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随笔:“功”教学反思
“功”一节课主要学习了“功的概念”、“做功的必要因素”、“功的大小”相关计算,下面把本节课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梳理和反思:
得: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感觉有以下几处亮点值得进行反思总结一下。
亮点之一:导入环节引起学生质疑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采用小故事的形式——提着一桶水在水平道路上行走(如图所示),最终却是“基本不做功”。
当得出这种说法以后,学生大感意外,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毕竟“累了一身汗”,如果说没有做功似乎不可理解。趁此机会,教师引出力学中“功”的概念学习。
亮点之二:结合实例总结功的概念
第一环节:讨论“想想议议”,概括力的概念。
为了总结得出“功”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课本P77中的“想想议议”,通过观察图中的两种情况,不难发现他们活动的共同点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第二环节:总结做功的必要因素
在学习了“功的概念”以后,引导学生总结做功的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第三环节:讨论不做功的情况。
在学习了功的概念和做功的必要因素以后,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不做功”的情况:
1.有力,但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
2.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3.有力,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亮点之三:自主学习“功的大小”
第一环节:学生自学有关“功的计算”
由于“功的大小”这个知识点相对比较容易,所以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很容易就掌握相关的内容。
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距离(W=FS)
第二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规范计算
为了让学生比较顺利地完成相应的计算,首先阅读课本P79例题,然后引导学生做《伴你学》P109第7题,规范做题步骤。
失: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物体是否做功的判断;二是功的大小计算。为了后面学习“机械效率”,必须结合中考习题进行相应的习题训练。
措施:结合本节课的总结反思,设计采用相应的习题训练,所采用的习题主要是各地中考试题汇编,既可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可以直击中考。
具体习题训练如下:
1.下列情形中,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 )
A.举着杠铃不动
B.将弹簧拉力器拉长
C.将实心球抛向空中
D.把掉在地上的羽毛球捡起来
2.下列过程中人对桶做功的是( C )
A.提着捅站立不动
B.提着桶水平移动
C.提着桶站在匀速向上运动的电梯内
D.提着桶站在匀速水平运动的车厢内
3.下列有关力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用水平力推着购物车前进,推车的力做了功
B.把水桶从地面上提起来,提水桶的力没有做功
C.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的支持力做了功
D.挂钩上的书包静止时,书包受到的拉力做了功
4.如图6所示的情景中,关于力对杯子做功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5.一个重为2N的皮球从10m高处下落3m的过程中,重力对它所做的功为( B)
A.20J B.6J C.14J D.26J
6.小明将掉在地面上的物理书捡起来放在课桌上,他对课本所做功最接近于( C )
A.0.02J B.0.2J C.2J D.20J
7.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甲>v乙,若不计较空气阻力,则它们所受的拉力F甲和F乙及两拉力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功W甲和W乙之间的关系是(C )
A.F甲>F乙 B.F甲<F乙 C.W甲>W乙 D.W甲<W乙
8.在甲、乙两图中,甲图地面粗糙、乙图地面光滑。质量分别为m, 2m的两个物体在大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前进了相同的距离,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B )
A.甲图中F做的功小于乙图中F做的功
B.甲图中F做的功等于乙图中F做的功
C.甲图中F做的功大于乙图中F做的功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甲、乙图中F做的功谁大
9.用水平拉力F拉物体A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s,拉力F做功为W1;用同样的力F拉物体A在粗糙水平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拉力F做功为W2,则(A )
A.W1=W2 B.W1>W2 C.W1<W2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10.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小车,使小车沿水平方向前进了5m,这时拉力所做的功是( B )
11.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两次拉着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两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相同时间内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则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B )
12.一辆在水平路面上沿直线匀速行驶的货车,行驶时所受的阻力为车总重的0.1倍,货车(含驾驶员)空载时重为2.5×104 N.
(1)求货车空载行驶时所受的阻力大小;2.5×103N
(2)求货车以36km/h的速度空载匀速行驶时,10s内货车牵引力做的功;2.5×105J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