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随笔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计3卷。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质难问答的形式编撰而成,其中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方面的问题。由于记载详悉,论述精当,对后世针灸学发展颇有影响。本文仅对其针法作一初探,以希提高针灸理论水平并提高临床疗效。
1 补母泻子法
虚补实泻的治疗原则,始见于《灵枢·经脉》,《灵枢·禁服》等篇。《难经·六十九难》根据五行学说“母能令子虚”和“子能令母实”的理论,创立了补母泻子的针法。其一,根据本经井、荥、俞、经、合的五行关系进行补泻。如肺经本经的俞穴太渊穴属土为金之母;若肺经气实,取肺经本经的合穴尺泽,因尺泽穴属水为金之子。其二,根据十二经所属脏腑的五行关系进行补泻。如肺经气虚,按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当取脾经俞穴太白穴;若肺经气实按实者泻其子原则,当取肾经合穴阴谷穴。
2 四时五脏法
《难经·七十难》阐明人体阳气随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也出现内外出入的变化,因此,在针刺时必须“春夏刺浅,秋冬刺探”。并具体说明“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的针刺手法。这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精神相一致。另外,《难经·七十一难》还将四时五脏五俞穴结合在一起,使针刺与四时气候变化,五脏病理变化形成一个系统,使“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3 营卫深浅法
中医理论中,营属阴,部位较深;卫属阳,部位较浅。《难经·七十一难》说明了针刺营卫深浅的手法,即必须根据病情和部位的具体情况而确定进针的深浅。如卫病应卧针浅刺而不伤营,而营病则要先按应针的穴位,使卫气散开后再深刺。此即“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正如《素问·刺齐论》所说:“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
4 迎随补泻法
《难经·七十二难》根据十二经脉之气的行走方向,采取随以补虚,迎以泻实的针刺方法。《灵枢·逆顺肥瘦》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手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迎的刺法是针刺时针尖逆经气走向取穴进针,属泻法。随的刺法,是针刺时针尖顺经气走向取穴进针,属补法。如治经实证,须用迎法,以针尖向上臂方向,即迎肺经走向刺入;若肺经虚证,须用随法,以针尖向下臂方向,随肺经走向刺入。当然,用迎随补泻,还必须首先辨别十二经脉阴阳表里关系,掌握病情内外虚实情况,才能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
5 双手行针法
《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经文中“信其左”为善用左手之意,即在针刺时,先以左手审穴,点穴,固穴,并施以压、弹、掐等手法,当经气来临,右手顺势刺入。此处强调以双手行针,以候气得气,这与《难经·八十难》:“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的说法是相一致的。进针后,等针下得气,便将针推进而纳入深部,这为补法;若摇动针身而引气外出,这为泻法。假如进针后不得气,男子当戊提,女子须深插,仍不得气,是为难治之证。
6 两法合用法
《难经·七十九难》介绍了迎随手法和母子补泻手法联合使用的针法。经文中举例心病者,实证就当针泻心主(心包经)俞穴大陵穴,并迎着经脉取穴进针,此为迎而夺之的泻法;虚证就当针补心主(心包经)井穴中冲穴,并随着经脉取穴进针,此为随而济之的补法。经文还谈到指下感觉气来紧牢充实就为“得”,感觉软弱空虚就为“失”,本人认为是谈针刺后是否得气的感觉。
7 其他权变法
如《难经·七十三难》论述了针井泻荥法:《难经·七十五难》论述了泻火补水法。这两种针法实际上是补母泻子法权变法,在此不多叙述。
在《难经》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中,经文还介绍了针刺深浅,进针,留针,出针,候气,置气虚实之证误用补泻的后果,以及上工,中工技术差别等一系列针法问题。告诫针者要掌握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进行针刺,并强调治末(未)病的预防思想的重要性。学习《难经》的这些针法和思想,可以启发我们解决针灸学科许多尚未认识有待解决的课题,也可帮助我们提高对古典针灸医籍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