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寺大雄宝殿正式落成
11月12日,大运河畔,著名古刹文峰寺大雄宝殿正式落成。从此,寺内建于明代的文峰塔和新建的明式大雄宝殿相映成景,成为古运河畔的重要文化景观。
据悉,它是我市文物异地保护的第一座大雄宝殿,为全木结构,使用的木材均在500年以上,都是从田家炳中学原万寿寺大雄宝殿拆下的原物。
市人大副主任陈勤、市政协副主席朱正海出席落成仪式。
它来自万寿寺
“异地保护”十年完成
历史上,文峰寺虽小,但唐鉴真大和尚第二、四、六次东渡,均由此登船入江。清康熙、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也都由此经过。昨天的仪式上,日本唐招提寺的长老松甫俊海专程赶来祝贺,并有日本友人表演了茶道。
1998年,扬州市政府决定将原五中校园内万寿寺大雄宝殿等建筑,移到文峰寺重建,实行异地保护。据悉,大殿用的古砖古瓦木材,大半都是从万寿寺拆迁来的。这也标志着长达十多年的万寿寺异地保护,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
此次重建,完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有基础上征地共计30亩,修建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一批建筑。天王殿、大雄宝殿、戒台、藏经楼同处一条中轴线,与文峰塔顾盼生辉,文峰寺的历史也拉得更加久远。
据悉,大雄宝殿建成后,将供奉万尊佛像,并有400多平米的地下建筑设施。
二轴二带一点
文峰寺整体开发成风景
此次大雄宝殿落成和前不久的文峰塔大修,是整个文峰寺开发的一部分,也是核心部分。
昨天,能度法师升任该寺方丈,他表示新开发的文峰寺为“二轴二带一点”。所谓“二轴”,其一为沿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的宗教游览轴,其二为沿照壁—文峰塔—塔院的文化游览轴。“二带”,其一为寺院内沿着运河边的景观保护带,这一带寺内仿古建筑从低矮向高大转变;其二为寺院南沿文峰路的餐饮文化带。“一点”,即以古运河碑记为城市景观节点而放大的鉴真东渡文化纪念广场,设有鉴真大师纪念碑、鉴真像、东渡船等。
这一规划不但很好地保护了古塔,又延续了古塔文化,同时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形成了“活”的纪念空间,使古老文风得以延续。
据了解,文峰寺开发工程还将征地30亩,修建藏经楼、安养院、居士精舍、多功能讲堂以及综合办公楼等一批建筑。沿古塔街将修建法物流通一条街以及素斋馆,紧邻古运河修建东渡广场。届时,文峰寺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园林式的,集礼佛、观光、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宗教活动场所,将成为古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又一支撑。
【风雨文峰寺】
文风不堕塔如峰
文峰寺,位于扬州城南古运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
文峰塔为七层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宝塔,塔身青砖青瓦,下为砖石须弥座,底层回廊围绕,二至七层为挑廊做法,塔顶为八角攒尖屋顶,通高44.75米。远处眺望,文峰塔既玲珑又雄伟,体现了中国古塔建造的高超技艺,是目前扬州市所有寺院中唯一的一座古塔。
文峰寺寺门朝西,面临运河。这里古称“三湾子”,运河进入扬州这一地段,有三湾以蓄水势,人称“三湾抵一坝”。文峰塔建在这里,自然成为进入扬州的显著标志。塔上的灯龛,亦起到了航标的作用。由明及清,粮船盐艘皆由塔下经过,帆樯林立,盛极一时。从此,这里便改称宝塔湾。现今,文峰寺的门前尚立有碑石,上书“古运河”三字,以记录历史盛况。清人有词:“玉槛流光,淮水晓霁;劫火能逃树出屋,文风不堕塔如峰”。
唐代高僧鉴真和尚第二、四、六次东渡,都是由此解缆入江。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南巡,也从这里经过。
清康熙七年六月(公元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发生了有记载以来最大的地震,震级达8.5级,波及扬州,文峰塔塔尖倾倒坠地。次年天都闵象南捐资修葺,得良材一株,将塔尖增高一丈五尺。
其实,在文峰塔建成后的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2月10日),扬州也曾发生过6级地震,震中即在扬州。文峰塔虽经历了严重的地震灾害,仍巍然耸立。
万寿寺
异地保护回顾
由于年代久远,原处于城区田家炳中学内的万寿寺到上世纪末已破败不堪。由于此处已变成校园,再作大规模的寺庙维修,显然已不合适,而文峰寺当时迫切需要重建,扩大规模。
1998年4月10日与1999年4月14日,市政府两次作出会议纪要,同意将扬州第五中学内原万寿寺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等古迹撤卸移迁至文峰寺修复,实行异地保护。
万寿寺变迁
万寿寺始建于唐代,初名东隐庵。
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重建。
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寺僧性括募化改创丛林,更名为万寿寺。因寺内存有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尊胜陀罗尼经》石幢,故又名“戒幢寺”。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万寿寺毁于兵火,后历经十多年的修整,寺景日渐兴旺。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寂山入京迎请全藏经乘,得《大藏经》一部计7000余卷,至1992年遇火全部被毁。
1949年,扬州师范学校迁入万寿寺。
上世纪七十年代,万寿寺遭遇火灾,建筑损毁严重,一时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