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里的商圈记忆:中山路成青岛商圈鼻祖 青报网

2015-01-08 09:28来源:青岛档案信息网

街里,是老青岛人送给市中心的雅号,而这街里,就是以中山路为龙骨的商圈,是老字号扎堆聚气的宝地 。流传甚广的说法,“身穿谦祥益 、头戴盛锡福、吃饭春和楼、看戏去中和、看病宏仁堂”,讲的是老街里的繁华,靠的却是诚信这个金字招牌。老街里被奉为现代商圈,格局便不会是传统商业一条大街通到底那么简单。天津路、海泊路、四方路、潍县路等等,都各有绝活。天津路的旅馆一条街、海泊路的鞋业一条街、济南路的土产一条街,等等不一而足。

 美味佳肴 会馆林立

被称为黄金十年的上世纪30年代,中山路可谓风华正茂,传统商业转身升级,现代百货业方兴未艾。国货公司高举民族品牌大旗,而建筑、格局乃至服务接轨西方,堪称中山路商圈新地标。餐饮业更是中山路的绝佳招牌。英记楼的粤菜让康有为流连忘返;顺兴楼鲜嫩可口的西施舌,三十斤一坛的绍兴花雕,竟引国立青岛大学杨振声等八教授三天小酌五日大宴,号称酒中八仙;至于堪称岛上餐饮第一楼的春和楼,开埠之前就已开张,算是青岛老字号的鼻祖,它主打正宗胶东菜,扒原壳鲍鱼、芙蓉干贝、葱烧海参,色香味俱全,鲜美无比,就连化验过满汉全席的前清遗老都赞不绝口。

对于老青岛人来说,在中山路的大馆子办上一桌,是绝对摆谱的场面事。除了商业街搭建的有机网络,里院为老街里商圈贡献了独特的商业样本。劈柴院、广兴里等里院市场给老街里注入了更多市井元素和草根情结。无论是走进劈柴院还是广兴里,购物、餐饮、娱乐简直是一条龙服务,关键是花钱不多、享受不赖,贩夫走卒等社会底层可以消费得起。中山路的业态由此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作为商圈,也更加具备王者般兼容并包的大气和厚重 。

最让老街里骄傲的,恐怕是这里曾经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商会。翻开二十世纪的扉页,当齐燕会馆、广东会馆和三江会馆相继落户中山路一带,会馆这个明清以来就以同乡同业为纽带的传统商帮机构,开始在青岛爆发式现身。来自大江南北的商业精神喷薄而出,各具特色的商业习惯和规则在此交汇 、碰撞、融合。华人会馆的影响力,最终导致德国总督任命参与政事的华董,三大会馆各有份额,齐燕会馆凭借实力拿到最多席位。1902年青岛商务总会成立,“以联络商情、维持商业、开通商智为宗旨”,“商界公益市政得失尝集议而决于此”。青岛商会要比很多文献所称的中国第一个商会组织上海总商会还要早一年。传统会馆向现代商会的过渡,不仅是青岛商业接轨世界的图存之举,更是民族商业应对公司洋行的绝地反击。

 淘金梦想 商帮聚集

上世纪20年代,青岛总商会移师中山路南部,与中国、交通、金城等民族银行站到一起,商会与会馆到了各立门户的时候。但是,会馆的人文本色愈加凸显,成为商人们放下算盘寄寓人生理想的情感归宿——关照同乡、提携亲眷、施舍慈爱乃至在民族大义面前的挺身而出。青岛最早的戏楼、国术馆和私立小学诞生于三江会馆,1912年孙中山曾在广东会馆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1930年五三惨案国耻纪念大会则在齐燕会馆举行。

老街里商圈承载着每个踏上青岛港的华商的淘金梦。傅炳昭、隋石卿、宋雨亭、成兰圃等一代华商巨子将敏锐的眼光投向寸土寸金的中山路,置地产,办实业,发家致富。他们打拼奋斗,追寻各自的成功之梦,也从这浩浩洪流中提炼熔铸着城市的为商之道。他们胸怀大志,告别买办,独立经营,做大做强。他们谋利不失仁心,艰危不忘家国,上演了一幕幕动人心魄的商界传奇。他们带领黄县帮、掖县帮、章丘帮、宁波帮、广东帮们,或是在某个行业,或是就某个产品,打造着各自的商业王国:黄县帮以纱布为主,掖县帮多经营草辫,即墨帮垄断花生市场,江浙帮长于货栈仓储,“市面上信用极佳”,广东帮包揽洋广杂货,“办货时多整载运输”。其中尤以黄县、掖县、即墨等山东“商帮最能团结与互助,苟同帮中有一时资力不敷周转活仓促发生困难者,每集全帮之力援助之”。商人,中国传统社会四民之末,到了大鲍岛华人城,身份显贵,地位超拔。特别是在“士”缺位的现实环境中,他们已然是带有浓厚现代色彩的绅商阶层,不仅关心自己的生意,也关心城市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

 五湖四海 移民故事

人口五方杂处、语言五花八门,是老青岛的移民本色。江浙商人的精明干练,广东商人的豁达开放,胶东商人的勤俭耐劳,在这块商业舞台日日上演,剧目不同,长短不一,有亏有赚,有悲有喜。可以想象,把这些操着上海话、宁波话、广东话和胶东腔谈生意的演员们,放进历史的幕布,意味多么深长。他们自己也许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人都参与了缔造这座华人商业城,他们是中山路含金量的根本所在。直到今天,这片风雨剥蚀的华人城依然留存着他们的影子,印在街角,渗入砖墙。

后起之秀们如小鲍岛商圈、台东商圈,李村商圈,东部商圈,声浪一波强过一波。然而,引领城市商潮大半个世纪的中山路,历经岁月风霜冲洗涤荡的老街里,积淀多少深厚悠远的人文气质,却不能不叫时下蹿红的后辈们钦羡仰止。正如考究典雅的家具,褪去几分釉色,愈显材质与做工的尊贵,倒比新款更有味道——那是一种历史的味道荡漾其间。

(孙保锋/文)

责任编辑:张兆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