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文,逻辑关系?——倒计时打卡第7天
再过4天,2021年全国高考就将正式拉开大幕。
针对今年高考,李强老师安排了高考倒计时打卡内容,在最后的高考冲刺阶段为高三学生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高考语文提分技巧。
高考倒计时
4天
论述文,逻辑关系?
——倒计时打卡第7天
【文本阅读】
- - - - - - - - - -
什么是虚构?什么是非虚构?
(在纽约大学东亚系演讲)
王安忆
什么是虚构?其实这个问题是不需要多说的,文学创作就是虚构。可是近些年来,有一个新的倾向产生了,有那么多的非虚构的东西涌现,纪录片是一个,私人传记、历史事件、随笔散文等等纪实类的写作,然后,纪录片风格进入故事片,纪实性风格进入小说,总之,非虚构倾向进入虚构领域。我就是想谈谈对这个现象的看法。
那么,什么是虚构?怎么解释呢,我先说说什么是非虚构。非虚构就是真实地发生的事实。上海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在淮海路最热闹的路段上曾经立起一个雕像,铜雕。这个雕像很可爱,一个女孩子在打电话,不知道你们看见过没有。它是一个非常具象的雕像,女孩子姿态很美,而且她是在一个非常热闹繁华的街头打电话,熙来攘往的人群从它身边走过,很是亲切,也很时尚。这个雕像,大家都非常喜欢,可是有一个晚上它不翼而飞,不见了。不见了以后,当然要破案,出动了警察。我非常关心它的下落,我在想谁会要这个雕像呢?会不会是一个艺术家,把它搬到自己的画室里去了;甚至于我还想,会不会忽然有一个电话亭也在一夜之间不翼而飞,被这个艺术家搬到了他的画室,成为一个组合。可是事情没有这么发生,过了一年以后,破案有了结果。它还是被几个农民工搬走了,用焊割的方法拆下来搬走了,当成铜材去卖,并且很残酷的,把它的头割下来了,因为他们必须把它切成一段段才好销赃。我看了新闻之后,终于知道了这个少女的下落,感到非常扫兴。看起来,艺术还是要到艺术里去找。生活不会给你提供现成的艺术,生活提供的只能是这么一个扫兴的结果,一个不完整的故事。这是一个故事。
还有一个故事,也许谈不上一个故事,只是一个细节。在我们小区里,有几幢楼,我不晓得是从哪幢楼里,每天有一个非常单调的声音传出来,是一只八哥,它只会一句旋律,只有三个音符,但也是一句旋律,它每天在唱这句旋律。你自然会期待它唱下一句,有时候我听到它的主人在吹口哨,很显然是在教它下一句旋律,可是它永远都在唱这第一句。我想这个八哥真的很笨,它也许只能唱这一句。起码是有三五年之后,终于我听到它在学唱第二句了。可是当它学第二句的时候,非常非常倒霉,它把第一句又忘了。我想这就是生活,很难提供给你一个发展,一个完整的发展。
第三个故事,也是发生在我们小区,我常常会看到一个老人,面色很憔悴,显然是生过一场大病。他每天在小区的健身器械上,做一个重复的动作,机能康复的动作,每天如此,就像一个标志一样,你进出小区都看见他在那儿锻炼。也是过了很长时间,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这个老人,面色红润,有了笑容,神气昂然很多,可见日复一日的单调动作对他起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这就是非虚构。生活中确实在发生着的事情,波澜不惊,但它确实是在进行。可它进行的步骤,几乎很难看到痕迹,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我们现实的状态,就是非虚构。非虚构的东西是这样一个自然的状态,它发生的时间特别漫长,特别无序,我们也许没有福分看到结局,或者看到结局却看不到过程中的意义,我们只能攫取它的一个片断,我们的一生只在一个周期的一小段上。现在我就试图稍微回答一下,“什么是虚构”。虚构就是在一个漫长的、无秩序的时间里,要攫取一段,这一段正好是完整的。当然不可能“正好是完整的”,所以“攫取”这个词应该换成“创造”,就是你,一个生活在局部里的人,狂妄到要去创造一个完整的周期。
有时候我看《史记》,《刺客列传》那一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司马迁写的五个刺客之间,都有这样一句话:其后多少多少年而某地方有某某人之事。每一段都是这样。“百六十有七年”,“七十余年”,“四十余年”,到荆轲出现之前是“二百二十余年”。这就是从非虚构到了虚构。在特别漫长的时间里,规模特别大的空间,确实有一个全局的产生。但这个全局太辽阔了,我们的眼睛太局限了,我们的时间也太局限了,我们只可能看到只鳞片爪,而司马迁将这一个浩大的全局从历史推进文本,成为目力可及的戏剧。我想,这就是我们虚构,也是我们需要虚构的理由。
【考前打卡】
- - - - - - - - - -
根据文义,请说说“非虚构”三个故事之间的逻辑关系。
答案:
第一个故事,强调生活给艺术提供的素材是“不完整的”;第二个故事,强调生活给艺术提供的素材只是“细节”;第三个故事,强调生活给艺术提供的素材只是“片段”。三个故事互为补充,使“非虚构”的概念诠释更加完整、清楚。
【文本解析】
- - - - - - - - - -
什么是虚构?什么是非虚构?就像什么是A,什么是B一样,本来类别很清晰、很简单。但是,一涉及文学,尤其是涉及今天的文学,这个话题就显得复杂了。
这是本文阐述的重点所在。
为了使自己阐述得清晰、明白,作者先从“非虚构”说起;为了说清楚“非虚构”,作者讲述了三个“小故事”。
三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非虚构”:生活中的故事往往是不完整的;生活中的故事,不会有“一个完整的发展”;生活中的故事往往是……
接着作者用了一个长句作为“非虚构”的总结,自然引出“什么是虚构”的话题。
“什么是虚构”呢?
“虚构就是在一个漫长的、无秩序的时间里,要攫取一段,这一段正好是完整的。”这是观点,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还是“讲故事”,只是讲“书本”上的故事——《史记》。
论据典型,才能使得论点确凿。
作者以经典的史学文学合一的《史记》为例,又以《史记》中的名篇《刺客列传》为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了“什么是虚构”,以及我们为何“虚构”的原因。
这是演讲稿,它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
全文在详略的安排上独具匠心。
什么是“非虚构”详细阐述;什么是“虚构”简单说明;为什么要“虚构”,言简意赅,只用一句话作了说明。这取决于作者发言的中心内容,这是“详略得当”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