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学画至86岁去世,清初画圣王翚,用细腻严谨取代抒情写意
导语:王翚王石谷,在清初四王之中,就绘画技能本身来论,当属首位,当时有“集大成”、“画圣”之谓。
王翚是清初著名画家,字石谷,清代山水画家“四王”之一,“虞山画派”的开山之父,人称“清画山水第一”。他因家学渊源耳濡目染,年幼之时便学习绘画,后受到清初画坛领袖王鉴及王时敏的赏识,于名师麾下临摹古画,精研画艺,在绘画方面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
其绘画生涯长达七十年,从他16岁拜张珂为师学画开始算起,至其86岁去世,时不时会出现对以往作品的重题、再题、又识。其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审视,对绘画的理解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升华。王翚的绘画风格从逸笔草草到水墨平远,再到精工细作,可分为五个阶段:
01模糊不清
画中带有董其昌、王时敏、王鉴等人风格;绘画技法相对较为稚嫩,有朴拙之态;用笔稍嫌琐碎,用墨较清淡;山石结构相对简单,画法基本在“南宗”系统中;画中基本见不到其成熟期典型的一些基本画法语言;画幅不大,多以小幅、册页居多。
此阶段王翚尚在张珂门下,张珂摹古高手,传授画艺自然是从临摹人手。代表作之一《山川云烟图》,画风上已存有王时敏、王鉴的画风痕迹,而此时王翚尚未拜王鉴为师。用笔细密,用墨绵厚,细笔密皴,画风柔婉温润。置陈布势得宜,山脉走势、溪水蜿蜒、丛树掩映、横云氤氲,溪石点缀恰当,屋宇、板桥安置妥帖。
02从失真到乱真
技法极其娴熟,画面的笔、墨、构图均能做到无懈可击的状态。自始至终保持着细腻流畅的笔致,清秀、雅致、温润的画风。画面中依然没有出现王翚成熟期作品中的一些绘画元素,如山石法、树法等,即便有类似的局部画法出现,也是未定型的形态,高头大轴增多。
此时的王翚接触到了王鉴、王时敏,眼界骤然打开,阅读研习了大量真迹,手眼俱到,临仿作品几可乱真。代表作之一《山窗读书图》,画法工稳,用笔苍秀。林壑繁复而又不失明爽之致,丘壑绵厚苍茫,龙脉清晰,画面气局雍容,单从画面来看,已是俨然一派大家风范。关键的是,在这幅画中出现了王翚标志性的一类树法:在浓密的松叶间隙,有几丛出枝类似“鹿角”状,呈现出一种倒“人”字组合的形态,伸手布指分布均匀。这种出枝法后来成为了王翚典型的绘画语言之一。
03南北兼修
王翚在这个阶段的画风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归纳起来有两类风格:
第一类是以董源、巨然、“元四家”为主线的这一脉风格:以水墨为主,辅以淡设色或浅绛法。主要以“南宗”的披麻皴、牛毛皴等皴法为造型手法,多表现江南地区的土质为主、土石相间的山水地貌。笔墨秀润,用笔平实,不为奇峭之笔。画面气息静谧恬淡境界旷远,得清静野逸之趣,甚至有时笔墨纷披,纵笔挥洒,苍茫简远,率多真意 。
第二类是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五代、北宋画家为主线的这一脉风格。其特征是:水墨、青绿均有,主要是以“凿斫条索皴”为造型手法,多表现以石质为主的山峰,用笔坚硬,顿挫较多,山石有圭角。画面气氛较为凝重、萧疏、静穆,峰峦浑厚端庄、块垒突兀,有险峻之感,勾皴之笔坚凝挺峭,用墨稍重,甚至有些画作,一丝不苟,已具南宋、明代院体山水的风貌。
此阶段王翚开始大量涉足“北宗”传统绘画技法。不管是李、刘、马、夏,还是戴进、唐寅,他都系统地进行研习。代表作之一《岩栖高士图》,此图结构疏阔,具空灵幽澹之趣。山石块垒法以“凿斫条索皴”兼倪瓒折带皴为主,同时融入了小米点 、变体长斧劈皴、披麻皴、牛毛皴。两株长松完全为王蒙松树法。这样的“混搭”非但不觉得繁杂纷乱,反而益显和谐妥洽,用墨干湿相济、变化多端,极富意趣和韵味,苍劲又秀润。画面体现了其追求“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的创作宗旨。
04有得有失
作品风格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五代、北宋画风,一类是元、明风格,画作逐渐程式化,可操 作性强,皴法定型,主要皴法是披麻皴、牛毛皴、凿斫条索皴和长条斧劈皴四种,在构图中山势走向“龙脉”清晰。画面用墨逐渐加深,在五代、北宋画风的作品中尤其明显。创造了一 种以水墨为主的平远法构图,表现园林或江南山水,画面舒朗清逸,用笔轻松雅致。用墨润泽洁净。
此阶段王翚的个人风格从成熟到定型,其风格形式逐渐烂熟,绘画创作成了一整套可操作的程序,画中逐渐没有了偶然的惊喜,更多是必然的成功。代表作之一《卢鸿草堂图》,虽说是仿王蒙,但画面中看不到王蒙的一丝味道,完全是王翚自己的画风。这幅画以平远构图法展开,为我们铺陈咫尺千里的景象,与倪瓒的“一河两岸三段式平远法”构图的原理类似,也是分段向远处平推,不同的是,王翚的着重表现点在中段,相对弱化近景与远景的描绘,用实实在在的细致描绘来表现主题。这是王翚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创获,是他研习元、明山水画,进而受到恽寿平画风的直接影响之后,总结升华出的一种全新的山水画图式。
05融南合北
画面构图繁复,用笔较之前阶段要苍辣,用墨较浓重,在树干、树枝的表现上尤其明显。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景物。
大致说来,勾勒树干大多用顿挫刻露的线条,山石用绵柔的线条,画面整体略有不协调、不能浑然一体的感觉;画面中近景与远景在用墨上区别不大;很少使用前一阶段以水墨为主、描绘园林或江南山水的平远构图法, 取而代之的是平远结合高远的画法。
总体画风较为板滞,但创作态度十分认真,偶有表现文人雅逸题材的作品,画风中有明代吴门气息。画作中往往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技法:如主体山峰用披麻皴或牛毛皴,山根、岩基用“凿斫条索皴”,加上长松杂树,远山用米点或高克恭云山法等,王翚似乎想在一幅画中尽量多地“塞”进更多的技法。此前形成的一些带有个人特征的绘画元素,如顺着山巅排列的点虱远树、倒 “人” 字形的出枝、山势 “龙脉”走向、注意点景细节的描写等,在这个阶段仍然保持。作品的程式化意味很浓,丘壑林木的特点、画法基本定型,呈现符号化、程式化的倾向。
这个阶段,王翚对于“文人画”写意精神的展现,从逸笔草草到水墨平远,再到此时的精工细作,画中已经没有了抒情写意的笔墨,取而代之的是用细腻严谨的笔墨描绘带有隐逸色彩的画作,如《仿唐寅(秋树昏鸦图)》,画法细腻严密,设色素淡,注重细节的处理与表现,构图也相对较为舒朗。此类画作在最后阶段沉郁繁缛、粗糙简率的画风里有如一丝清风,可惜数量不多。
结语:
王翚画近承吴门,远学元四家,受二王影响,亦向董、巨取法,并旁参李、郭之传派,即他自己讲的:“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吴门中得唐寅最多,元四家虽受烟客影响,向黄倪用功,尤其是学黄,但笔性最近于王蒙。所以,经营位置丘壑变化,笔墨精能,此石谷之长,简淡虚和,韵在笔外,此石谷所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