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RT学社|如何玩转血浆置换?(下篇)
血浆置换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对多学科的急症或重症的治疗均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能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危象,为后续治疗博得宝贵的时间。因此,如何「玩转」血浆置换,这是战斗在临床一线的同志们极为关心的内容。在上篇我们盘点了血浆置换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分类,本篇将有更多关于血浆置换的干货,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1
如何选取合适的置换液[1]
目前血浆置换液主要有晶体液、胶液体、白蛋白、新鲜冰冻血浆四类,根据临床情况不同,可酌情选用。
2
合理的置换处方才能事半功倍
01
模式选择
血浆置换采用 PE 或 TPE 模式;
双重血浆置换采用 DFPP 模式。
图:费森尤斯 multiFiltrate 进行膜式血浆分离的流程图
患者的血液通过过滤器, 血浆在过滤器中进行分离,并泵入滤液袋中。
与胶体渗透压相匹配的置换液被注入到血液回路,然后返回到患者体内。
02
抗 凝
膜式血浆分离可使用肝素、枸橼酸抗凝剂、阿加曲班或其他抗凝剂;
离心式血浆分离采用枸橼酸盐进行抗凝。
03
人体血浆容量估计 PV(ml)[2]
PV = ( 1 - Hct ) x ( b + c x 干体重 )
* 常数 Hct:红细胞比容;
* 常数 b:男性 = 1530,女性 = 864;
* 常数 c:男性 = 41,女性 = 47.2。
如果认为上面的公式太复杂,则可以进行简单的临床估算:
PV = (0.065 x W) x ( 1 - Hct )
04
治疗频率
血浆置换过程中,血浆中抗原、抗体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均减少,且血浆蛋白浓度亦明显下降。此时血管内外蛋白需重新分布,血管外蛋白逐渐进入血管内,使内外达平衡[3]。
根据血浆蛋白动力学研究结果,血浆置换的频度决定于各蛋白的半衰期,使血管分布的百分比、在体内的分布容积、置换的血浆量及置换后各种蛋白成分的反跳(包括再合成和由淋巴系统或血管外间隙到血管内的再分布)的速度。一般再置换后 24~48 小时,血管内外蛋白达平衡,故以每隔 24~48 小时置换 1 次为宜[3]。
05
参数设置
- 置换速度:1000~1500 ml/h。
- 血流率:80~150 ml/min[4]。 膜式血浆分离 100~150 ml/min;离心式血浆分离 40~60 ml/min。
- 血浆分离速率:20-30 ml/min,置换过程约 3 h。血浆置换过程中,跨膜压不超过 100 mmHg,以免发生血浆分离器破膜[4]。 双重血浆置换的血浆分离速度:血流速度的 20%~30%;弃浆泵的速率为血浆分离泵速率的 15%。
- 新鲜血浆的输注速率:选用血浆或 4%-5% 白蛋白液,与血浆分浆速度相同,加温至 37℃[4]。
06
治疗时间
单重血浆置换每次 2 小时左右,即每次治疗置换出 2000~3000 ml 血浆弃掉。双重血浆置换每次 3~5 个小时。
3
警惕常见的并发症[5]
1、过敏反应:受者体内的抗 IgA 抗体与供者血浆内的 IgA 发生抗原抗体反应[4]。
处理措施:在治疗前,可给予患者 GC 和/或抗组胺药物预防,若患者在 PE 过程中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发热、畏寒、气促等,可暂停或减慢血浆泵速,予抗过敏药及吸氧治疗,待稳定后继续,严重者会出现过敏性休克者应立即停止置换,进行吸氧抗休克治疗。
2、低钙血症:新鲜血浆或应用枸橼酸抗凝时易出现低钙血症。
处理措施:可在治疗前、治疗时口服或静脉输注钙剂防治预防低钙血症的发生。严格控制血流速度,避免因枸橼酸盐输入过快而致血清游离钙急剧下降。
3、钾离子紊乱:应用新鲜冰冻血浆置换时,因其中含有大量钾离子,可引起高钾血症,应用白蛋白置换时,因其中不含钾,可出现低钾血症,易致心律失常。
处理措施:使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置换液时,可在置换后可给予排钾利尿剂推注或者口服,如呋塞米。使用白蛋白作为置换液时,对于低钾血症患者,每升白蛋白中应加入适当的钾,以防止低钾血症加重。
4、出血:白蛋白置换液消耗凝血因子,每置换 1 个血浆容量时,凝血时间延长 30%,同时抗凝药物的应用、血小板破坏均可导致出血。
处理措施:对于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可考虑用新鲜血浆做置换,以降低出血风险。
5、血浆分离器或管路凝血:多因治疗开始时肝素用量不足及血流量不足、引流不畅所致。
处理措施:治疗过程中应量保持动脉端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对高凝状态如 DIC 和高脂血症要适当加大肝素剂量。如已出现分离器或管路凝血应更换分离器及管路。
6、低血压:PE 过程中滤出过快,补充液补充过缓,而致体外循环血量增多,或胶体渗透压降低均可致患者出现低血压症状。
处理措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滤器,控制血流速。如体外循环血量超过患者血容量 10% 可以用血浆或白蛋白液预冲管路,尽量避免使用晶体置换液,以防胶体渗透压下降。
7、感染:应用新鲜血浆置换时,存在乙肝、丙肝、HIV 等血液传染病感染的风险;多次血浆置换,尤其是应用白蛋白作为置换液时,会出现免疫球蛋白的丢失,导致抵抗力下降,若此时合用免疫抑制剂,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处理措施: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观念,避免菌血症;多次 PE,尤其是以白蛋白作为置换液时可致免疫球蛋白丢失,造成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此外有些患者可能同时应用免疫抑制剂,白细胞降低,从而使感染机会增加,因此每 2 ~3 次白蛋白置换后可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或使用一次血浆作为置换液。
4
工欲善其事,必先知其器
——膜式血浆分离器
血浆置换包含了分离和置换两种含义,其中血浆分离是血浆置换的基础,主要包括离心法和膜式分离两种。其中膜式血浆分离法自 70 年代末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膜式血浆分离器是由高通透性,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材料膜制成,利用不同膜孔径的滤过器可将不同分子量的物质分离出。因此既可进行非选择性血浆分离,又可选择性血浆分离。
随着技术的发展,膜式血浆分离器也在不断的改进,例如费森尤斯聚砜膜滤过器,不仅符合理想血液滤过膜的标准,同时具有以下优势:
(1)膜的血液接触表面有一个粗糙网状拓扑结构,可以防止血液细胞阻塞细致膜孔;
(2)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3)不与药物相互作用(ACE 抑制剂);
(4)极低的补体系统激活作用;
(5)不增加细胞因子的合成;
(6)低血凝系统活性。
上述特点能够保证滤过器的高效性及高生物相容性,有利于血浆的连续性分离,以更好的达到临床治疗目标。
作为体外血液净化技术的元老之一,血浆置换可谓是老骥伏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以及治疗理念的更新,其应用愈为广泛。希望通过本文的入门介绍,大家对于血浆置换能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不断临床实践,早日成为「换血达人」!
参考文献:
1. 郑俊萍, 廖启雯. 血浆置换时置换液的选择 [J]. 实用医技杂志, 2003, 10(9):1037-1037.
2. 刘子栋. 临床血液净化手册 [M]. 山东科技技术出版社,2016.
3. 关广聚,时一民. 临床血液净化学 [M]. 山东科技技术出版社,2003.
4. 于凯江,李文雄. 急性肾损伤与血液净化 [M]. 人民出版社,2018.
5.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 儿童血浆置换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8(1):1128-1135.
End
致谢/源作者 来源/费森尤斯CRRT学社
申明:本号非商业用途,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联系即删;医学内容请读者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