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随笔:唱响课堂教学三部曲
新学期开学已经一个周了,大家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忙碌着。今年的开学之初和往年有所不同,学校在开学之际一直着手抓教学常规管理,目前主要围绕“备课——上课——听课”这三个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展开。
应该说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有把备课、上课、听课这三条教学的生命线把握住了,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是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运作,不难发现存在诸多的问题,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这对于教育教学是非常不利的。
下面认真反思目前的备课现状,结合自己的一些观点,谈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来备课的——备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
1.我的观点:备课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经过充分的备课是不能进入课堂的,如果课备得不充分就匆匆去上课,只能让课堂上得效率低下,甚至是无效的。
要想备出一节好课必须要静下心来,仔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在这其中研究学情和学法是至关重要的,一切不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的教学设计都是虚假的,无效的。
2.存在问题:对于备课我们一直在提倡提前一个周备课,即必须将下个周需要进行的课提前备好。可是目前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无法回避,甚至已经在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是备课的形式,二是备课的进度。
(1)究竟是电子备课还是手写教案
教育教学发展到今天,教学手段变得越来越先进,在很多学校已经具备了人手一机的情况,如何利用好手中的电脑一直是令人纠结的问题。于是利用电脑进行“电子备课”已经是目前一种比较先进的备课方式,这相对于“手写教案”有很多优势。可是目前的现状就是“手写教案”也是在照抄往年的旧备课笔记,电子备课有的也是在下载网上别人的“成果”,这些做法是非常不利于教育教学的,也会制约自身的发展。其实无论是手写教案还是电子备课,都要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际,是在“真”备课,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抄”教案。
(2)备课进度超前一个周是否合适
超前备课是指备课要早于正常的上课进度,也是为充分上课做好准备。可是目前的情况却是为了应付检查,将教案提前抄写一个周的内容,这种做法除了浪费时间,或许再也没有任何好处。另外备的课过于超前,是否会与正常教学进度的思维相脱节。
其实提前备课完全可以不必超前一个周,只需要赶在正常上课进度之前,这样既可以不是为了赶进度而降低备课的质量,并且可以与正常教学进度相吻合。
3.我的做法:在对于以上备课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是如何进行备课的。
记得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有一个成功的秘诀——年轻时“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苦功成就了今天的她,也就是说一节好课其实是通过不断反复修改“磨”出来的。
另外,叶澜教授也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正是由于自己体会到了于漪老师“反复磨课”的奥秘,并且也深刻领悟叶澜教授这句经典之语的含义,目前自己的备课一直按照“第一次备课—第一次上课—进行第一次教学反思——进行第一次修改备课—第二次上课—进行第二次教学反思—进行第二次修改备课——完成最终的备课”这个程序来进行。
每节课上课之前,首先根据教材、教参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在充分准备以后,进入课堂进行实际操作;第一节上完本节内容以后,立刻针对上课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将教学设计做出第一次修改;在进行第一次反思和修改教学设计以后,进入课堂给第二个班级进行同一课时的授课;课后再次进行反思总结,做出第二次修改。
通过对同一节课的反复磨课,自己发现尽管的是同一节课,可是每次上同一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新意,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也深深体会到教后反思给自己的教学带来的愉悦成功和幸福感。
4.我的感悟:回顾以前写教学反思,感觉很是惭愧,几乎是在走形式,就会为了应付所谓的检查。如今通过课后不断反思,自己已经尝到了写教学反思的甜头,其实写教学反思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自己每节课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同样也会有感觉遗憾和不足的地方,只有及时捕捉灵感的火花,才会让自己在不断反思中得以升华。
其实目前制约教师个人成长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教师每天要做很多无效的劳动,把很多精力浪费在太多的行政干预上,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是在“戴着镣铐跳舞”。这也是为何教育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却始终不见成效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几乎没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只是在执行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行政指令。
看看现在的各种检查只是在走形式,例如每周的教案写多少篇,是否写得工整详写;作业一周要批改多少次;听课多少节;开公开课多少节;学科教学计划;理论笔记多少页;业务笔记多少页……等等,这些根本不能体现一个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自身的价值。绝大多数的老师的生命就是耗在了抄教案写计划这些毫无用处的无效劳动上了,哪还有幸福感可言,让人感到痛心疾首。
正是由于自己看到了这一点,良心驱使我一定要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对于每一节课自己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备课,每节课结束以后,我更多想的是这节课学生收获了什么,哪些地方学生存在疑问,下一节课我应该如何修改调整。这些工作从来是不会有人来检查的,也无法进行检查,可是恰恰就是这些无形的劳动才是智慧所在,才是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精华所在。
总之,不能为了应付检查而去备课,甚至只是在抄写旧教案,那样只能让自己的青春岁月消失殆尽,最终自己也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学生总有一天也会把你赶下讲台。只有为了孩子去“一日三思”,始终为了孩子去备课,才会让自己的备课真实而有效。
如果说备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那么课堂授课更得以学生为中心——上课要以学生接受度作为教学进度基准
1.我的观点: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既要有情感的互动交流,也要有思维碰撞的火花。一节真正的好课,要让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快乐。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教学才会相长,让师生都会沉醉其中,让每一节课都会成为美好的记忆。
真正理想的教育应该让人感到幸福,人只有保持一份愉悦的心境,才会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一切行为才会是发自内心的。
2.存在问题:如果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以下目前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一是课堂效率低下,二是课堂存在一定虚假性。
(1)课堂效率低下源于备课不充分
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做好课前的备课准备,可是目前有很多教师的备课是不充分的,甚至是无效的,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以下两点造成的。
首先课前的备课不是在真正的备课,把精力用在了抄写教案上,这与目前的检查导向是分不开的,写的教案没有实用性,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课前备课的无效性导致课堂授课出现很多问题。
其次即使备课不是抄写以前的旧教案,也是由于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所以在课堂上对于遇到的突发事件处理起来手足无措。我们经常会看到已经下课了,有些教师还在滔滔不绝讲个不停,这根本不是“敬业爱岗”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课前准备不充分,只能靠挤占学生课余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
(2)课堂的真实有效性有待商榷
目前制约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课堂存在虚假性,最近一段时间在举行校级公开课以及推门听课活动,这样做原本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可是目前的一些课堂教学表现出的是在演戏,课堂教学不是为了学生求知的需要,而是给领导看得,给听课教师看得,自己的课堂成了一场作秀,只要稍有常识的人就能看出这一点来。
其实课堂作秀在各类优质课评选、示范课展演中尤为突出。为了迎合评委和老师们的心理需求,授课教师往往存在演戏的成分,课堂也就失去了真实性,这一点对于学生的伤害是最大的。
3.我的做法:在经历了二十年的物理课堂教学之后,自己也在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与教训,力争让自己的课堂被学生接受,被自己认可。
我一直这样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我的学生感受物理课堂之美。为了这个梦想我一直在努力着,也在不断反思着,收获着。下面是自己对于课堂教学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1)不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恐惧和害怕。
记得今年寒假拜读全美最佳老师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在书中我读到了雷夫老师成功的秘诀就是不让学生感到害怕。的确,正是由于这份彼此的信任,才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我们都明白“亲其师信其道”的含义,真正的教育需要一个彼此信任的氛围,只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才会让师生彼此心灵相通,才会让人格得到彼此的尊重。学生要尊重教师的备课成果,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活动。
为此,在这二十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舒心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找到自信,找到欢乐,找到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样孩子们的表现,也让我忘记了岁月带来的那份沧桑感,让我始终保持了一颗童心,自己也就有了“愿做教坛常青树”的信念。
(2)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的接受度作为标尺
目前我们教育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材的难度过大,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就成了不可回避的矛盾,我们很多课堂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来有很多学生出现了掉队的现象。
另外,尽管在课前我们在备课环节会预设很多问题,把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到了,可是到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尤其是对于物理学科来说,由于要涉及一些实验探究,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或者有一些奇妙的想法出现,那么这个时候该如何做?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去考虑学生的感受,还是停下来等等学生的灵感。我的做法就是:停下来等一等学生。或许你的这一等,就会让学生灵感的火花得以释放;或许你的这一等,就会培养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我始终这样认为,课堂最可贵的是其真实性。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去等待学生的思维进度;不能为了所谓的公开课而让学生学会了虚假和欺骗。
4.我的感悟:反思目前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虚假性,课堂教学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教学进度,很少去关注学生的接受度。其实这种做法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直在倡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可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真得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了吗?
其实我们的平日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幸福感,是否应该好好反思我们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了。只有将教学进度和学生接受度配合默契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另外,那些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自己私欲的表演课,是否也该好好反思了?课堂教学要想真正达到高效,那就得首先要回归其真实性,别让“虚假”伴随你的课堂,最终你将会无“课“可上,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学生的信任。
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听课,都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说备课,上课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那么听课就是向别人学习经验的——听课要侧重研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程度
1.我的观点:听别人的课是为了借鉴好的经验,至于在别人的课堂出现的问题,自己要引以为戒。在听课的过程中,要把自己当做一名学生,只有置身于课堂之中,才会体会到学生的感受,也就可以评价课堂的得与失。
2.存在问题:新学期开学以来,感受最大的就是关于听课的一些体会。原本引导教师听课是为了更好促进课堂教学,可是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也就出现了:一是听课只是为了完成行政任务;二是听而不评没有效果。
(1)听课次数过多成了教学的负担
新学期开学一个周以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觉忙碌,其中之一就是听课。上级要求领导干部每天需要听课四节,这样算来一个周下来总共至少需要听课20节,教师每周也要求至少同学科听课2节,还要跨级部听课1节,也就需要至少3节。针对每周的听课情况,周五要进行检查,也就是说每周进行听课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
对于目前的这种听课情形成了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由于不是出于自身主动要求学习的需要,很多听课者把这项任务当成了负担,于是也就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诸如:听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边记着听课笔记,一边做着自己的事情,对讲课的老师很不尊重;“假听课”现象仍然存在,要么听“备课笔记”,要么听别人的“听课笔记”……这样的听课纯粹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又干扰了讲课老师的课堂教学。不以研究学习为目的的听课都是在“耍流氓”,是对课堂教学极大地不尊重,是一种亵渎教育的行为。
(2)听而不评让听课失去了意义
有人来听课其实对于讲课的老师来说,其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讲课结束以后能够坐下来互相评议一下,可以让讲课的老师有所收获,可是目前绝大多数的上课老师没有被评课,主要原因在于都在忙着完成听课数量的任务,自己还要准备被听课,所以很少看到在一起评课的现象。
即使能够有机会坐下来评评课,可是一切也都走了形式,或许是“好人主义”,也可能是“文人相轻”的思维在作怪,现在已经很难听到别人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了。
听完课以后不进行点评,或者评议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已经对上课的教师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对于教师个人的成长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尤其对于年轻教师是很不利的,更不利于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3.我的做法:如果说备课、上课是自己和熟悉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那么听课就是要融入别人的世界甚至要面对陌生的学生。尽管听课不需要自己在课堂上表现,似乎感觉应该很轻松,其实不然。对于每一次听课我感觉都很累,有时甚至感觉不如自己备课、上课来得自然一些,主要在于每次听课我都给自己提出一定的要求,那就是要从讲课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哪怕是只有一处亮点也可以。
记得很清楚的是2013年11月在实验中学听完烟台市优质课评选以后,我写了三篇听课反思,详细记录了自己对于听课的一些感悟,反思的文字到了九千字之多,自己都是由于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而撰写的。
对于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很珍惜,自己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关注课堂教学:
(1)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是否和谐融洽
(2)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如何
(3)学生是否在进行真正的课堂探究活动
(4)教学活动中是否存在虚假的教学行为
(5)学生是否会迸发灵感的火花和奇妙的想法
(6)教师如何处理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
(7)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会了哪些终身受用的能力
(8)课堂教学中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
今后对于听课要学会“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将别人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融会贯通,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4.我的感悟: 对于听课不能流于形式,如果只是为了完成行政指令去听课,只会让自己的内心感到无比纠结。在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以后,一定要抱着研究学习的态度去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讲课的教师,切不可因为自己的一些不检点的行为,对讲课的教师造成不必要的心理伤害。
除此以外,要有明确的听课目的去参与课堂教学,以往对于课堂教学更关注的是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当然了这也是很多行政人员的喜好所在,这种做法其实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这种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往往就会扼杀孩子的一些天性,其实课堂上一些事先无法预知的突发事件有时会很有价值,这往往就是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凸显。
记得有位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的确,我们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往往会忽略一些精彩的过程。对于听课我们其实还存在很多误区,只是在看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却很少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经历了哪些过程。
对于每一个经历过学校教育的人来说,我们都会这样一个感触,目前学生所学的一些知识只是为了考试,很多知识将来会被遗忘的,因为将来有的知识就根本就用不上,但是学生在求学期间学到的自学能力、自我教育的习惯、自我管理的能力等等,这些才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
为此,对于听课更多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能否让自己学到能够促进终身发展的能力,哪怕是一点点的收获也是一堂成功的课!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曲阜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本科毕业,任教初中物理学科,担任物理教研组长。多次获市优质课、示范课,地级优质课,曾获市教学能手,市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市先进教研组长,山东省远程研修优秀学员、优秀研修组长等荣誉称号。在《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中学生报》等国家、省级报刊、杂志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0余篇,多次为市教学工作会议提供经验交流。
研究方向: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
通讯地址:山东省莱州市玉皇中学
邮编:261400
联系电话:13156917678
QQ:737454148
个人微信号:p737454148
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shupengcha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