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谁说我是靠天赋?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

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诗不逊唐朝的“李杜”,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如此,苏东坡还善书法,代表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仅次于王羲之和颜真卿。绘画上,他提倡诗画一体,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他画的枯石墨竹,让成语“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文同都心悦诚服。

苏轼《木石图》

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即诗、书、画三个方面皆能达到极高的水平。而苏东坡却达到了“五绝”,即诗、书、画、文、词。难怪他被季羡林评价为“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

当然,作为我们这些普通人,最感亲切的还是苏东坡的诗词。

中秋团聚,我们会不自觉地咏叹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畅游西湖,我们总是最先想到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看着江河滔滔,我们会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雨夜穿行,又会不由自主地升腾起“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感;为情所伤时,会自怜“多情却被无情恼”,又或是赌气说“天涯何处无芳草”……

正如蒋勋所说,苏东坡的词,“可深情,可豪迈,可喜气,可忧伤”,似乎无论在什么场景下,都能从里面扒出那么一两句来发个“朋友圈”。

更令人叹服的是,某一题材只要被苏东坡写过,就很难再有人超越。宋人胡仔就曾感慨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而据同时代的文人记录道,东坡的诗文,在当时火得一塌糊涂,不仅篇篇10万+,而且行销海内外,朝廷想禁都禁不了,士大夫私下都以能背诵东坡诗为傲。

苏东坡的理趣诗

苏东坡既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文人,也是一位睿智通透的哲人。他的诗歌中常常充满哲理,人们称之为“理趣诗”。

理趣诗的一大特点就是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比如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苏东坡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得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又如在《琴诗》中,苏东坡写道——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通过精妙的两问,让读者意识到,“指与琴触,方能成音”,从而揭示出,一切美好的艺术,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与作为客体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后人称这首诗是“禅偈的机锋,儿童的天籁。

还有在《和子由渑池怀旧(节选)》中,他写道——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首诗是苏轼和弟弟苏辙第一次分别时写下的。两人在经过渑池时,看到五年前的经过地与今天已物是人非,于是借雪泥鸿爪来感慨离合无定、人生无常。

东坡词的灵活化用

在苏东坡的很多名作中,其实都能看到“致敬前辈”的句子。

比如《念奴娇·中秋》中有如下之语: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这段明显与李白的《月下独酌》有异曲同工之妙: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经典名作《水调歌头》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将李白诗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用为更有气势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江城子》中“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化用了“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的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韩愈有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苏轼进行了二次创作,将它改写成了一首词,就是《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在很多人看来,苏东坡天赋异禀,出口成章,下笔有神,生来就是属于金字塔尖的人物。其实并不尽然,那些锦绣篇章的背后,其实也下足了笨功夫。单凭这些信手拈来的化用,就足见他对前人经典已是如数家珍。

他曾自述:“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后,亦必披展,至倦乃寝”。意思是说自己酷爱读书,每晚都读到三更天方止,就算喝高了,大醉而归,也必披衣展卷,读到困倦方才就寝。

而他的勤奋还不止于此。

勤勉的抄书匠

据宋人陈鹄的《耆旧续闻》记载,苏轼被贬黄州后,当地有位叫朱载上的学者前来拜访,门童通报后,却迟迟不见苏轼出来。等了很久,苏轼才出来,他解释道:“刚才在做今天的功课,很抱歉来迟了。

朱载上很诧异:“您这种天纵奇才,还用得着每天做功课?

苏轼告诉他,自己在抄《汉书》,而且都抄三遍了。他还热心地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抄书之道,说自己最初每段事提炼三字为标题,第二遍则每段以两字为标题,现在只要一个字就可以了。

见对方半信半疑,苏轼便把笔记本递给朱载上,让他随便挑个标题试试看。朱载上试着说了一个,苏轼马上将对应段落应声背出,无一字差缺,几次改挑,均可如此。

朱载上惊叹不已,从此每每教儿子读书时,开场白都是这么一句话:“你东坡叔叔尚且如此勤奋,你这种中等智力的人能不勤奋读书吗?

抄《汉书》能抄到东坡这般境界,何愁下笔无文思?

据记载,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拟了约有八百道圣旨。后来接替他职位的一位洪姓官员,对自己的文才颇为自信,就问一直在此工作的侍从,自己比苏东坡如何?侍从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而这种功力显然跟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抄书记诵密不可分。

苏东坡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很多时候,才华都是在有了深厚积累之后,慢慢释放出来的。正如他本人。

我们这些普通人,纵使天资与苏东坡无可比拟,但若后天能达到人家的努力程度,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恐怕也并非难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