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附子汤
作者:林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个问题我们来讨论一下。附子汤条文有两条。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两条条文,冠名都是少阴病,我们反复强调,冠名少阴病的不见得都是少阴病,所以我们应当把每一个条文当做一个医案来看待,比如第304条,少阴病初起的时候,口中和,其背恶寒者,体现的是一个寒证、阴证。灸是一种温阳的治法。
在305条的时候,以身体痛、骨节痛为主要症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表证。我们说疼痛的病因无外乎有两个,第一个是不通则痛。比如太阳病表不解的时候会有疼痛,如太阳病的提纲条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就是表不解,气机不通,不通则痛。所以表证的时候有身痛。
既然不通则痛,不通的原因也很多,比如气滞、血瘀都可以导致疼痛,水饮困阻气机,气机不通也会疼痛,所以在《金匮要略》中痉湿暍篇,就是从湿论治痹症疼痛。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8条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心下有饮,饮邪困阻气机,气机不通,可以表现为其人背寒冷。而且305条说脉沉。《金匮要略》曰: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所以考虑附子汤证存在水饮内停因素,同时附子汤中有茯苓、白术、白芍,结合真武汤方证,以方测证,考虑附子汤为虚寒性的水饮内停。
第二个,就是不荣则痛。道理很简单,不濡润滋养就会疼痛,如《伤寒论》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体现的就是不荣则痛,所以要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附子汤中并无解表的作用,所以考虑附子汤的身体痛、骨节痛不是表证,而是水饮所致,同时虚寒明显不能温熙濡润所致。
真武汤之所以是少阴太阴合病,是因为真武汤中的生姜具有一定的解表作用,而附子汤去生姜,加入人参二两,说明虚寒的程度更加明显,所以,附子汤是一个太阴病虚寒为主,水饮内停。
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身体疼痛的症状比较明显,需要注意不是表证。第二个虚寒明显,不仅有手足寒(四逆),而且背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