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埔田庵后村 | 号称最大围龙屋所在
揭阳庵后村是盛产竹笋的揭东埔田镇内第一大村,该村核心老寨围是一座潮地罕见的围龙屋,且按当地媒体报导系为目前全国多处地方所发现规模最大的。据庵后当地介绍,其围龙屋始建于明末清初,为创村开基祖高良典、高良高(喬)后裔所兴建。
庵后的围龙屋寨依山面水,坐西朝东偏北,其前低后高,寨内有三街建筑,左右街为六座布局,中间最前为祠堂,后为两座下山虎与四点金,除左右街外各多一层护厝之外,寨的四面均是二重围护,以后侧两角护厝做为圆状,而使整体呈马蹄形,得称围龙屋,总共有一百八十余房间。另,寨前正中设朝东大门楼,因是舆震方位,故门上塑金舆初振;寨左设朝北大门楼,因门取乾巽水,故门上塑岗陵采凤。
高氏宗祠是一座三间二进式建筑,前进设凹肚门楼,门楼内设三门,祠内大厅悬匾追远堂,置龛奉祀宋始祖高登石像。据资料介绍,高氏宗祠始建于明末,因堪舆上所需,其分金与整座寨围略有不同而稍偏东。当地人介绍,祖祠与左右下山虎公厝,又合为三壁连格局。
寨东角的文山公祠。
寨前池塘边的八卦制煞碑。
东门。
揭阳埔田镇的庵后村,是一个有万余人口而皆都姓高的明代村落。明清之间,先后有多支高氏迁此定居,而此些高氏支派均尊宋代诗人高登(字彦先,号东溪,福建漳浦篮兜人)为始祖,且于大型马蹄状的围龙屋寨内中心处,建有高氏宗祠追远堂奉祀之。
据介绍,明嘉靖年间,高氏一支由闽漳入粤迁居潮州揭阳县霖田都德桥村(今德中),因居所位于一座古庵后方,故得村名称德桥庵后,因德桥此处早有陈氏族群聚居,至万历年间,高氏再移梅冈都黄岐山东北麓,另创基业,因发展顺利,又为念旧,遂仍以庵后命村名。
按庵后当地的资料统计所知,迁来庵后的高氏有四支:
一、高良高(良喬),于明中叶从德桥庵后迁来此处创村,为开基始祖。
二、普宁林惠山《高氏族谱》所载,闽漳高东溪十三世裔孙高世冲偕妻纪氏及长次子入粤,长子敦厚,字简峰,又名良典,于明天启二年(1622)移居揭阳庵后,与当地高良高结为昆仲,为开基始祖;次子秀峰居林惠山。
三、清初,高文山一支从潮州登塘镇林妈碑迁来,后归入敦重公房,后裔于寨围的东角处修建有三间一落式的文山公祠追祀之。
四、清顺治年间,相邻鲤鱼寨、猫岗寨(今翁内水库)高氏一支迁来,后融入良高公房,于北门外建有协祖公祠。
寨内的古井。
协祖公祠。
庵后老寨外的东北侧近池塘边,有一座朝东而建的帝王庙,为三间二进龙虎井格局,其设全石构凹肚门楼,门楼肚内有诸多石刻书画人物装饰,甚是精致。门匾左右落款嘉庆五年岁次庚申梅月、光绪戊戌年蒲月下澣重□,大概可推知这帝王庙最迟在公元1800年时候已经落成。帝王庙的门神大概是改革开放后重塑至今所遗留,其人物造型与整体构图颇有独特性,异于寻常可见的潮式门神,遗憾的是,门神下半部分已风化。每年春节期间的元宵前后,帝王庙的诸神有出游全境的民俗活动,尤以正月十六为最隆重。
摄影\文字:安静声音、张野
声明
本作品为普宁青年摄影、岭东忘时堂、普宁村落荣誉出品。
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作者【安静声音】署名并保留水印。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图文不得直接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行为,违者必究。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