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华:舌尖上的梨园

梨园大师也是美食大师

说起梨园行的美食大师,当首推马连良。马连良喜欢吃北京两益轩的炸虾,每次去必点这道菜,而且每次都吩咐厨师只做两只虾,吃完后再做两只。有时一顿饭能吃十几只,但一次绝不能多于两只。

【京剧】三娘教子 李世济;马连良 - 【京剧】三娘教子

即是梨园大师又是吃货的马连良先生

有人很不理解,就问他,为什么不一次多做几只,非要这么麻烦?马连良说,做这道菜的秘诀就在于快炸、入味,一次两只是最合适的,要是多了就炸不出那个味儿了。而且一次吃好几只的话,嘴里的感觉就坏了,吃两只刚刚好,等感觉下去了再吃两只,才能充分体会它的妙处。

关于马连良与美食的经典段子还有不少,比如羊肚仁的故事。

马连良最喜欢去的地方是爆肚冯清真馆,去了之后不用开口,老板马上亲自下厨,给马大师来一盘正宗的羊肚仁。不过这盘羊肚仁可不是咱现在吃的所谓的羊肚仁。羊肚仁非常珍贵,一头一百多斤的羊,只能选一条几两重的“棱”,这条棱又分为三段,只取最后一段拇指大小的东西,然后再剥掉外皮,剩下的东西最多也就几钱重,马连良吃的就是这几钱重的东西。

所以马连良吃的这盘羊肚仁,看似不起眼,但至少要十几只大羊才能凑出这么一盘,自然珍贵异常,也只有马连良这样懂美食的大腕儿才能吃得上。这家爆肚冯清真馆的老板感慨地说:“马先生的吃就同他的戏一样,前者精致到挑剔,后者挑剔到精致。”

马连良对美食挑剔到了极致,但在梨园行,还有一个人跟他有一拼,这个人就是当时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

【京剧】秦良玉 尚小云 - 京剧大典旦角篇之五

尚小云

在梨园行,因为对嗓子的要求极高,所以很多名角儿都专门请了私人厨师,少的一两个,多的三四个,但像尚小云这样的却绝无仅有—最多的时候,尚小云家的私人厨师有十几位,而且都是京城的名厨。

到开饭时,每位厨师都精心准备一道菜,尚小云挨个儿品尝,觉得好的,点一下头,觉得不好的,不做评价,继续下一道。等品尝完了,挑出两三道满意的,让厨师再单独做一份,自己就吃这两三道菜。至于剩下的那些,尚老板生性豪爽,家里门人徒弟一大帮,都在等着呢。

尚小云还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就是喝滚烫的茶水。

每当演出时,尚小云在台上唱着,后台就开始烧水,等尚小云唱完了,到后台来,徒弟马上倒上滚烫的茶水,尚小云就喝这个,要是不烫,徒弟就该挨批了。

尚小云的这个习惯在梨园界流传极广,几十年来也没有人辟谣,想来是真有其事。至于为什么尚小云的嘴不怕烫,那就只能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来形容了。

君子“动口”须节制

相比马、尚二人对菜品的讲究,梨园中还有另一种讲究,代表人物是梅兰芳。梅兰芳给世人的印象是谦谦君子,中正平和,在饮食上同样如此。梅兰芳一向喜欢清淡的饮食,以青菜和水果为主,对油腻、辛辣刺激性的东西从来不沾口。平时虽然也喜欢吃点儿零食,但也是为了保养嗓子,等到有演出的时候,就绝不会再沾口。

而且梅先生吃饭还有一个非常“君子”的习惯,就是只吃眼前的菜,如果喜欢吃的菜放得离自己很远,就算再喜欢吃也绝不会伸长胳膊去夹。时间长了大家也都知道了他的这个习惯,都会把各道菜轮番给梅先生递到跟前,免得他吃不到—不知道现在流行的转盘是不是打那时候发明的。

叶派创始人叶盛兰也跟梅兰芳差不多,口味偏爱清淡,尤其喜欢清爽可口的凉拌菜,对鸡丝拌粉皮、香椿拌豆腐情有独钟。

【京剧】罗成叫关 1/2 叶盛兰 - 京剧大典小生篇

叶盛兰

叶盛兰虽然也偏爱清淡,但比梅兰芳更讲究一些,比如荤素、粗细搭配,还分“戏前饭”和“戏后饭”。“戏前饭”很简单,一般是馒头加青菜,“戏后饭”就比较讲究了,像清炖鸡汤、红烧海参等。在叶盛兰看来,饮食应该讲究,但不是为了饮食本身,而是为演出服务。

生冷不忌的豪放派

在梨园行,像梅、叶这样节制饮食的应该占大多数,毕竟需要时刻保养嗓子,刺激性的东西绝不能沾,这是梨园行的通识。但“通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适用,比如跟梅兰芳齐名的程砚秋就从不节制饮食,越油腻、越刺激的东西越喜欢,而且食量惊人,生冷不忌。

有一次,程砚秋跟名旦童芷苓等人去吃饭,童芷苓回忆说,当时对方要了很多红烧肉、肘子等非常油腻的东西,看得她一点胃口都没有,却见程大老板谈笑风生间把红烧肉、肘子全都吃了下去,而且吃完后又要了好几个鸡蛋,看得她担心地跟旁边的朋友说,程老板的胃受得了吗?嗓子不会受影响吗?朋友笑道,程老板的嗓子就是这么吃出来的!

【京剧】六月雪 程砚秋 - 京剧大师 程砚秋 老唱片全集 Vol. 3

程砚秋家宴

如果程砚秋的饮食习惯让童芷苓替他担心,再让她看看程砚秋喝酒的场面,恐怕就得当场吓倒了。程砚秋不光食量惊人,酒量也同样惊人,一旦上了酒桌,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满桌子的人都喝不过他。更绝的是,一瓶白兰地下肚,照样登台演出,嗓音丝毫不受影响,甚至艺术效果还比清醒时更胜一筹,被同行惊为天人。

跟程砚秋有一拼的,还有盖叫天。

盖叫天先生

盖叫天有“江南活武松”的美誉,不光指他以扮演武松而闻名,亦指他颇有武松的豪爽气概。

有一次,盖叫天带着两个外地的朋友去一家饭店吃饭,因为是这里的常客,知道什么菜好吃,两位朋友就递过菜单让他做主。盖叫天把菜单一扔,直接把厨师叫来,随口说了七八个菜,而且把每个菜需要注意的地方都说得头头是道。

两位朋友连忙打断他说,咱们就三个人,用不了那么多菜,顶多四五个就够了。盖叫天没理会,又加了两个大菜。

菜上来后,摆了满满一大桌子。两位朋友一会儿就吃饱了,可看桌子上的菜连一半都没吃完,连称可惜。但盖叫天不慌不忙,边吃边喝,谈笑风生,不一会儿,桌子上的菜全都见了底,连汤都没剩多少,惊得两位朋友目瞪口呆,连声赞叹:“江南活武松”果真名不虚传!

关于饭量与唱戏的关系,名列四小名旦的张君秋曾有过一段高论。

不同于程砚秋、盖叫天的天生神武,张君秋生得一副书生模样,扮相雍容华贵,嗓音也以俏丽清新著称,但饭量却不在程、盖二人之下。

张君秋的饭量之大在梨园行是公认的,在湖北武汉时,每次登台前,他都要吃一盘红焖肘子,加一条武昌鱼。不登台时,张君秋便四处闲逛,武汉琳琅满目的小吃被他吃了个遍。

张君秋不光自己能吃,也要求徒弟们能吃,他经常跟徒弟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干咱们这行儿,是力气活儿,吃饱了才能干活儿。

这句高论,当与“吃货”们共勉。

“不讲究”也有乐趣

有讲究的,就有不讲究的。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就是“不讲究”的典型代表。

荀慧生自幼家境贫寒,小小年纪就出来挣钱养家,自然没有讲究的条件。等到成名后,他也没有像尚小云、程砚秋那样对美食精益求精的要求,而是继续保持着不讲究的风格。

【京剧】红娘 荀慧生 - 京剧大典旦角篇之八

荀慧生不喜欢去大饭店,而偏爱地方小吃。演出时每到一个地方,很少参加当地安排的宴会,而是经常一个人走街串巷,去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但他也不像张君秋那样对小吃来者不拒,而是挑几样自己喜欢的,吃饱了就不再吃了。

荀慧生最不讲究的还要数跟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大家一起吃饭时,荀慧生会招呼大家多吃点,但自己吃得很少、很慢,等大家都吃饱了,桌子上也只剩下菜汤了,荀慧生这才打起精神来,让厨师把菜汤都倒在一块儿,然后用这个汤来下面条吃,吃得津津有味、大汗淋漓,丝毫不顾大家惊讶的眼神。

跟荀慧生一样“不讲究”的,还有谭富英。

谭富英是梨园泰斗谭鑫培的孙子,谭小培的儿子,按理说,名门世家,最有资格讲究吃喝,但谭富英却天生没那个口福,越珍贵的东西越吃不惯,倒是炸油条、炸油饼、炒鸡蛋这些大众化的东西百吃不厌。

不过,有一次因为“不讲究”,还差点出了大事。

那是在抗美援朝的时候,谭富英去前线慰问演出,吃饭的时候,部队首长为了表示对这些艺术大师的尊敬,特地把缴获的美军罐头、牛肉等好东西搬了过来,但谭富英吃不惯这些好东西,只要求一碗蛋炒饭就行了。

这个要求按理说一点都不过分,但谭富英不知道,当时在前线根本就没有鸡蛋,为了找鸡蛋,部队专门派了一辆车,冒着炮火跑了好几百里地才弄了几个鸡蛋,差点儿搭进去几条命。后来谭富英感慨地说:“我哪儿知道几个鸡蛋要冒这样的危险呀!知道我就不吃了!”这事儿后来在“文革”中还险些成了他的一大罪状。

转自:悲鸿兰芳

(0)

相关推荐

  • 民国梨园盛世之十三位顶尖京剧名角儿|谭派|京剧|尚小云|余叔岩|程派|表演艺术家

    自乾隆末年,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开始,中国戏曲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在程长庚.谭鑫培两位清末大家的开创下,京剧 ...

  • 舌尖上的清明之 吴语区——江南的青团,清明馃 |吴语公众号

    什么是吴语?         吴语公众号 吴语区全图 什么是吴语?吴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苏南部大部分,同属吴语最大的一个 ...

  • 作文参考【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杨博(4年级)

    征文展台 01 第85号征文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迁安市第六实验小学 411班杨博 "喂!把碗里的米粒打扫干净再玩去!"妈妈很严肃的对我说.我瞥了妈妈一眼,然后满不在乎地说:&quo ...

  • 舌尖上的兔子经理之洛阳美食排行榜的前世今生

    时值洛阳牡丹文化节如火如荼的季节,外地游客蜂拥而至,畅享着千年帝都的风骨柔情--来到牡丹之乡,除了赏花看景之外,不可或缺的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吃了.作为土著洛阳人,在肚子饿的时候,可以如数家珍的道出附近 ...

  • “五一”游上海古镇有了新玩法 舌尖上的非遗集结“出道”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4月30日报道:在金山区 枫泾古镇 南大街上,杏花楼. 功德林 . 乔家栅 . 沈大成 等上海老字号组成非遗一条街,展售各自的拿手产品."五一"假期来这旅游的市民游 ...

  • 【野食菜谱】舌尖上的敦煌,不能错过的美食——胡杨焖饼

    双十一已经过去一礼拜了 在朋友圈看到的最多的图片还是这些 又或者是这样的: 最惨的是 某有小伙伴收到了快递烧毁的短信 熬夜花钱抢的东西就这样没了-- 吓得我赶紧看了眼自己有没有买运费险 哦不好意思 我 ...

  • 696期A || 丝雨:舌尖上的童年/周洁诵读

    引言: 一档<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吸引了几代人的眼球,催落了N多人的口水.究其火爆的原因,我认为编导是以发掘传统美食为由,挑动年轻人对传统美食的好奇和对绿色环保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触动了 ...

  • 舌尖上的普洱茶性价比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困惑:这个茶值多少钱?这个茶值不值这个钱?为什么这个茶值这个价钱那个茶值那个价钱?诸如此类. 舌尖上的价格困惑 初入门茶友或少买茶的茶友往往就有这样的困惑.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其一是 ...

  • 舌尖上的秘密

    无论是中医的"望闻问切",还是西医的"望触叩听",都把四诊中的"望"放在了第一位,可见均认识到了望诊的重要性.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高利教授 ...

  • 舌尖上安庆:侉饼包油条、一品汤包。

      说侉饼包油条,安庆人并不以为然.但游子归宜,默在心头的小吃,必有此一道.侉饼须圆形,稍长,多加芝麻,或黑或白,密密一层.油条一根或两根都可,侉饼对折卷包.急不可耐咬上一口,多少日的乡愁,就全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