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果洞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 误认为文明荒漠的贵州 是中国人类发源地

202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2021年4月13日正式揭晓,来自贵州贵安新区的招果洞遗址赫然上榜,这是贵州继盘县大洞(1993年)、赫章可乐(2001年)、威宁中水(2005年)、遵义海龙囤(2012年)、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2014年),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2016年)之后,第七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招果洞遗址是由贵州省文物研究所、四川大学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招果组发现的一个距今4万年的古人类洞穴遗址,文物堆积更是延续到了2000年前,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是距今时间最为久远的遗址,对研究黔中地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古人类生活方式、贵州地区农业起源等学术课题,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对进一步复原史前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坐落在一个长条形山间坝子中间的岩孔村,在西侧边缘住着几户农户,他们的房屋错落分布在山林之间,顺着山势而上,用不了多长时间便可到达招果洞遗址。招果洞遗址洞口宽约20米,高约4 米,向内延伸约25米,洞内极为宽敞。

招果洞遗址堆积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出土遗物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征,早期阶段石制品原料主要为岩层燧石条带断块和河漫滩砾石,以岩层断块为主,河漫滩砾石主要用作石锤等打击工具,极少发现使用河滩砾石剥片的情况,这应当和本区域缺少大型河流和磨圆度较好的砾石有关。延续贵州更早阶段的小石器传统,石器坯材以石片为主,石器组合以刮削器为主。出现疑似细石器产品,数量少。骨角器发达。遗址上层磨制石器出现,打制石制品数量仍占绝对优势,石器工业面貌与早期的区别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遗址上层,陶器出现,数量极少,陶器出现的确切年代,还有待进一步的工作。骨角器依然发达。

招果洞遗址由于洞前树林密布,并与洞前坝子的相对高度较高,因为受到人为扰乱极少,保存整体较好,文化堆积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在洞口有一个近现代的扰坑,面积约9 平方米,除此以外,洞内堆积基本为原生堆积。

通过考古研究发现,当时的招果洞人主要是以狩猎采集为主,动物资源利用充分,水生动物如螺类、蚌类、鱼类。哺乳动物诸如鹿、牛、猪、虎、狼、熊、兔子、猫、獾、豪猪、竹鼠、田鼠,此外还有少量鸟类骨骼的发现,说明当时古人类的食谱较为广泛。植物资源利用方面,通过浮选发现了较多的果壳、猕猴桃属和朴属,少量蓼科,另有较多未知种子,整体来看,植物种子种类单一,大都是可食的野果,说明当时古人类偏爱特定的野果,采摘具有选择性,绝大部分野果很可能在采摘地就地食用,只把少量野果带回洞内。

那么为什么贵州贵安新区能以两次震惊全国的古人类洞穴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呢?

这是因为贵安新区所处的黔中地区,河网密布,属丘陵低山地带,是典型的南方喀斯特地貌,洞穴的发育和生态环境极佳,因此成为了贵州史前人类洞穴遗址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贵州古人类的天然栖息地。

贵州贵安新区洞穴遗址的重要之处在于人们通过洞穴埋藏能够解开人类历史上的许多谜团。尤其是距今一万年左右时,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出现了气温急剧下降的新仙女木事件。此前通过采摘、狩猎、挖掘等方式直接从自然获取食物资源的方式开始出现困难,不但气候开始变冷,古人类人口也出现了激增,这就不得不迫使古人类主动拓宽食物来源,曾经许多不被重视的动植物资源,如野生谷物,软体动物开始进入到了人类食物链。古人类也通过收集植物种子,开始了最初的种植尝试。原始的农业生产就此产生。

贵州长期以来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古文明的一片荒漠,殊不知当世界上许多地方还渺无人烟的时候,贵州早已经成为了古人类居住的一方乐土,20万年前的观音洞人、桐梓人、兴义人、穿洞人在贵州这边土地上繁衍生息,也让贵州成为了中国古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尤其是1958年发现的黔西观音洞,更是与北京周口店,云南元谋并列的三个古人类遗址之一,它是长江以南迄今材料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在中国考古界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的说法。

以牛坡洞和招果洞为代表的贵州贵安新区古人类洞穴遗址,正如“招果”在布依语中“等待”的含义一样,等待着人们进一步的去发掘解读,为我们解开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谜团。

参考资料:2017年5月3日《贵州日报》

-------------------------------------------------------------

请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这对我们很重要,文章将被更多朋友看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