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元上的文字【铜元辨伪常识第四讲】
铜元辨伪常识系列:铜元的包浆、铜元的铜色、铜元的边道、铜元的文字、铜元的币缘、铜元的底板、铜元的穿孔、浇铸币特征、嵌合币特征、铜元与概率问题、综合看币,共十一个部分。整体固然重要,但局部是构成整体的要素,细节决定成败,希望这个系列能让泉友对如何辨识铜元真伪有一定了解。
1、平整度
字面(汉字、英文)都应平整,不能呈水滴状。形成字面平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祖模、打制都有关系,就清代的祖模来说,是用减法完成雕刻的(祖模原本就是一个近似平面的存在,用减法,把不需要的部分剔除,剩下就是需要的阳纹图案)。
植入小知识:祖模(阳纹)——二元模(阴纹、阳纹一对)——工作模(阴纹),这套方法主要用于大清铜币,在二元模上可以加刻各省字样;或祖模(阳纹)——工作模(阴纹)直接翻制,在光绪元宝阶段多数省略了二元模部分。
而个别币文字有凸感是因工作模修模造成的,以及采用阴模直雕(直接雕刻工作模,非标准造币厂工艺)。
目前浇铸币字面的平整度相对机制假币来说,整体略平整。但浇铸假币缺少立体感。
上面提及的水滴状字面的存在,有时候也体现在“暴”上,比如下面几个例子。
例:唐头假币暴珠,珠点水滴状存在
例:文字水滴状,浇铸币
例:文字水滴状,机制假币(且有局部重影)
例:龙鳞过暴,福建复数。龙鳞疏密程度也不一样
例:龙鳞过暴,户部新设计龙
例:福建二十文真品与浇铸币的龙鳞立体感比对
2、文字神采
假币或浇铸或机制,都是利用真品做母钱去二次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文字也会相应存在一定偏差,这种“偏差”很多时候就会造成文字的“失神”。但什么样的文字“失神”,需要多看真品练感觉。
例:鄂二十文字面比对
3、文字的粗细
一般来说存量很大的品种,我们是允许其出现字的粗细变化的,比如江苏飞龙的粗字面,比如民国开国纪念币十文都有粗细的变化。这些是由于小部分的工作模在印花过程中老化,币模的阴纹被扩张,后期变粗。
但目前根据实物来看,6级或者6级以上的币,真品字面相对稳定,基本不存在,字太明显的粗细变化。现在我们发现的6级以上币出现字粗细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着字失神采的问题,因此,综合来看确实不怎么可信。
例:湖南秀体字面的粗细比对
4、局部重影
A、真品重影,设备偶有瑕疵,但包浆过关。比如我们常说的“摇头龙”,龙头复打两次。
B、机制假币,局部重影,原因可能是无退火工艺,币坯预热不充分要求打制压力太大,造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反弹。
例:东三省一分原光币上的各种重影
C、浇铸假币,重影,拔模时晃动。有大面积的重影也有局部小范围的重影。以乙字龙假币为典型代表,乙字龙只要出现重影基本直接枪毙。
例:甘肃二十文
例:乙字龙局部(一般乙字龙重影都是假币,而且是浇铸)
例:湖南秀体字面的重影,浇铸
5、文字风格
根据文字风格,可以判断官私、判断真伪(臆造)。
例:福建官局二十文拙刻版(用谱上图片)
这版看私,与官版福建20文字体有明显差异,不知道为什么很多谱都把这版归入官的原因?我见过福建币商手上大概有5-6个版式的福建20文拙刻,写法都不一样。
例:安徽一枚,60年代左右日本臆造(用谱上拓图)
6、文字的变化—版式变化
要学会从币面上的文字以及图案的变化去阅读信息。
比如民国的三面旗之争:北洋五色旗、铁血十八星旗、青天白日旗,福建中华元宝三面旗都有,有的省份是五色旗+铁血十八星旗,有的是双直旗(双面都是五色旗)。国民党北伐后,局部省份开始放弃了北洋五色旗,有的省份直接采用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比如甘肃,有的省份只是放弃五色旗图案,并不直接改用青天白日旗,因只是口头上支持国民党,实际还是军阀割据,比如四川。
又我们一直把安徽方孔水龙称为安徽铜元局的开局之作,显然并不恰当,如广东一般从一圆变化到十文,安徽铜元局也是从0NE SEN变化到了TEN CASH,安徽方孔水龙下面写的是TEN CASH基本不太可能是安徽铜元局开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