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吕:回望长安(一)旅伴先“飞”了
突然想整理三年前的“长安行”,是因为前几日徐老师在朋友圈发了关于该不该带孩子出去旅游的话题,想起一些往事,颇有感慨,于是决定“回望”一下,记下彼时的人和事。
去西安不是纯旅游,那年孩子才初一升初二,学校社团活动,可以参加一次比赛,暑假本就有出行的计划,于是将旅行和比赛二合一了。社团组织的活动,有带队老师,所以也就有了“报销标准”,是不是学校规定我不知道,反正老师和孩子们订的车票是硬卧往返,家长自愿、自费,很顺理成章的我们都是硬卧往返,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可思议或是条件艰苦的。
我的认知被推翻是上到火车之后,本城另一所学校有几个孩子同行,与我女儿年龄相仿,大概是因为来自“最贵的学区”,那几个孩子看起来特别自信和成熟,这令我有些羡慕,同时有些惭愧自己没有能够给孩子更好的环境,大概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会偶尔跟孩子说:有些事情不是你不如其他孩子,是你的父母做得不及“别人家的父母”。那所学校也有两位妈妈同行,我这边同行的熟悉的是好朋友杨老师,和有着“见面点头”的交情的金爸,他们俩都是女儿从小学到初中同学的家长。
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可能会有意无意的忽略一些东西,让我诧异的是另一所学校的家长之一,从上火车开始,一直不断的听到她抱怨火车条件太差,路上时间又长,并质疑“为什么不乘飞机”。我记得当时并没有规定交通方式,只是大家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那趟火车,既如此,她的抱怨多少有些“马后炮”的意思,听多了,一方面我也真的听进去了,觉得条件着实是一般了些,毕竟算起来那也是我出门坐火车时间最长的一次。另一方面,对她的唠叨我也有些不屑一顾,心想:有建议怎么不早些提出来呢,一张机票我也未必不愿意出。因为是初见,和她又着实不熟悉,或者更准确的讲,她和我完全不相干,离得远点的时候,也压根儿就听不到她的唠叨。
火车上的时间囿于空间,似乎显得有些漫长而无聊,我和孩子学校的带队老师在“对铺”,彤彤和跟我一起陪彤彤的源源在我们上铺,一路聊得很开心,恰好带队老师比我小一些,源源又比我女儿小一点,数次被路人误认为“两对母女”。后有其他学校的带队老师不定时路过,互相给点小零食啥的,也很有趣。到西安后,大家先是忙着比赛,孩子们一路过关斩将,杀进决赛,之前“边比赛边旅行”的计划近乎完全被搁置。但因为同进同出,和一趟车过去的家长们很快熟络起来,比赛之余搭伴吃饭,又是一趣。也是这个时候,朋友杨老师发表了她关于旅行的“真知灼见”,我十分认同:其实我倒不在乎去那些景点喽,就这样吃吃玩玩好像换个城市生活真的蛮有意思的。我笃定的认为这其实是旅行异于旅游的地方,旅游很多时候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莫名其妙”的状态,而旅行更侧重的是感受和体悟,在陌生的城市行走,观察,找到异于日常琐屑生活和习惯了的城市的“视觉差”,这应该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长见识了”。
决赛结束那天,大家结伴去了兵马俑,既壮观又震撼:真无法想象当年的巨大工程,古人到底用了什么办法,才制造出这千人千面,形态各不相同的秦兵马俑?当然,除此之外,更直观的感受是天热,那几日的高温以及大西北的干燥也让我记忆犹新。出景区的时候,大家沿途溜达,各自为安,等回到车上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来时那位一路唠叨家境优渥的家长,因天热难耐决定先行返程,并且已经订好了机票,正联系送机接机事宜。这本也不算什么大事儿,事情的重点是,她不仅给自己和女儿订了机票,还给女儿同校的另外五个孩子订了机票,那个学校参加活动的共八名同学,她带走了一大半,所剩其实不过是另一位带家长的女孩和带队老师,及另一名家长交代“出门听老师话”的同学。另五名同学没有家长同行,机票又已经订好了,带队老师自然是着急大于生气,这位家长的解释也很有力:他们机票钱都已经支付宝转给我了,现在的孩子,你们不要指望他们能够吃苦。这事儿后来怎么不了了之的我不很清楚,有一点可以确定,回程的火车上,我确实没有见到那位家长和那些孩子,而且他们统一放弃了退票,那几个位置是一直空着的。“给孩子最好的”是很多人奉行的标准,“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这个概念被无限放大了,记得初中数学有个“集合”的问题,好是不能作为“集合标准”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身作则是每个家长的本分。后来无意中听说,那个唯一没有跟着同学家长走的,家里没人陪同的女孩叫琦琦,她母亲是苏州某重点高中的德育处主任,出行前家里的交代是“全部听老师安排”。第二年又听说那个女孩考进了苏州排名第一的高中,我不想强调这里面有什么必然联系,作为家长,随着孩子年龄学识增长,我们对孩子的了解真的很有限,如果说能帮到孩子的话,我觉得至少部门做“猪队友”,不能做孩子教育的“第三者”,全力配合老师,是多数家长正确的选择。
钱钟书在《围城》中借赵辛楣之口说过一段关于旅行的经典名言:“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且慢,你听我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钱老《围城》讲的是婚姻生活,其实这个“定律”也可以用到日常其他事务中来,一群朋友,要是数次一起出游,而且能够和谐相安,互相照顾,取长补短,那这样的朋友也保证散不了。而如果两个人一起出游,到机场直接跟撕了,恨不得从此天涯陌路,这朋友自然也是做不下去的。也有稍微好点儿的,互相能够“忍了”“认了”,但一旦想到对方旅行中的林林总总就觉得“怕了”或是“服了”,这样的交情“见面点头”也就罢了,再有出行计划怕也是捂得严严实实的,不愿意给那些“相干”的人知道了。旅行是最考验人品的,也是最激发认知的事情,那些高喊“要不读书,要不旅行”,期待“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的人们,其实,有许多问题真的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