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霍春阳的成功探索,美术界一直评价颇高。当代著名的写意人物画家赵星说:“最简单的一花一草在他的绘画中,都以境界的营造融入了画家已有的思想和情怀,这样的'因心造境’,显示了画家厚重豁达的性格内涵和人格修养。”“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这正是他人品、画品追求的理想境界。几十年书海笔耕探寻,几十载砚边沉思修炼,深悟出中国绘画之真谛。反映到他的画作之中,无论是他的梅兰竹菊,还是他的虫草秋荷,无一不显现出静寂、沉凝、淡雅、清纯。
霍春阳:1946年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李庄乡李庄村,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美国内森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烟台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担任北京大学国学社专家顾问。天津市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
霍春阳花鸟画教学——牡丹的画法
霍春阳花鸟画教学——荷花的画法
霍春阳出生于河北保定清苑一个没落乡绅的家庭。堂伯父药铺的后花园是他最开始描绘草木枯荣的“百草园”。生活虽然困窘,但从来不会难倒真正的有心人。幼年的霍春阳硬是凭着一股“不画画,宁可死”的狠劲和对画画深入血液的热爱,最终克服了生活给予的强大考验。霍春阳从记事起,一直到大学,最感兴趣的就是绘画,记得星期三是图画课,每周最盼望的就是星期三的到来,也可以说就是大显身手的时候。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买材料,霍春阳就跟家里表达如果不让他学画,他就去死,有个哥哥看到这么激烈的反应之后马上就去给他买材料。但小时候在农村,家里需要种地、要劳动,需要帮着家里干活,而哥哥又总给他分配任务;当时农忙收玉米,需要把玉米运到房上去晒,霍春阳负责装筐,哥哥在楼上负责往上提,在哥哥往上提的期间,霍春阳就赶紧到屋里面去画画,当听到哥哥把筐往下一扔的响声,霍春阳又马上跑出来往筐里装玉米,装满挂上勾又跑去画。对于绘画的喜欢就是舍不得浪费任何一丝空隙时间。1965年,年仅19岁的霍春阳经过多年习画之后,决定离开生活已久的家乡,报考天津美院,背负理想的他将在自己的绘画道路上迈向新的阶段。刚开始学画的霍春阳什么类型都画:人物画、动物画、花鸟画,但花鸟画接触的更多。20世纪70年代中期,霍春阳和其师合作《山花烂漫》,崭露头角。之后他苦读传统经典,到南开大学学习中国文学史、唐宋诗词,到北京大学研习中西文化比较学,又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如饥似渴地从经典中寻根溯源,释疑解惑。20世纪80年代以后,霍氏进入创作丰收期,并确定了其在当代中国画坛“逸品”画家的地位。霍春阳的画室具有浓郁的自然氛围,认为在城市里这种房子更安全;在他的画室里有很多收藏的奇石,对于石头古人讲究瘦、透、皱、漏,但也不能锋芒外露,要方中欲圆,圆中欲方,就像一个人的人格、人品一样,要求内敛不张扬,张扬就野了,就像什么样的心境对应什么样的形象,石头的形象是无休无止的,叫物我两化。霍春阳,淡泊名利,追求简淡,在绘画上,他固守简洁,形成了不求繁芜、不重尺幅、以少胜多的独特画风。霍春阳喜欢这样的句子:“多瞻仰前辈一日,则胸中多一分丘壑,多一分丘壑,则少一分鄙陋。”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它流淌了五千年延续至今从未贫血,可谓道统深厚,道统者,即文化传统,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之骄傲并欣喜不已。画品即人品,画品的高低正是人品高低的展示,欣赏霍春阳的画作就如欣赏霍春阳的人品一样。他得到于“自强着强,至柔为刚”的老庄思想,取法于中庸、中正、圆通的孔儒文脉,修炼于简淡冲和,即静虚空灵的理想境界。这一切无不在他的画中渗透泛溢出来,他固守“以淡寓浓、以简寓繁、以疏寓茂、以轻寓重”的创作理念,不求繁芜,不重尺幅。一枝寒梅,几棵翠竹,一捧兰草,三两点秋菊,无一不给人以悠远沉静、古雅之美,让人身心清爽、神志陶醉,通过他用笔之严谨,用墨之独到,去感受他的用情至真、表意至善、造型之美,去体悟他的心思,自觉地去净化灵魂,以达到人格的过滤,潜移默化中,回归于万物之本,领会于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精致与意韵。传统文化是霍春阳精神世界中的大自然,而绘画艺术则是释放这大自然中阳光雨露的最后纽带,也是霍春阳人格魅力的传神写照。他从未想过超越齐白石,也未曾攀比潘天寿,他只是想古人若见他或许会称兄道弟,他的人品、画品冲和圆融,清新得宛如新婴儿落地时的第一声啼哭。
面对他的画作,我们感受不到惊世的悲哀和骇俗的震撼,能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风般的中和之气,中则正、正则和、和则宽、宽则大度雍容,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是为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正是这种安详冲和之气,才能真正孕育出中华文明魂魄中固有的元气—浩然正气。
声明:本平台是用于欣赏与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合作微信:xhh344373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