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谁的白发
文:黄浩容 聂传安
昨天推出一班王丽婷文章《为什么古代那么多人会“愁死”》,其依托文章是晚唐诗人(据说)唐温如的诗《题龙阳县青草湖》。这首诗美,打动了丽婷,也打动了不少其他的人。
一班黄浩容同学(就是那位画画特别美的)有一文,也表达了对这首诗的喜欢。
他文章题目为《这是谁的白发》。
刚学的《题龙阳县青草湖》给予我莫大的感想。(能发出这样感慨的人都是牛人。不牛的人读完诗之后是没有啥反应的)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这无比凄美的画面不同于春日中的碧水蓝天,而是使诗人隐隐的悲秋之情浮出水面。(这是诗的前两句,写某景,抒某情)
明明是一幅秋夜月景图,可是作者硬用了与月景似乎不相关的“白发”。那么,“白发”在此作何理解?我觉得至少有两种可能。(对。按理讲,“月”与“白发”没有啥关系。能在平常文字中发现“违合”,正说明浩容的敏感)
其一,“白发”是月光倒映在水中时因水波摇曳而形成了白色波纹,其细,其密,如丝丝白发。作者将波纹比作皱纹,把月影比作白发,而这可能在他一觞一咏时醉眼看到的幻想。现在的我们难以领略出这样的美,可能是受到年龄太小和人生经历不足的限制。(写相似,写发现相似的原因,以及我们的局限。条理非常清楚)
其二,亦可能是湘君的白发,传说湘君死于苍梧之野。而此时萧瑟之秋景,竟使那湘君愁成白发。这神奇的构思更使人可以想到洞庭秋色是怎么样的触目惊心了。(这可能是浩容自己独特的想像,或者是他替作者在想像。不论合理与否,都可以理解为一种再创造)
这两句写出洞庭湖之凄美的秋色,同时又把自己带入其中,真是太精彩了。(写景之时,人处其中)
学习、生活时会有累也会有压抑。心累的时候换个角度看世界,压抑的时候换个环境深呼吸。(适时调节自己心境)
唐诗,就是我们的新角度;也是我们的新环境。(落到文章的主旨上。读诗,会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更高)
背诗不仅是为了记住。
背诗,需要走得进去,进入诗中意境,徜徉其间,领略其美,让自己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背诗,需要走得出来,回看文字,品头论足,各般妙处一一道来,如数家珍。
前者融,后者赏,缺一不可。
十余岁孩子受多方所限,融不易,赏亦难。
但只要如浩容这般既有感觉又有意愿,他眼中的诗会越来越美,他的世界也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