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郭士魁谈中医脉诊
郭老在临床诊病中很重视切脉,在他看来,中医对于切脉是有精细研究的,过去有三部九候法,后来由于社会的种种限制,切脉逐渐简化了,多为独取寸口脉,采取切两手的桡骨动脉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按内脏分属心、肝、肾(左)及肺、脾、肾(右);每一部又依次轻、中、重,取而为九候。
关于脉的形象,有27种,计浮类8种,沉类6种,迟类5种,和短、长、弦等。如果古代医书记载的对于脉象的形容让你如坠云雾,不明觉厉。看看郭老自己总结的体会,也许能帮助你茅塞顿开——
一、浮类八种
1、浮:浮在皮脉之间,手轻按之即见,重按即成不足。脉诀形容它是'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2、洪:就是大脉、钩脉,轻取有力,扩大满指,其来时是壮盛的,去时则觉悠衰,若加重按,则脉力就减低些。
3、虚:浮而无力,来时迟慢,而且柔软,中取重按,皆弱而无力,久按仍然可以找到根,与芤脉、数脉不同。虚也是大,与洪脉比较,为有力与无力之分。
4、散:亦虚而无力,但按之如无,比虚更进一步,虚极而涣散不收。孕妇见之为堕胎,或临盆之兆(临盆是按之满指,呈散而不聚之象)。
5、濡:虚而小且软,象棉花漂浮在水面上,轻举乃得,重按则没,与虚散同属一型,但有大小之分。又弱乃濡之沉者。
6、微:浮而极小极软,比濡脉更甚,而不住寻按,前人以欲绝非绝、似有若无为比喻。当与沉类之细脉区别,细则指下分明,微则似有似无。
7、芤:有边无中,浮沉二候易见,故日有边,正如以指着葱。初学者较难分辨,必须细细琢磨体验,逐渐掌握。
8、革:芤弦之合看,浮而且弦且芤,外面急,里面虚,状如皮革(鼓)。革脉、牢脉皆大而弦,革则浮取而得,牢则沉候乃见,前人以牢革为一脉,但毕竟是有分别的。
【简单的记忆法】
浮脉系统表
浮小而无力=濡一一濡甚=微
浮大而无力=虚一一虚甚=散
浮大而有力=洪
浮而中空一一软=芤
浮而中空一一硬=革
二、沉脉六种
1、沉:重按乃得,如物之沉于水底,举之减小,重按愈加有力,在筋骨之间。
2、伏:沉极即为伏脉,推筋着骨,才可以找到。
3、牢:沉而有力且大、且弦、且长,仅见于沉候。革与牢相同,但浮极为革,沉极为牢,须分沉浮不同。
4、实:比牢更进一步,坚实而浮中沉之候有力。
5、弱:沉而无力,柔软如绵。李时珍云:'弱乃濡之沉者'。
6、细:沉细而直。且软如蛛丝。
【简单的记忆法】
沉脉系统表
沉有力=牢一一牢甚=实沉极=伏
沉无力=弱一一弱而细直=细
三、迟脉五种
1、迟:一息(一呼一吸)三至。
2、缓:一息四至,或三至以上,从容而和,不疾不徐,似迟而实未迟,不可作迟缓解。缓脉往来和匀。缓脉乃平人无病之脉,亦即生理的现象,平人在休,以及年老好静的,往往见缓脉,并非病态。必缓兼浮,方属感风,缓而兼沉,多主里湿。
3、涩:迟涩不利,状如轻刀刮竹,似止非止。多主血瘀。
4、结:来缓,迟而时有一止,止而复来。结如绳子有结,用铜钱穿贯绳上,上下翻动,遇绳结必碍,虽流走快,但也必少有逗留。多为心律不齐、心律失常之脉。
5、代:迟而中止,不能自还,且止有定数,如四时之有禅代,不愆其期,故名为代。多见于早搏、联律。按涩、代、结、促皆有止之脉,往来迟滞,似止非止为涩,动而中止,不能自还,止而有定数为代,缓而一止为结,数时一止为促。
【简单的记忆法】
迟脉系统表
迟缓(生理的)
迟有歇止一一止而复来=结
迟有歇止一一不能自还=代
迟而滞=涩
四、数脉五种
1、数:一息六至,甚则六至以上。
2、滑:往来流利,滑而不滞,如珠走盘。
3、动:形如豆粒,厥厥动摇,两头俱俯中间高起,故短如豆粒。
4、紧:紧急有力,左右弹手,极似切绳(切绳比喻紧,亦比喻左右弹),与弦脉的端直如弦不同。张仲景云:'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之无常也'。
5、促:数而时有一止。前人形容它为'如疾行而蹶'是比喻跑快的时候,暴跌一跤的样子。
【简单的记忆法】
数脉系统表
数紧急如切绳=紧
数而流利=滑
数形如豆粒=动
数不整有歇止=促
小结:以上4类,已共计说明24脉。
另外还有3种脉,不属于上述4类的,前人称它为'别有三脉',是短、长和弦。
1、短:不及本位,来去缩缩,但与动脉不同。
2、长:过于本位,来去昭昭而长。
3、弦:长而端直,状似弓弦,推之不移,张仲景云:'脉浮而紧者,名日弦'。
小结:以上一共的27脉,除了缓脉(为平人不病),余者若干都是属于病脉,且都是单一的脉象。
下面是两种脉象加起来的,兼见的脉,一以显病情,一以审病所,如浮为表,紧为寒,浮紧并见,确知表寒。沉为里,数为热,沉数并见,确知内热。
兼见之脉都依此而推,为便利记忆,把李仕才四言脉诀摘列如下:
浮脉主表,腑病所居,
有力为风,无力血虚,
浮迟表冷,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
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极,
浮弦痰余,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为寒为积,
有力痰实,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
沉紧冷痛,迟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
沉弱阴亏,沉细虚湿,
沉弦饮痛,沉滑食滞,
沉伏吐利,阴毒积聚。
迟寒主脏,阴冷相干,
阴冷为痛,无力为寒,
涩脉少血,亦主寒湿,
反胃结肠,自汗可测。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
有力实热,无力虚热。
滑司痰饮,满闷宿食,
里热气实,蓄血透逆。
弦主饮痛,拘急疝气,
头痛腹痛,往来寒热。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细则气衰,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痞塞,
洪为阳亢,紧主寒痛,
缓大风虚,缓细湿痹,
缓涩血伤,缓滑湿痰。
涩小阴虚,弱小阳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
阳动汗出,为痛为惊,
阴动则热,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日革,
男子失精,女子漏血。
阳盛则促,肺痈热毒,
阴盛则结,疝瘕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
这是各脉主病的大法,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然后灵活运用。
另外,有脉的真假、隐伏、反关、怪脉、死脉等,分述如下:
1、真假脉:如热证脉涩细,寒证脉反鼓指。
2、隐伏脉:如中寒腹痛脉不出,外感风寒,将有正汗,脉也不出。前人云:一手无脉名单伏,两手无脉名双伏。
3、反关脉:正取无脉,反在桡骨之上,或见左手,或见右手。
4、怪脉:两手之脉,异如两人,或乍大乍小,迟数不等。又祟脉。
5、死脉:共有10种,前7种名曰七怪脉,后三种名曰三不治脉,见到了都是绝象。
【七怪脉】
1、鱼翔:沉候细静,浮候摇摆,前人形容它本息末摇,有上无下,如鱼游于水。
2、虾游:慢慢的来,忽然有一次跳跃。脉诀云:'鱼翔似有又似无,虾游静中忽一跃'。
3、雀啄:来如鸟啄食,止而复作。
4、屋漏:如雨后檐漏之水,久时一滴。脉诀云:'雀啄连来四五啄,屋漏少刻一点落'。
5、解索:(亦作奇索)解索就是松绳子。来时乱如解索,乍疏乍密。
6、弹石:脉诀云:'弹石硬来寻即散'。
7、沸釜:来如釜中沸水,一无根脚。
【三不治脉】
1、偃:浮之小急如刀刃,按之坚大且急如刀背,其至数无准,无进无退。
2、转豆:即经所谓,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状短实坚强,并无息数,真藏之脉。
3、麻促:如麻子之纷乱细微至甚。
1.冠通汤
党参、当归、丹参、鸡血藤、瓜蒌、薤白、红花、郁金、玄胡。
适应证:胸痹心痛,心悸气短(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而有瘀血者)。
2.活血通络汤
苏木、三棱、莪术、红花、芸香、丹参。
适应证: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瘀血重)。
3.宣痹汤
瓜蒌、薤白、半夏、枳壳、生姜、云苓、桂枝、陈皮、甘草。
适应证:胸痹心痛,心下痞满(冠心病心绞痛,胸闷憋痛为主且有腹胀胃满者)
4.降压通脉汤
瓜蒌、薤白、草决明、黄芩、丹参、香附、菊花、鸡血藤、红花、郁金、珍珠母。
适应证:胸痹心痛,头痛头晕(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心绞痛而有头晕头痛者)。
5.冠通2号
当归、郁金、薤白、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鸡血藤、党参。
适应证: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而有瘀血,瘀血明显者。
6.冬龙汤
冬虫夏草、广地龙、蝉蜕、防风、连翘、银花
适应证:过敏性哮喘。
7.清热活血汤
双花、连翘、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当归、丹参、红花。
适应证:哮喘久治不愈有瘀血者。
8.五黄汤
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大黄。适应证:各种炎症(现已制成注射剂)。
9.茵陈解毒汤
茵陈、栀子、双花、龙胆草、板蓝根、金钱草。
适应证:黄疸型肝炎(阳黄)。
10.清肝汤
白薇、葛根、菊花、钩藤、生龙骨、生牡蛎、黄芩、磁石、草决明。
适应证:肝阳亢盛,眩晕头胀头痛。
11.解毒活血汤
丹参、元参、双花、连翘、花粉、甘草、乳香、没药、牛膝、鸡血藤、络石藤。
适应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痈疽疖肿、丹毒。
12.骨刺洗剂
槐条30克,艾叶30克,凤仙透骨草30克,威灵仙60克,土鳖虫10克共研粗面,分2个纱布包,蒸热后交替外敷(注意不要太热,防止
烫伤)。
适应证:各种骨刺。
13.痔疮外洗方
黄柏15克,苍术15克,双花12克,连翘15克,山葱15克,制马前子8克,艾叶20克,川椒12克,苦参12克,地肤子15克,败酱草15克。压粗末,布包煎水,每日2次温洗患处。
适应证:外痔或混合痔。
14.抗心律失常煎剂
炙甘草、桂枝、玉竹、菖蒲、玄胡、五味子、党参、当归。
适应证:房性、结区性、室性早搏。
便秘为大便秘结不通,数日一行,干结不下,或大便难下。
引起便秘的原因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外感发热,饮食失节,多食辛辣,恣饮酒浆,或房劳失节均可致燥结之证。故临床上治疗便秘,需详加辨证,分清虚实,对证下药,方可收效。
一、辨证施治
1.外感便秘
多在外感发热,表邪未解,里症又急,阳明胃实。证见发热烦渴,心烦尿赤,腹胀便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通便。
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10克,芒硝6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陈皮10克,黄芩10克。
2.胃热便秘
乃饮食失节,过食辛辣,膏粱积热,积热聚于胃中。证见胸满腹胀,食纳不下,嗳气腐臭,大便干结,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宜养阴清热。
竹叶石膏汤加减:
竹叶10克,石膏30克,知母12克,麦冬12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胡黄连10克。
3.肝火便秘
肝气郁结,肝阳上亢,火盛水涸,使大肠津液不足而便秘。证见头晕目眩,烦躁易怒,二胁胀痛,舌红苔腻,脉弦数。
治宜清肝泻火。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大黄10克,当归10克,杭芍10克,生地12克。
4.气虚便秘
《症因脉治》中说:“若质弱形弱,言语力怯,神思倦息,大便不出,此气虚之症也”。对气虚便秘作了详细的描述。并认为其原因是“肺气不能下达,则大肠不得传送之令,而大便亦结矣。这种便秘有时大便并不很干结,而是腹中无力排便困难,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宜益气温阳。
四君子汤加减:
党参12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0-12克,甘草6克,桔梗6克,枳壳10克,麻仁10克。
5.血虚津枯
便秘病人形弱神衰,心烦口渴,发热盗汗,舌红,脉细数。多见于久病后或老年人,乃津血虚少,肠道津液不足,大便不下。
治宜滋阴养血,润燥通便。
润肠汤加减:
沙参10~12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麻仁10克,桃仁10克,酒军6-10克,生地10-12克,杭芍10克。
二、临诊体会
1.便秘可分为二大类,“结”症多实,宜急下存阴,常用大剂清热通便之剂,大黄、芒硝之类,但不可久用。生大黄后下通便作用强。酒军或大黄久煎则通便作用弱,实证便秘用生大黄。大便燥屎,亦可用玄明粉冲服,通便作用好。
2.肝火实热,除用汤剂外,可用牛黄解毒丸,每日2次,每次2丸。
3.津液不足便秘,可用麻仁滋脾丸,每日2丸。
4.气虚或津液不足便秘,可用番泻叶3-10克泡茶饮。
5.老年人肾虚,津枯便秘,可服五子衍宗丸、六味地黄丸,每日2次,每次各1丸。也可以黑芝麻、核桃仁等量研末,每日2次,每次10克,久服,有补肾润肠作用。
6.年老及病后体虚而大便干燥,可服蜂蜜每次10~15毫升(一汤匙),有润肠通便作用。
7.肥胖人胃热便秘,食欲不减,体重增加,血脂高者,可服清脂1号片,每日3次,每次3~5片,饭前服;亦可服决明子粉,每日3次,每次3~6克。
8.久病卧床便秘可用香黄膏(大黄、藿香)每日2~3次,每次10~15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