势恢宏.布局精巧.中西合璧.美轮美奂,是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建筑风格之新颖.设计思路之先进,开中国大学校园建筑之先河.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

  • 【今日荐读】在绍兴感悟鲁迅精神/马誉炜

    在鲁迅故里  路人摄影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我来到曾被一代伟人毛泽东誉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故乡--浙江绍兴鲁迅故里,满怀敬意瞻仰了鲁迅 ...

  • 【今日荐读】觉醒的青春更美丽/马 达

    作者五一假日留影  田宇摄影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年迎来的这个"五.四"青年节特别有意义. 如果把我们这个党比喻为一个人,看一下她的发展史,多么波澜壮阔.怡人励志:一百年前,她诞 ...

  • 【今日荐读】物流学院遇亢笛/马 达

    亢笛陪我逛校园  北物供图 一个多月前,我原在北京卫戍区政治部工作时的老部下.当时还颇为年轻的文化干事亢笛突然加我微信,待我添加成功后,手机的微信屏上跳出几行字:"老首长您好!我是小亢,亢笛 ...

  • 【今日荐读】“枫桥经验”在这里生根开花/马 达

    党课教育抓得紧 对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创造的"枫桥经验"早有耳闻,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那个地方的基层党员干部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 ...

  • 【今日荐读】送别前线战友彭志/马 达

    作者马达当年在老山前线大弄特侦三连讲党课  "特侦三连一等功臣.捕俘手彭志今天凌晨病逝了!"7月13日一大早,这条消息像一声炸雷,在我们前线战友"南疆飞虎"微信 ...

  • 【今日荐读】不负韶华 青年当自强/马 达

    作者的青年时代--摄于1980年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这一段话,既高屋建瓴.高瞻远瞩 ...

  • 【今日荐读】疫情考量的是良心/马 达

    自从去年新冠疫情流行以来,无数的人们自觉投入抗击疫情的斗争.从80高龄仍奋战在防疫一线的钟南山院士,到为研制疫苗克服道道难关的陈薇将军:从火神山.雷神山昼夜救援的白衣天使,到驰援河北抗严寒斗风雪坚守检 ...

  • 【今日荐读】“硬仗恶仗”面前无看客/马 达

    新年伊始,继辽宁大连.沈阳和北京顺义之后,又传来河北石家庄.邢台,黑龙江望奎等地疫情严峻.时有聚集性病例出现的消息.石家庄市迅速采取系列措施,决定三天内为1100万人作核酸检验,之后还有第二轮核检.将 ...

  • 【今日荐读】2020:回顾与展望/马 达

    作者今年春天接受电视台采访影像.及时雨供稿 感谢区老干部局在年末召集这样一个小型会议,交流情况,汇报工作:畅谈打算,共叙情谊.很有必要:感谢区委政府和老干部局领导一年来对军营分校的关心支持!代表郑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