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體通論(三)

楷法

《古来能书人名》

■ 刘宋·羊欣

· 上谷王次仲,后汉人,作八分指法。

比羊欣更早的卫恒也说:

《四体书势》

■ 晋·卫恒

· 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

卫恒是西晋人,比王羲之还早,他也是书法家。从卫恒这句话可知,王次仲的楷法流行很广。但这「楷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昵?王次仲没有著作留下来。现在唯一可知的资料,只有王愔说的一段话:

《书断》

■ 唐·张怀瓘

· 王愔云:「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指。」

这里讲了两点:

一是古书没波势,而八分加了波势,这是讲点画特征。

二是古书方广,八分则如「八」字分背,左右取势,这是讲结字特征。

也就是说,王次仲的改造,是从点画和结字两方面入手的。这样就创造了一种书法法则,称之为「楷法」。最早「楷法」的意思只是「可做模楷的技法」,遵照这方法写出来都是楷书,但后来「楷书」意思有点变了,只指真书,这个我在九级课程再说。下面我来详细解释一下楷法的两个要点。

一 八分的点画

上过一级课程的同学都知道,书法的三大技法是用笔、识势和里束。用笔的结果产生线条,在文字中称之为点画。用笔技法好,点画当然就漂亮,有了漂亮的点画,然后才能构成一个字。那八分楷法怎样用笔昵?

1.1 八分之前的线条

书法线条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由简单到复杂。八分之前有篆书,有古隶,这两种书体主要用篆书线条。所谓「篆书线条」,我们讲过,不管是直还是曲,写起来都是粗细均匀、头尾藏锋。可以说,篆书线条是比较简单的线条。

玉箸篆、铁线篆是典型的篆书线条,如李斯《泰山刻石》、李阳冰《千字文》。小篆书写完全线条化,首尾藏锋,不露尖锋痕迹,最要紧运笔始终均匀如一,每一笔都要守规矩。不包括甲骨文尖锋出入线条,也不包括金文的肥笔,甲骨文这种线条其实是刀痕,而金文的肥笔需要涂描。

秦简

均匀如一的线条并非都有艺术性,实用和艺术是两个层次。这是我介绍过的秦简,早期隶书,也就是古隶,这种线条就属于实用性的简单线条,谈不上什么专业技法。因为粗细均匀如一,所以还是属于篆书线条,但就线条的质量而言,实在非常初级,只适合实用书写。

明·程南云

线条上升到艺术程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粗细均匀的线条说起来很简单,要写好也霣在不容易。如我几次介绍过的程南云篆书,谁都可以感到他线条的优美。看起来似乎很简单,藏锋起笔,运笔保持稳定,顿笔收尾的动作很小,回头衄锋,扶正笔心即可离开。但真要达到程南云的用笔高度,实在是非常困难。所以说,始终粗细如一的线条也分两种,实用的和艺术的,艺术线条给人以巨大的视觉享受,留下极其美好的印象。

《莱子侯刻石》

八分之前有古隶,为什么长期没有人去写呢?原因无非是,这线条太简单,太初级,虽然有些人写文章说它怎么怎么伟大,但没用,长期以来没人跟,直到清代才出了一个伊秉绶。

清·伊秉绶

伊秉绶改造古隶,首先是改造线条,提升线条质量。他把古隶实用性的线条,改造为艺术线条。程南云表现的是圆润婉丽,伊秉绶表现硬直质朴。你一临摹就知道,伊秉绶这线条用笔动作很多,绝对不是容易写的。在这四个字中,只有一个小小的出锋收尾。

分析一下伊秉绶的线条,起收还是属于篆书线条写法,尤其是收尾顿笔动作,完全如出一辙。所以伊秉绶是用篆书线条,来写古隶,于是民间实用性的古隶地位马上提高,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品种。

小结一下,在八分之前,有篆书,有古隶,篆书线条粗细均匀、没有波势,古隶继承了这种线条,长横、捺笔略有波势。王次仲的八分怎样做昵?他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波势,强调笔画的起收,人称「蚕头雁尾」。

1.2 八分线条的特点

〔1〕强调波势,蚕头雁尾。在八分书中,波势成为非常抢眼的一笔。你看八分《乙瑛碑》的「臣」字,如此巨大的雁尾,当然是书写者特意用功才能写出来的,绝非随意拖带。跟小篆「臣」来比一比,很容易发现,除了波势,其他笔画都是粗细一致的,跟篆书没有什么不同,或者说完全就是继承篆书。

《礼器碑》

波势的「波」指波动,有起有伏称之为「波」。你看这《礼器碑》两个字都有波势,线条起伏,或是折线,或是弧线。出雁尾的地方,往往用足三分笔,这跟真书写捺差不多,收锋先按后揭。八分强调波势,线条就有粗细变化,轻重之分,打破了篆书线条的均匀如一。「二」字和「人」字的第一笔都很细,看上去是尖锋线,当然,石碑风化也加强了趱锋效果。作者书写这两个字用到了尖锋,也用到了侧锋,而且侧锋还从一分笔写到三分,这样用笔在小篆中是没有的。

元代刘有定指出,八分开始了侧锋的用法:

《衍极》

■ 元·刘有定

· 古人学书皆用直笔,王次仲等造八分,始有侧法。然隶书间用直笔者有之矣,未有古文、籀、篆而用侧笔者也。

所谓「直笔」,就是笔管较直,笔心较直,这种情况下是使用尖锋书写的,我们知道这是骨法。八分增加了「侧法」,就是增加了肉法,粗细开始变化了。刘有定强调隶书「间用直笔」,没有放弃尖锋,所以八分用笔是交替使用两个笔锋。

人类最早拿根树枝在地上书写刻划,就是只用尖头,当时没有要求线条有粗细变化,刻划只要一个刻痕。古陶文上有些侧锋线,那只是因为毛笔柔软而自然产生的,谈不上什么「侧法」用笔,简单的尖起尖收也没有什么笔法。在汉简木牍上,我们也看见大量使用侧锋,写这种侧锋线条有法度吗?没有,随手拖带而已。王次仲应该看见过这种民间写法,也许受此启发,但在八分的规则中,竖笔是绝对没有波势的。八分跟民间写法的区别,就是有一定的规则。

蚕头雁尾

「蚕头雁尾」成为八分的标志,充分表现出「侧法」的威力。但「蚕头雁尾」不能随便用,还有「雁不双飞」的规则,即一个字中只能出现一次,多了就不好看,几乎所有的传世八分作品都严格遵守,极少例外。八分既用尖锋又用侧锋,超越了篆书、古隶的笔法,骨肉相济,当然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迅速地传播开来。

简言之

· 八分开始交替使用尖锋和侧锋。

· 用两个锋,是书法技法的巨大进步。

· 「侧法」使线条有了粗细变化

现在的书法史,都是根据朝代来分期的,如秦代书法、汉代书法、清代书法等等,我不大赞成。朝代的更换,虽然对书法有影响,但这不是书法本身的规律。2009年在杭州「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提出书法史应该根据书法本身的发展来分期。就用笔而言,有一个锋时期,有两个锋时期,交接点就在王次仲制定八分楷法,这样来想,可以写出一种不同的书法史。

2,摇腕

既然八分交替使用尖锋和侧锋,那就必然要摇腕。「直管」就是正锋,这是中心位置,这时候有利于用尖锋。「侧法」手腕就要向左或者向右,不摇腕就做不到。所以使用两个锋,摇腕也就成为用笔的基本动作。

《礼器碑》

八分中有些笔画只用一个锋,但行笔时还是要摇腕。如「上」字,李阳冰小篆用直线写,《礼器碑》这个「上」,三笔都带有弧形。就每一笔画而言,只用一个锋,并没有尖锋和侧锋的转换,但行笔时作者的手腕一直在动,并非僵直地平拖。

3,八分线条多了尖尾。

篆书的收尾,我们知道是顿笔回收,总是圆尾。八分的收尾有圆尾,有尖尾,这是用揭笔出锋。这样不但提高了书写速度,而且丰富了线条形态。

《曹全碑》

到东汉晚期,八分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尖收。如《曹全碑》,就有许多明显的尖尾,尖尾大多用于横画,有些撇也开始出锋收尾。所以说,八分是后来真书的先声。

《乙瑛碑》

这个「酒」字的三点水,三笔都是出锋的,原本小篆的「酒」,左边是完整的「水」字,在隶字中简化了,看起来似乎是三个短横。又如「通」字,走之旁用了三小撇,也是尖尾。

二 结字

点画组织在一起,就是结字,结字有紧结,有宽结,书法有三种基本结字法:

小篆是长的,直向取势。写小篆用六格,主要点画安排在上面四格,下面两格往往用来伸腿,使整个字形长一些。你看这个小篆「雨」,没有下面两格也是「雨」但加长两格就好看点,黄金比例。隶书就不同了,八分是左右取势,当然是宽结。横向一拉长,宽度大于高度,字形就显得扁,其贯就是横向的黄金比例。而真书完全不同,这是方形的字,点画往往聚集于一个中心,所以称为中心取势。结字出现点画密集区就是「紧结」,结字没有中心,点画平均分布就是「宽结」。

2.1「八字分背」的意义

张怀瓘说八分如「八字分散」,这个「散」字容易误解,我照《说文解字》解释,八「象分别相背之形」,称它为「八字分背」,左右独立,没有中心。专业点说,「八字分背」就是宽结的意思。

在真书中,一个字如果是左右两部分组成,那就要考虑避让、穿插、借位等安排。你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妇」字,结字多紧密,这就是紧结。我作品中写「妇」字,就是学智永。八分的左右两部分,基本上是独立的,如《礼器碑》的「妇」字,左右自管自,这就是宽结。

这是《礼器碑》中的「戏」字,宽结。王羲之《东方朔画赞》,紧结。你写八分,要写出这样的特点,不能用真书紧结的方法去写。

字中如果有撇捺,可以把撇捺向左右拉长,增加宽度,《曹全碑》尤其明显。

如果一个字,有向右的笔画,没有向左的,或反过来,有向左的,没有向右的,那只好拉长其中一笔,以造成宽度大于高度。

要注意不是每个字都可以压扁的,有些字笔画太多,怎么写都写不扁,那只好允许存在,不要硬来

2.2 字距大于行距

字距是指相邻两个字之间的距离,行距是指相邻两行之间的距离。拿《历代书法论文选》其中一页的局部为例,你可以看到,两个字之间的距离相当小,排得很紧。但两行之间就比较宽,看起来比较清楚。这样的排版,我们称之为行距大于字距。

乙瑛碑原石

那有没有字距大于行距的情况呢?有的。如《乙瑛碑》,这是原石局部

的照片。它的字距,明显比行距宽,字距大于行距。其贯当时写碑,是画有方格的,只因为八分体扁,宽度大于高度,结果就是上下空白多,造成字距大,而左右差不多写到边框,造成行距小。

汉简

这种格式,跟当时大量使用竹简或木简有关,一根竹简,写的时候留点字距,看起来比较清晰。但当许多竹简编排在一起,就会产生字距大于行距的情况。

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有朱丝栏,画了行线,但版式还是字距大于行距,我认为是受竹简影响。

《曹全碑》

字距大于行距在八分作品中常见,如《曹全碑》、《史晨碑》等等都是这样。我们临帖的时候,应当注意这个特点。

以上我根据王愔的话,以及东汉八分作品,来探索「楷法」的大致内容,简言之:

简言之:

· 楷法包括用笔和结字两方面。

· 用笔:侧法,摇腕,蚕头雁尾。

· 结字:宽结,左右取势,宽度大于高度。

就用笔方面而言:八分开始有侧法,这就导出摇腕技法,使用侧锋是最大的进步,蚕头雁尾是最大的特色。就结字方面而言:八分采用宽结,它是左右取势,宽度大于高度,字距大于行距。

《石门颂》

一 挑选字帖

学八分,哪一本字帖好呢?现在我们看到的早期八分作品,主要是东汉碑刻。虽然王愔说,八分楷法是汉章帝建初时创立的,但流传需要一段时间,大批优秀作品集中在桓灵时期出现。桓灵时期是中国书法第一个高潮,影响极其深远。

我推荐这样四本字帖:《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和《曹全碑》。在这表上你可以看到,这四碑都是桓灵时期的。

蚕头雁尾

为什么推荐这四本字帖呢?上次讲过,八分的标志就是「蚕头雁尾」,这一笔也体现了「侧法」的使用,但每本字帖中「蚕头雁尾」不是完全相同的。

《石门颂》

《石门颂》比较早一点,它的线条粗细均匀,近于篆书线条,且雁尾比较小。我前面说过,波势主要用于横笔和捺笔的收尾,所以你打开字帖,先看看作者怎样写横笔波势和捺笔波势。《石门颂》大多数线条用尖锋写,侧锋角度不大。这是早期八分的特点。

《乙瑛碑》

《乙瑛碑》就不同了,这是八分巅峰时期的代表作,波势巨大,说明侧法成熟,已经用到三分笔。还请你注意,《乙瑛碑》的雁尾,下面是圆的。

《礼器碑》

《礼器碑》有自己特点,雁尾经常出现方角。我在一级课程中讲过侧锋角,箭头所指的这个是内侧锋角,如果忘记了请复习一下,一级课程第五十一课。一级课程是解决用笔技法的,专题课都会用到。

《曹全碑》

最后《曹全碑》,这个碑上的字波势很长,比一般写法显著加长,有秀丽飘逸的感觉。

所以这四本字帖,表现了四种不同风格的波势:《石门颂》小波势,《乙瑛碑》大波势,《礼器碑》方波势,《曹全碑》长波势。我想如果你都能掌握,临写其他八分字帖就没有问题了。

二 石门

今天先介绍《石门颂》,这「石门」是什么意思?本级课程第三课讲到,

古隶有《开通褒斜道刻石》,这是纪念东汉明帝时汉中太守重修栈道的事。栈道从战国时已经建造了,屡毁屡修,工程完成后,往往在崖壁上刻字纪念。石门就是栈道中的一段隧道,照片上右边可以看到隧道口。

石门近景

这是石门正面照片,这山壁有一块突出来,虎踞于此,古时称之为「石虎」,挡住了栈道通路。于是要开一个隧道,从石虎肚子中穿过去。从现在眼光来看,这隧道只有十六米长,实在很容易。但在汉代就是大工程,据说是用热醋浇淋石头,等石头酥化,然后一点一点挖掘开成的。《石门颂》又名《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杨孟文是工程主持人,同乡后辈王升担任汉中太守时,为了称颂杨孟文的功绩而刻石.时为建和二年〔148〕。共二十二行,一行刻三十个字或者三十一个字。

石门水库

1970年,当地建造水库,石门原址将没入水下,本来石门内部以及外面,有东汉到明清摩崖题刻近百处之多,当时选了十七方石刻搬迁到汉中博物馆,其他的都放弃了。照片左侧就是石门水库的水泥大坝,1975年再次提高水位,现在栈道石门等古迹都在水下了。究竟是古迹重要,还是修水利重要,确实是两难问题。就现在的建筑水平,如果造一个水下博物馆,应该没有问题,我觉得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增加一个著名景点。

《石门颂》原石

这是搬迁到汉中博物馆陈列的《石门颂》原石照片,你可以看到,原石石面是一个曲面,而且凹凸不平。这种称为「摩崖」,不能称为碑。它跟碑石不同,碑石石面是经过处理的,并且标准的碑,有碑首、碑身和碑座。「摩崖」只是找一块适宜写字的山壁写,形制不一样。

《石门颂》拓片

这是《石门颂》全拓拓片,拓了之后,原来曲面上的字放在一个平面上了。当时书写的时候是有格子,左右还是对齐的,因为石面是曲面,所以拓片上一行一栏都有点弯曲。

第三行有个「命」字,一竖拉得非常长,有人说这是作者抒情,一激动就写长了,又有人说,这是「长命」,取个好彩头。其实你去看原石,就知道「命」字下面凹了下去,而且有一条很长的裂缝斜穿过,所以作者拉长一竖,表示此处不用,同时防止有人加字,跳过了裂缝才继续写下去。那问题来了,我们临写时要不要也拉长呢?当然不要,「命」字你用一格就可以。

三《石门颂》特点

3.1粗细变化不大

读帖先看线条,这可以决定怎样用笔。刚才说过,《石门颂》线条粗细

均匀,近于篆书线条,但有些笔画收尾有出锋。第一行第二字是「坤」,第二行第二字是「川」。「坤」字等于反过来的「川」,这是汉人简写,清代王引之说:「乃是借用『川』字,......浅学不知」,这么当头棒喝,我永远记住了。「坤」字三笔均尖收。「川」字第一笔尖收,很像后来的撇。

《小学略说》

■ 章太炎

· 今所见之汉碑,多起于东汉中叶以后。东汉初年之《三公山碑》,尚带篆意,《石门颂》亦然。

这是对《石门颂》一个总的印象。但《石门颂》这种篆书线条,它不是光滑圆润的,好像王福厂写在熟纸上的玉箸篆那种效果。《石门颂》写在凹凸不平的山壁上,行笔时笔锋容易跳动,这是尖锋写成的趯锋线条,有强烈的金石味。一级课程「九用」讲到趯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到现在四年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掌握好,现在进入实战,趯锋要大显神威了。

先复习一下用尖锋写字的基本概念,拿个手指来代替毛笔。手指尖顶在桌面上,这等于尖锋。就算左右摇动一下,它还是尖锋。当你用笔的时候,笔心会有一点弯曲,但还是用尖锋。如果你这样,毫毛的侧面上了纸,这就是用侧锋了。尖锋就是保持一个尖在纸上。

好,实际用毛笔来写一下,用尖锋写,尖锋下纸,这样拉过去,写出一条尖锋线。但这条线你可以看出,它下压力不够,下压力不够,写出来的线

条就比较光。笔锋也没有产生跳动,看不出圆珠。我们来加大点下压力,用力顶住纸面,尖锋就会产生跳动,这就是趯锋。你看,同样的笔,同样的墨,写出来下面这根线颜色就深得多,而且很明显地看到圆珠点。但这根线还是有问题,为什么呢?它太细。假如我们

要写一条粗的尖锋线,那就要换一枝大笔。你看这枝笔够大吧?好,技法是一样的。下笔,蚕头,顶住纸,增大压力,最后收直笔心。那这条线就粗得多了。注意尖锋跳动幅度,是你可以控制的。不要均匀,有时候快一点,有时慢一点。再快一点,再慢一点。这样写出来就比较自然,近于石碑线条。

3.2 波势和雁尾

波势和雁尾,这两个术语经常混用,严格点说还是有区别的。如这线条是一个波势,有起有伏,但收笔没有雁尾。收笔有雁尾是这样的,真的像大雁尾巴。它的中线也只是一个波势,但外形却写成了雁尾。写雁尾,中线两边用力是不对称的,而篆书线条是两边对称,技法不一样,上一课讲到八分产生了侧法,雁尾属于侧法之一。

《石门颂》

《石门颂》的波势有几种情况,就大多数而言,波势很小,起伏不大。这是从篆书、古隶转向八分的过程中,早期必有的特点。你看这八个字中,

横笔、捺笔的收锋只有波势,没有刻意去写出一个雁尾形状。最后这个「二」字,跟《曹全碑》相比,后者波动幅度大,雁尾清楚,很不一样。

《石门颂》有些笔画很长,这些长线条也往往只有波势,没有写成雁尾形状。所以我们说这基本上还是篆书线条,而《曹全碑》那种长雁尾就属于八分线条。

《石门颂》不是没有雁尾,有时也会有,但作者显然不是在强调侧法,重点不在侧锋而在尖锋。有时他会出奇招,如「成」字有两个,一个写得很规矩,另一个写到要出波势的地方,突然用一个大弧线来替代,看起来画了半个圈。

在这本字帖中,收笔时画半个圆弧有好几个字,只不过「成」字的圈特别大一些。分析一下这几个波势的收锋,还是用尖锋的,线条粗细变化不大。所以说,《石门颂》重在波势,不是雁尾。

收笔尖尾,以前讲过用揭笔。你写一条线,来到收尾处,侧,平发,就是尖尾。「侧」是改变笔心的方向,「平发」是把尖锋从后面推到前面,两个动作,各有各的作用。侧了以后,你也可以平出,也可以向上出,方向是可以由你自己挑选的。在《石门颂》中,我们写的是尖锋线,运笔时候笔管是直的,写完了怎么做呢?侧,然后把尖锋推出,这就是波势收尾。

假如中间它不是直线,而是弧线,弧线写法是先向右,再向左,我们叫一个来回,中间有个暗节点。复杂点,向右、向左,向右、向左,这就是两个来回了。有些人写波势,动作比较少,一次向右,已经写到尾了,然后改为手腕向左收锋。像这样一个来回,把点画的身体、尾巴都写完了。比较容易控制的是加动作,两个来回,向右、向左,来到这儿,侧,手腕向右,然后手腕向左,推出尖锋。像这样两个来回,很容易写出《石门颂》那半个圈。两个来回分多几段,容易控制。

3.3 不密接

所谓「密接」,就是点画相连的地方都紧密相接,不留空位。举例来说,颜真卿写「仪」字,左边是颜真卿《颜氏家庙碑》,右边是《告身帖》。请注意立人势〔就是单人旁〕的一撇一竖,《颜氏家庙碑》中两笔相连,这作品有五个「仪」字全是这样。《告身帖》中间断开,共三个「仪」字,全部断开。这种小地方反映出一个人的结字习惯,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了。问题是这两个作品是同一年写的,实在不可能出于同一人之手。也就是说,《告身帖》不是颜真卿的作品,只是很像而已。

我学隶书是从古隶开始,蔼老的古隶都用密接。《石门颂》不是,点画间常留一点空隙。如这个「卑」字上部,横笔和左右竖笔之间都有空位。

《石门颂》

再来一个字,放大点看,「患」字有两个「口」,横竖之间留了很多空位。这个字很可能是先写横笔,然后再写竖笔的。

一个字中,这种空位起了松动的作用,形成疏朗的艺术风格。要是你写成密接,就不大像《石门颂》了。

但《石门颂》有些地方断开,使人感到奇怪。如"定"字,这里断开了,这孤零零的一点什么时候写呢?我们看《礼器碑》《曹全碑》,这一点是捺的起笔。两笔之间保持距离可以理解,一笔中间断开就没有道理了。这地方可能是石面夹砂,凿掉的话会掉下来一大片,也可能是拓的时候没有洗干净,总之有各种可能。但我们写的时候,还是要把这地方连起来写。

三《乙瑛碑》隶法

上一堂课讲了八分笔法,如果你能掌握,是不是今后就可以创作一张八分作品呢?未必。

还有一个难关要过,这就是隶法。隶法在本级第二课讲过一点,今天就《乙瑛碑》来具体分析。

3.1 隶字的来源

所谓「隶法」的一个意思,就是隶字的写法。很多隶字,是只学过真书的人想象不出的。举例来说,这里有两个字,「教导」,这是真书,采自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如果我要你写八分「教导」两个字,那该怎么写?

有些人觉得很容易:「八分不就是有雁尾吗?」每个字加上一个雁尾就得了。现在有很多这样的隶书作品,这样的字望去像不像八分?一点隶书意味也没有。

还有人想:「对,老师说过八分要扁一点」,那就压扁点。这种作品,都是在真书形体上做文章。八分有雁尾,对;八分左右取势、字形扁平,对。但这前提是要写隶字,你在真书上做点手脚,没有用。好比我把真书的每一笔两头改成尖的,这算甲骨文作品吗?如果算,甲骨文都不用学了,你立马成为甲骨文专家。学篆书要了解篆字,学隶书要了解隶字,不知道隶字的来源,结果必然导致写不出真正的八分作品。这一步涉及文字学,未必比掌握笔法容易。

「教」字来源

先说「教」字来源。本级第二课我曾经提到过,八分「教」字是这样的。我举了三个例子,你仔细看看跟真书的「教」不一样。真书的「教」是一个后起字,左边是「孝」,而八分「教」左边不是「孝」,是这样一个字。也就是说,八分「教」和真书「教」的偏旁不同,这两个偏旁不通用的,汉人对这一点很明确。

一个「爻」,下面加一个「子」,这个字解释有好几种。有人念「交」,有人念「教」。《玉篇》:「 ,效也」,意义是仿效的「效」。《说文解字》:「,放也」,这里的「放」要念「仿」,意义也是仿效。清代学者朱骏声认为这个字就是「学」,只不过省了几笔,是「学」字古文,我们知道古文就是当时的简体。朱骏声这个说法,获得不少学者赞同。

所以汉人写「教」,是继承甲骨文、金文的写法,历史悠远,有根有据,不会像唐人真书那样旁边写成「孝」字。真书写法是后来八分的讹变,只是取其书写方便。所以你写八分作品,「教」左边写个「孝」,马脚已经露出来了,这根本不是隶字。

「导」字来源

再说说隶字「导」来源。上面是「道」,跟真书一样,但下面看起来是「木」,不是「寸」,为什么会写成这样呢?

第二课我讲过「行」,「行」是一个十字路口,从图像上看,「行」本义是东西南北四通之路。里面放上一个「止」,就是人的脚,这是「辵」,「辵」的意思是乍行乍止,忽走忽停。 后来把「行」字一分二,变成「彳」「亍」两个字,形容人在十字路口踌躇不决,不认路,所以有走走停停的样子。如果里面再加一个「首」,这是头脑,首脑,来了知道路向的人,这就是「道」。《说文》曰:「道,所行道也」,知道往哪走,不迷路;又说「一达谓之道」,一条路直达就是「道」。后来再换一下,下面的「止」换成「手」,知路者援手带你走,这就是「导」字,引导之义。

那照「导」的意义,应该强调它下面是「手」,为什么八分写成「木」呢?历史上一种正体字,往往来之于民间 草体。从我们现在数据来看,下面是「木」的「导」字,西汉草书中早就有了,章草「导」字就是写「木」的。但草书笔势「木」,可以代表许多正体部件,在这里不是「木」,它代表的是「爪」。

篆字中的左手、右手,是这样写的。这两个字都是手臂在下,手指在上。如果倒过来,手臂在上、手指在下,这是「爪」。《说文解字》说:「覆手为爪」,「爪」不仅用于动物,也可以用于人,如甲骨文「受」字,下面一个手,上面一个爪,中间是「舟」,意思是两个人交接一只小舟。「导」字下面本来是「又」,如果转了个方向,那就变成了「爪」字,意义没有变,还是以手引导的意思。

表示手的这三个篆字,发展到草书中笔势不同:「左」字古写没有「工」字,草书为暝人势。右手写为「又」,草书为交争势。「爪」,草书为群鹊势。

群鹊化势,可以写成「不」字形,下面先写中间一点,再写左右两点,也可以三点顺次写。如果中间一竖出头,那就成了一个「木」字形。这些以前都讲过。

在草书中,无论是章草还是今草,「导」字下面都用群鹊化势,类似「木」,实质是「爪」,等于「手」。章草的产生先于八分,理解这一点,你就知道八分下面写成「木」是有道理的。

魏晋隋唐有些书法家,还保持着八分这写法,如北魏《嵩高灵庙碑》、《马鸣寺碑》,隋朝《龙藏寺碑》,唐朝欧阳询《九成宫》等,都可以见到下面写「木」的「导」字。

教导

回过头来说隶法,请你写八分「教导」两个字,不可以采用真书「教导」加雁尾,这是完全错误的。正确的隶法应该是这样两个字,加上一课讲的笔法,写出来就是一张八分好作品。

我们就要讲七级课程草书了,「手」如果做为一个字的部件,如「奉」字下面是「手」,隶变时成为竖横横,章草、今草都如此。竖横横就是竖笔势两开移位,这个笔势,可以用来表示「手」,跟刚才群鹊化势可以用来表示「爪」一样。草书课程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平时要多留心。

3.2 隶字的变形

上面讲的是隶字来源,有了一个隶字它还可以变形。一个字由许许多多人书写,当然会有些不同,所谓异体字就是这样来的。前面说「教」字有三种写法,现在我们知道,中间这一个是基本的,来源是甲骨文、金文,旁边两种写法,是中间这种写法的变形。

《乙瑛碑》的「教」字写法怎么来的呢?本来「教」字左边基本写法先是两个交叉,每个交叉是撇捺两笔,类似于「乂」。如果一个交叉,先写中心点的上部,而中心点下面一笔过,这就变成了三笔。正式写的时候,下面这笔写平一点,就可以了。看起来好像是草字头,其实来源于一个交叉。所以《乙瑛碑》这个「教」字是个变形的异体字。

《西狭颂》的「教」字又是怎么来的呢?「教」原字第一个交叉,两笔

放平竖直就变成「十」字。第二个也是「十」字,只是一竖是斜放的,不过这一竖不是一笔写下来的,再分成两段。这是为什么呢? 一笔过写不是快点吗? 很明显,如果一笔写下来,那就成了「孝」字。在传世八分作品中,没有「教」字用一笔直下的例子。

《乙瑛碑》中有两个「孝」字,写法和「教」字左边完全不同。「孝」字上面一个样子同「十」,一个同「乂」,通常说两个交叉,正好用了横竖撇捺四个基本笔画。这个写法是从金文来的,把金文「孝」字切分为三部分,分为「十」「乂」「子」,这是隶定时做了这种切分。而「教」字甲骨、金文明明有两个交叉,却刻意避免了和「孝」字类同,其中古人的用心要好好体会。

篆书也是在变化中的,大篆和小篆也有不同,小篆到后世艺术化了,样子更多,离大篆也更远。通常说到文字发展,往往认为大篆到小篆、小篆到隶字,实际上也有大篆到隶字的,光看小篆未必理解隶字来历。

隶书「孝」字写法很多,其中的撇有一笔写的,也有分两笔的。其中的撇有一笔写的,也有分两笔的。东汉末《曹全碑》「孝」字有不同写法,有一种和《西狭颂》「教」字左边已经没有什么两样,这是文字演变的结果,恰好一致,八分开始走向真书。但不等于说,你也可以拿「孝」其他写法,右旁配上一个「攴」,就是「教」字新的写法了。这是个危险的想法,你正在用「孝」字改造「教」字,在隶书中是不能这样随意改的,暴露岀对文字来源不理解。

「教」右旁是「攴」,我们现在写「攴」,就是根据篆字隶定出来的。如果你去查字典,「攴」部又作「攵」,很显然,「攵」是「攴」更简化的写法。其实严格点说,「攵」下面应该是「又」,你看《乙瑛碑》、《西狭颂》下面就是「又」,有一横的,《孔宙碑》一横就不见了。

清·蒋和

今后你看见这样下面是「又」的写法,如清代蒋和这个「放」字,就知道右旁原来是「攴」。

简言之:

· 写篆书要懂篆法。

· 写隶书要懂隶法。

· 隶法属于文字学,多临帖也可以了解隶法。

大多数人都没有上过古文字课,以前学隶书,就是多临汉人的字帖,记住帖上的写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创作作品,遇到没有把握的字,要多查字典。这样也可以过隶法这一关。

居延汉简中的「教」字

还有一个方法,近几十年大量汉简出土,那上面提供了许多新的写法,丰富了隶字的形体。如居延汉简中的「教」字,非常生动活泼。这是真正汉人的手迹,各位可以留心。

四 隶法疑难解释

上一堂课讲隶法, 要点有两个,一是要知道隶字的来源,二是懂隶字的变化。我举了《乙瑛碑》中的几个字,如教、孝、奉,说明它们的来源以及变化手法。这隶法实在不大容易掌握,各位读帖时要多加注意。

隶字来源很复杂,大篆、小篆、古文、草书都对它有影响,当时隶定或隶变不是由政府指定一个委员会统一进行的,结果同一个字可能有不同写法,情况相当复杂。

我来举个例子,你看篆书的线条,横竖隶定后变化不大,弧线就比较麻烦。我以这条红色的「仰」为例,讲讲它和隶法的关系。

「仰」这条向上的弧线,各人写起来会有点差异,有人写得很圆,一左一右两笔。也有人用三笔,先写下面一横,然后左右各添上一小竖,这样写法结果带点方,圆弧仰势变成了玉函势。就以《说文解字》中的「干」字为例,有些刻本第一笔很圆,有些却近方,书写者习惯不同。这种书写上的差别,在隶定时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4.1 朔

「朔」字右旁是「月」,左偏就是「逆」的初文,最古的写法。在《乙瑛碑》中,「朔」字左偏变成三横一竖,汉隶八分大多采用这种写法,极少例外。汉简写法也一样,或用三横一撇。

道理很简单,「朔」字左偏两条弧线全部拉平,就变成三横一竖,篆书圆转线条变成了直线,这是隶定篆字时常用手法,严格点说有了隶变。

我们现在写真书「朔」字,一起手就是两点,羊角势。这羊角势哪里来的呢?就是上面那个玉函势变来的。而下面那条弧线,变成了方折的玉函势。篆字上下两个相同的弧线,隶变时用了不同的手法,产生了新的结果,跟刚才三横一竖完全不同了。这还不算,还有新的变法。

这里有个小篆的「逆」,在八分中变成了「羊」字加走之旁。「羊」字比三横一竖,头上多了两点,这怎么来的?

来源很简单,就是头上这个玉函势被拆成三段,略作移动,就成了「羊」字头的形状。这么一来,「逆」字的初文就变成了「羊」。

「逆」字初文在八分中写成「羊」很常见,如「厥」,这些汉碑都用了「羊」。

「阙」字的「门」中间,也出现了「羊」字,这个「羊」不是动物的羊,

跟真的羊一点关系也没有。反而是真书、草书,用了三横一竖,真书的来源跟隶书有点不同,这个将来再说。

听到这里,有没有搞胡涂?我来整理一张表:篆字中仰势或玉函势,隶定时会有各种变化:

一,可能拉平为一横。

二,可能隶变为两点,羊角势。

三,可能隶变为两点一横,竖笔势。

四,可能隶定为方角的玉函势。

困难在于,这四种写法是否通用呢?当你写八分时,是否可以随意挑一种?这么做很危险,有些字不可以改动的。

譬如说「逆」字,八分标准写法就是一个「羊」加走之旁,可不可以写成三横一竖加走之旁呢?不行,这是「廷」字。《曹全碑》有「逆」字,又有「廷」字,你把羊角拿掉,两个字就混起来了。文字是千百年书写实践中慢慢形成的,是要社会公认的,书法创作中如果擅自改动,会引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是学习隶法的难点,千万小心。

4.2 辛

《乙瑛碑》中有「辛」字,这「辛」字似乎多了一横。甲骨文中的「辛」字是这样的,原义是一把刀,但甲骨文只有线条,看金文就容易明白这是刀。这刀是行刑用的,高亨《文字形义概论》说:「两边有刃可以割,尖端锋锐可以刺,有柄。割人之鼻耳,刺人之面额皆用之」,很残酷。后来这把刀上面加了一短横,似为割下来的东西。金文手柄有肥笔,这肥笔在小篆中统一为一横。文字不是一路简化的,有些字发展中笔画越来越多。

如果把小篆「辛」字隶定,结果跟现在的正楷字一样。看起来上半部是「立」,下半部是「十」。篆字中间有两弧线如玉函势,隶定时做了不同处理:第一个玉函变成了两点,跟刚才「逆」字古写一样,第二个玉函拉平为一横,于是产生了我们习惯的「辛」字。但《乙瑛碑》中的「辛」字多了一横,这是八分写法。那必定是第一个玉函势,隶变为两点一横。记忆起来也不算难,八分以「二」「羊」为「辛」。睡虎地秦简中有两种「辛」字写法,一是全部用横,另一种多用撇捺,都不及八分这种好。

《乙瑛碑》

「辛」字如果作为某字的偏旁,都是写「二羊」的。如《乙瑛碑》中的「辞」、「辟」,就是证明。《乙瑛碑》中的「辟」字,是鉴定拓本时代的主要标准之一,「辛」字三横的非常难得,清代乾隆后只剩一横了。

真书:辛

后代写真书者,喜欢采用八分写法,唐朝欧阳通、张旭作品中,「辛」字还是写三横。

4.3「十」和「七」

《乙瑛碑》有一句「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这是讲日期的,其中「十」字这样写。注意横竖旁边都是石花,有些拓本看起来简直是「米」字,去掉石花应该是这样子的。

还有日期「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这一句中有个「七」字,很容易误会为「十」。

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一是「七」字一竖很短,整个字因此而很扁,二是「七」字的一横带有雁尾,而「十」字没有加雁尾。这两点其实都根源于篆字,在结绳时代,「十」字就是一根绳上打一个大结,反映到金文中就是一竖中间加一点,肥笔。小篆取消了肥笔,成为十字形,横短竖长。「七」字本义是「切」,画一横线,中间一刀,就是那短竖表示切分。后来「七」借用为数字,于是另外加「刀」表示「切」。注意这时候是横长竖短,跟「十」字刚好反过来。在《说文解字》中,「七」字小篆中间转了一个弯,以和「十」字分别。但秦简手写隶书还是用横长竖短的十字形,《乙瑛碑》「七」字写法跟秦简是一致的,我们知道,在八分中长横才有雁尾,《乙瑛碑》「七」字有雁尾,那表示长横。

收集一下古人写的「七」字,除了《说文》这一种,汉人《袁安碑》篆书这样写,汉代砖文有向左拐弯的,《汗简》收有一种古文,再早,信阳楚简有横笔下弯,西汉章草,比较像现在写的。草书这写法,有些汉碑中已经采用。

《史晨碑》

《史晨碑》有「七」也有「十」,「七」字打了弯,「十」字横笔加了雁尾。这在当时是比较新的写法,而《乙瑛碑》古写多,字字有来历,文字根柢好,加不加雁尾非常谨慎,所以我推荐《乙瑛碑》。

4.4壬

刚才第二段日期中,有「壬寅」两字。《乙瑛碑》中有两个「壬」字,猛一看这不是「王」字吗? 「王」字《乙瑛碑》也有,是这样写的。跟「壬」字比较一下,关键在中间一笔的位置。「王」字中间一横位置偏上,而「壬」字一横在中间。拿现在的正楷字来说,这两个字的区别也在中间这一横,「壬」字中间一横长,「王」字比较短,换句话说,现在两个字的区别在于中间一横的长短,而八分两个字的区别,在于中间一横的高低。

有三个字写法比较相近,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看到「王」是一把大斧头的形状,上面两横是安装斧柄的地方,所以两横比较靠近。小篆写法就是因此而来的,古文下横还保留了斧刃的圆弧线。八分「王」的写法跟小篆是一致的。「壬」一说是怀妊,中间有一点肥笔,小篆中间一横拉长,与上下两横距离相等。八分「壬」的写法反而是下横长,但三横距离和小篆一样。「壬」字真行草书中第一横写为撇,容易分别多了。还有一个「玉」字,甲骨文是一串玉石,金文省作三横,「三」表示多。小篆「玉」字三横一样长,彼此距离也相同。八分写法来自古文,古文左右加点,八分只用一点。

4.5戒

「戒」字上面是「戈」,下面看起来是「大」或者「六」。「戒」篆字是两个手拿着戈,《说文解字》说:「戒,警也」。如果隶定这两个手,拉直线条,就是两个十字形。如果想省一笔,可以把横笔连写,这样只需三笔。三笔变个样子,横撇捺就是「大」字形。如果再换个花样,把一撇的头断下来,就是「六」字形。

《乙瑛碑》

《乙瑛碑》有四个「戒」字,一个看不清了,有两个「戈」字下面写了「六」字形,还有一个似乎写了「大」字形,细看可能还是「六」。

篆字中两个「手」隶变后,这个字音Gong3,它可以变出很多样子,「六」「大」只是其中两种。「弄」字下面就是这个「廾」,两个手玩玉。再如「共」字,上面是「廿」,下面写为横啄点,也是两个手的隶变。

4.6 草字头和竹字头

「草」和「竹」两个字的小篆是这样的,都是象形字。「草」叶子向上长,「竹」叶向下垂。隶定一下这两个字,把曲线都拉平,结果是一样的,都是两个十字。 我们读书识字是从正楷字开始的,一看见两个十字,习惯上把两个十字当作草字头。在隶书中,原本竹字头的字也隶变为两个十字,许多人就说,隶书中竹字头变成草字头了,其实只是竹字头隶变结果和草字头一样而已,并非竹变成草。

《乙瑛碑》中这几个字,看起来好像都是草字头,这个讲法是有问题的,其实这些草字头表示的意思并不相同,有些跟草根本无关。所以我下面把两个十字形称之为横爻势,意义跟草、竹脱离,这样比较中性,也比较科学。这五个字,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我来解释一下。

第一种情况,本来是竹字头,隶变为横爻势。如「等」字,本义是整理竹简,所以为竹字头,直到现在,你拿着几本书或者一迭纸,在桌面上轻轻顿几下排整齐,这就是等齐、等平;如果书本有高有低,那就是有等差、等次、等别。竹字头在笔势中称为双竹势,但隶书用横爻势。

又如《乙瑛碑》「第」字,我们现在都写竹字头。 这个字的初文是「弟」,

「第」和「弟」两字通用,如王福厂《说文部首》,「第一」就写为「弟一」。「弟」加上竹字头是后起字,本义是排次序,但隶书中「第」字不用竹字头,都写为两十字横爻势。在汉简中更是简化为两点一横,变成竖笔势。

智永《真草千字文》

隶法对后世真书有很大影响,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其中就有很多竹字头换用横爻势,根据就是隶法,并非乱写。但智永也用双竹势,不是全部改为横爻势。

《阴符经》

《阴符经》中没有出现过双竹势,可能这本帖字少。它的「符」字,颜真卿《多宝塔碑》用了双竹势,而《阴符经》写为横爻势。「篇」字同样如此,竹字头改用横爻势。这当然是特意的,所以我们说《阴符经》多隶法。

第二种情况,《乙瑛碑》中遇到真正的草字头,用隶定。如「瑛」字,右旁是「英」,这是草字头,《说文解字》:「英,草荣而不实者」,故「英」字在草部。隶字是依照篆字结构来的,秦简上的写法很明显,八分继承秦简写法而略作改动,把下面「央」中的「人」写大了。这种写法早在西周青铜器上就可以看到,并非新发明。

第三种情况,如《乙瑛碑》中的「若」字,现在归入了草部,其实「若」字头上本来不是「艹」。你看甲骨文「若」,是一个跪坐的人,举起两个手在理头髪,意义是「顺」。在小篆中,两个手放在上面,很像是草字头。头髪降低在中间,腿脚讹变为「口」。八分上面那两个手,绝对不能写成「英」那样的草字头,它本身不是草字头,是两个手的隶变,《乙瑛碑》的书写者,很有文字学根柢。

「若」字两个手是上举之形,还有下覆的手,在《乙瑛碑》「艺」字可以看到。《乙瑛碑》一共有三个「艺」字,其中两个写了竹字头,还有一个似乎是两十字,仔细看还是竹字头。「艺」字还有一个特征,右下似乎是「几」字,不像现在的「艺」字,右旁写「丸」。这种写法的「艺」字,查字典都查不到。

我来一步一步探索「艺」字的演变,先讲几个准备知识。「人」在甲骨文中是这样一个字,人的侧面形状,站着,身体、大腿和小腿组成一曲线,前面下垂的是手臂。《说文》:人「像臂胫之形」,「臂」是手臂,「胫」是小腿,也就是四肢,「人」这个象形字,重点是身体和四肢,肢体为主。金文写法差不多,人体形状有点向前倾倒,当然金文写法很多,不全是这样的。小篆的「人」俯身角度更大,手臂撑在地上。注意我这里画个人的样子,只是便于记忆,实际上金文、小篆的发展只是为了书写方便,逐步

变动,并非真的叫个人来做这种动作,由此而设计字形的。如果根据小篆隶定,会得到这样一个字,字形像「几」,其实是「人」。我们现在写的「人」字,是隶变的结果。

这里又有一个「人」,复杂一点,是一个跪坐的人,举起两个手。刚才的人没有画手,而这里画出了手,这是重点。金文写法差不多,发展到小篆就看不大出是人举起手了。现在正楷字中还有这个字,读音是ji3。《说文解字》解释说,这个字的意思是「持也」,又说「持,握也」,伸手抓住,握住。《阴符经》中的「执」字右旁,就是这个字。以前里面是写两点的,因为是两个手,后来真书中简化为一点,总之有点就是手。

这就说到「艺」字了,「艺」初文比较简单,上面没有草字头,下面没有「云」,只有中间这部份,这就是早期的「艺」字。《说文》:「埶,种也」,「艺」本义是种植。在甲骨文、金文中可以看到,「艺」是一个跪坐的人,双手抓住一棵小树,就是「木」,正在种植。有些金文树下还加了土,「土」字我们学过的。小篆就有点看不出右旁人伸出两个手的原样了。

回过头来看《乙瑛碑》中的「艺」字,右下是「人」,注意中间没有两点,有手臂没手掌。两个手呢?「手」移到了上面,上面不是竹字头,跟竹没有任何关系,是握持小树的手移写到了上面。甲骨文中也有这样移动的例

子,如这个「艺」字,两个手不是上举,而是覆手,即爪,爪抓住「木」,木下那个圆圈,就是「土」字。所以《乙瑛碑》「艺」字上面竹字头,其实是两个「爪」字。

《乙瑛碑》中还有「汉」字,正楷字右上角是「廿」字形,但隶书中却写为两个十字,横爻势,看起来好像草字头。最后不是撇捺两点,而是四点,你跟篆字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四点的来历。

「廿」字头在隶书中写为横爻势是隶法之一,《乙瑛碑》还有「谨」字,右上的「廿」也写为横爻势。看看《说文解字》小篆,右上还是「廿」,秦简全部拉平为横,看起来横笔很多。八分是秦简写法的简化,行草书中就更简单了。

其他如「革」字,上面也有「廿」,当然也可以写成横爻势,两个十字的横可以连写,如《衡方碑》就是这样写的。

现在来小结一下,以《乙瑛碑》为主讲隶法:

原来的竹字头,隶法写为横爻势,如《乙瑛碑》中的「等」字,其他八分碑帖中大多这样写。

原来的草字头,《乙瑛碑》中用隶定,其他八分碑帖中,有用横爻势的。

原来向上的两个手,隶变为横爻势,如《乙瑛碑》中的「若」字,其他碑帖中也是这样写。

原来向下的两个手,可用双竹势,如《乙瑛碑》中的「艺」字,其他有用横爻势的。

原来的「廿」字头,可写为横爻势,《乙瑛碑》中有「汉」字、「谨」字,也可以写成一横两竖,似乎是草字头,其实不是。

简言之:

·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

· 各地八分写法不可能完全一致。

就算现在,信息这样发达,是否所有人写字都很标准呢?还是做不到。八分只能选一些重要的碑,研究它的书写规则,(而孔庙《乙瑛碑》是隶法规范。)

· 孔庙《乙瑛碑》是隶法规范。

4.7「徒」和「走」

《乙瑛碑》一开头,「司徒臣雄」的「徒」字怎么写?这本字帖有四个「徒」字,有两个的右旁,「土」字一竖看起来穿过下面一横,然后写撇捺。

「徒」

还有两个「徒」字,上面是「土」,一竖不穿底,而下面是点撇捺三笔。这两个写法究竟那个对?都对。但哪一个是基本写法?哪一个是基本写法的变化呢?

这就要看看「徒」这个字的来历,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甲骨文中,上面圆锥状一圈是「土」,下面是人脚「止」,表示有人在走路,左右两旁有些小点,表示尘土。「徒」的本义是走路时扬起尘土,到现在还有「徒步」这个词。

金文「徒」的三部分有点变了,「土」和「止」还在,「土」这个字我们篆书课程学过,金文中用了肥笔。那些灰尘不写了,变成写「彳」,上次说过「彳」就是「行」的一半,表示道路。

小篆「徒」保持这三部分,但「止」移在左下,这一来左偏是「辵」,右旁是「土」,《说文》:「步行也。从辵,土声。」

秦简隶书「止」移到了右下面,跟「土」结合,看起来很像「走」字,但「走」上面是「夭」不是「土」,三级课程21课中详细讲过,忘记的同学请复习一下。「止」的写法在秦简中,只用三笔,《乙瑛碑》八分继承了这一写法,这是有来历的标准写法。

《袁安碑》

东汉《袁安碑》是很少见的汉代篆书碑,里面的「徒」字是这样写的,右旁的一竖直通到底。这写法跟《说文》小篆大为不同,汉篆不同于秦篆。《袁安碑》立于公元92年,《乙瑛碑》153年,晚六十一年,所以我推论,《乙瑛碑》一竖直下的写法很可能来之于汉篆。《西狭颂》中也有这样写法,一竖穿底,这是公元171年

作品,比《乙瑛碑》只晚十八年。所以,《乙瑛碑》中这两个「徒」字是标准写法,而一竖直下穿底的两个「徒」字是变化写法。明白了这一点,你临帖时可以自己掌握。

「徒」和「走」

因为我们从小学正楷字,容易误会「徒」字的右旁就是「走」。而且在有些印刷黑体字中,这个「走」字中间一竖穿底,跟下面三牵绾的竖笔连在一起,其实应该如楷体字分开的。「徒」的右上角是「土」,「走」的上面本来是「夭」,完全不同。属于「走」的那些写法,不能移用到「徒」字上。

现在坊间讲隶书的书,只讲笔法不讲隶法,是个大缺点。写古代文字,如篆字、隶字,要懂得文字的来源和演变,不能套用正楷字的写法,这要提醒学生注意。我年轻时也犯过这样的错,深切感受到学习研究的重要。

一《礼器碑》简介

前面以《乙瑛碑》为例,讲解了隶书的笔法和隶法,在读帖时,要特别注意这两点。

今天我们来看看《礼器碑》,这本帖的笔法和隶法有什么特点。《礼器碑》也是八分名碑,历史上名气比《乙瑛碑》还大,该碑立于东汉永寿二年(156),较《乙瑛碑》只迟三年,它和《乙瑛碑》《史晨碑》共称孔庙三碑。

这是《礼器碑》全拓,碑身四面都刻有文字,正面称碑阳,背面称碑阴,左右称碑侧。阴阳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也是表达方式。注意不要称前、后,在金石学中,前后碑是指一块碑刻了两次,所以称为前碑、后碑。如《史晨碑》有《史晨前碑》、《史晨后碑》,以前人没去过曲阜,只看拓本以为有两块《史晨碑》,其实《史晨碑》只有一块,所谓「前碑」就是碑阳,「后碑」就是碑阴。《礼器碑》字数相当多,临写一通要花不少时间,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年过六十,临了一百通。

《礼器碑》有碑首,而《乙瑛碑》没有。有关《礼器碑》的高度、宽度、厚度具体尺寸,说法不一,故宫网站说:「碑高227.2厘米,宽102.4厘米」;曲阜文管局《曲阜历代名碑刻石选》数据是:碑首高45厘米,碑身高173厘米,宽78.5厘米;百度百科网站说「碑身高1.5米,宽0.73米」;而清代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七尺一寸,广三尺二寸」,还有其他说法,你信哪一家?数据不同,我想大约有人用的尺买了假货,将来有机会我会买一把标准点的尺,亲身去量一量。

有碑首无碑额

第二个疑问,《礼器碑》有碑首,但有没有碑额呢?一级课程49课讲过,碑额是写标题的地方。宋代洪适《隶释》说「无额」;曲阜文管局《曲阜历代名碑刻石选》说「有额」,但没有说这碑额写些什么;维基百科说「有碑额,现无题额」,这句话啥意思?所以现在的数据,还是很粗疏,让人摸不着头脑。没有碑额就没有标题,等于人没有名字,凡是没有碑额的碑,后人只好根据碑文内容起一个名字,结果叫法很多,不统一。

「韩勑」还是「韩敕」?

第三个疑问,这碑是颂扬当时鲁相对孔庙的贡献而立的,碑中写道:「韩明府名勑,字叔节」,「明府」是汉魏时代对郡守的尊称,这里所指就是鲁相。这位鲁相姓韩名勑,字叔节。因为「勑」跟「敕」字通用,所以很多人读为韩敕,甚至亁脆把《韩勑碑》直接写为《韩敕碑》,非常普遍。欧阳修《金石录》首先提出,「敕」为皇帝命令,他说没见过把「敕」当自己名字的。这观点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反驳主要论据,就是典籍中「敕」往往写为「勑」。于是《礼器碑》上这位鲁相,究竟是韩lai4还是韩chi4,古代就分为两派,争论不休。「勑」,《说文解字》:「劳也,从力,来声」,这里「劳」段玉裁说要读去声,劳慰之义。《孟子》有「劳之来之」一句,「勑」常写为「徕」「来」。颜师古注《汉书》:「劳者,

恤其勤劳也。徕者,以恩招徕也。」「敕」,《说文解字》:「诫也,从攴,束声」。皇帝命令为敕令,和「勑」本来是两个字,但古籍中「敕」常通借写「勑」,这是事实,民间把「敕」写为「勑」,《易经》陆德明释:「此俗字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勑,「俗误用为『敕』字」。

韩勑

我意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礼器碑》为当时鲁相而造,立碑时鲁相没死,是个大活人,所以碑上绝对不会把他的名字写错,也绝对不会用一个俗字替代,清清楚楚写了左「来」右「力」,这就是鲁相的真名。好比晚清大臣翁同龢,可不可以因为「龢」「和」通用,就把翁同龢写为「翁同和」呢?金榜题名能换一个字吗?写文章常常用通借字,写人家名字却是不可以的。二,家长给孩子起名字,理所当然取这个字的本义,不管这个字可以借用为什么,第一读音就是本字的音。好比古代「空」和「穷」通,「空海」你不能读成「穷海」。所以《礼器碑》又称《韩勑碑》,而不是《韩敕碑》。

明代郭宗昌《金石史》补充《金石录》、《广川书跋》说:韩明府自名勑,从力来声,音赉,劳也,亦作「徕」,「徕」训「来」,答勤曰劳,抚至曰勑,示有节也,故字叔节。以「勑」为「敕」,讹也。这个说法比较合理。

二《礼器碑》笔法

读帖要看的东西很多,先看它用笔特点。清代王澍极力推荐此碑,他说:

「观其用笔,一正一偏,游行自在,动合天机。」所谓用笔「一正一偏」,就是尖锋和侧锋交叉使用。

2.1尖锋线

《礼器碑》有很多尖锋线,如「二」字,一共只有两笔,第一笔就是尖锋线。有人可能会说,这种联珠一样的趯锋效果恐怕是石碑风化的结果,并不是当时书丹时,作者用了趯锋。是,说得不错,但临帖是照拓本线条来写的。只有趯锋可以写出拓本上的线条效果,这就是金石味。

《礼器碑》拓本上类似这样用尖锋写的字很多,随手可以找出一大批,大致笔画多的字,往往就用尖锋写。注意线条都是有波动或弧度的,不是硬直的。

在「九用」中,尖锋线技法称之为趯锋,趯锋下压力大,轮边就明显;如果减少下压力,圆点密集,线条就比较光,但这种还是尖锋线,只要是圆点移动还是归入趯锋。

2.2侧锋线

侧锋线分成一分笔、二分笔和三分笔,有人给我来信问,怎样分别尖锋线和一分笔?你读帖时先找出三分笔,也就是最粗的笔画,最粗笔画的三分之一,就是一分笔。对于一枝毛笔而言,尖锋线粗细是固定的,但侧锋线是一个范围,无论几分笔都是有伸缩的。

拿这个「人」字为例,它只有撇捺两笔,都是侧锋写的。捺笔从一分笔起,逐渐加粗到二分笔,雁尾用三分笔,最终收尾又回到一分。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你可以把它分成五段,1-2-3,慢慢粗了,3-2-1,慢慢细了。每一段头尾也是粗细不同的,这是侧锋的特点。而一撇根据粗细,可归入一分笔,下笔处稍粗些,但都在一分范围中。

尖峰线和侧锋线

所以刚才说,对于一枝毛笔而言,尖锋这个圆点大小是固定的,所以尖锋线粗细也是固定的,理论上就是这样定义。侧锋线的分数是一个范围,无论几分笔在范围中还有粗细变化,所以,侧锋线的变化比尖锋线多得多。《说文解字》中小篆全用尖锋线,刻意保持线条一致,但隶书用了两个笔锋,线条变化就很丰富了。

《礼器碑》碑阳第一行第五字「年」,带有燕尾,这是三分笔。其余横竖虽然略有粗细,都可以视为二分笔,因为跟雁尾相比,宽度差不多是三分之二。也就是说,这个「年」字是用侧锋二分和三分笔写成的。

「仁」字,雁尾是三分笔,一竖是二分笔,右上一横应该是一分笔。这一分笔的侧锋线,跟尖锋线线质是不同的,尖锋线用笔尖顶住纸面,是「顶」出来的线条;而侧锋线是用笔锋侧面「刷」出来的线条。

「台」字笔画很多,从上到下,光横笔就是九条。上面部分都用尖锋线,最后一横用了侧锋线。这横是弧线,而且力度有变化,圆弧向上转为向下时,用摇腕来控制笔管的角度,整条线是从二分笔开始,一分笔转换,三分笔收尾。跟上面八条横线写法完全不同。

使用侧锋,除了粗细变化,还有侧锋角的问题。《礼器碑》有些雁尾写得非常方,所谓「方」,就是雁尾有两个鲜明的角,其中一个是侧锋角,这是侧锋和纸面摩擦形成的角。如果动作缓和一些,侧锋角就消失了,变成圆形的雁尾,《礼器碑》中也有不少。

孔庙三碑中的「八」字

这图我以前给各位看过,孔庙三碑中的「八」字,《乙瑛碑》《史晨碑》的雁尾是圆的,《礼器碑》是方的。

侧锋角写法

一级课程我们学过打点势,这点有三个角,其中1和3两个角是尖锋写出来的,2号角是侧锋角,而且是外侧锋角。也就是说,写这个角时侧锋着力的这一点自己看不见,被笔头遮挡住了,它在笔锋的外侧。《礼器碑》的捺笔方形雁尾,也等于一个三角形,跟打点势不同的是,它(侧锋角)不在起笔处,而在收尾处。1是入纸,2是内侧锋角,3是收尾,《礼器碑》「八」字的捺笔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写侧锋角可归入「九用」中的揭笔,先侧,后平发,两个动作,做「侧」这个动作时,要按紧侧锋角这一点的毫毛,果断摇动手腕,就会形成侧锋角。

《礼器碑》用笔特点

总体上说,《礼器碑》用笔特点就是王澍所指出的,「一正一偏」,尖锋和侧锋交叉使用。雁尾有方有圆,刚强不失柔美。对于笔法的训练,是非常好的教材。

三《礼器碑》隶法

3.1竖心旁

在古文字中,「心」字是这样的,象形。秦简的写法,是小篆的隶定,区别不大。八分中的竖心旁,用了直线条。

《礼器碑》

《礼器碑》中竖心旁写法都差不多,注意这是竖心旁的写法,如果单独写「心」字,或者「心」放在下面,那跟真书差不多。竖心旁在八分中还有更简单一些的写法,我按照繁简排列,到汉末《张迁碑》这种写法,已经跟真书没什么两样了。

3.2中

很多隶书碑刻写「中」字,跟我们现在写真书一样,但「中」字在《礼器碑》里有点奇怪,这个「囗」下面有缺口。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我想来

之于章草,在《急就章》中,「中」字就是这样写的。《说文解字叙》说:「汉兴有草书」,草书的出现早于八分,八分当然会受草书的影响。

3.3侯

「侯」字八分写法是根据小篆隶定。真书中的「侯」字,是把八分写法垂直拆开,左边变成了立人势,余下的写在右旁。从篆字可以看到,下面是「矢」,八分拉直了线条,现在正楷字干脆写出「矢」字。

3.4曹

隶书的「曹」和现在的写法差异较大,甲骨文、金文、小篆上面都是两个「东」,《曹全碑》有一种照篆字隶定的写法,也是两个「东」,《石门颂》把「东」字下面的撇捺简省了,而《礼器碑》把两个「东」省为一个「东」。

3.5东

说到「东」字,《礼器碑》是这样写的。小篆说「东」是「日」在「木」中,《礼器碑》把「木」的一竖,上面分开了。我们看秦简、楚简,都没有当「木」字写,而是照金文、甲骨文的写法隶定。所以有学者说「东」最初是假借「束」字字形,而「束」字是一个口袋装满东西,两头打结。《礼器碑》就是继承了秦简、楚简的写法。

3.6戏

「戏」的小篆是这样的,右旁本来从戈,但不小心把左边一竖归入右旁,那右边看起来是「戊」。真书中柳公权《玄秘塔碑》两个「戏」,其中之一就是用隶书的写法。颜真卿《干禄字书》把写「戊」列为通用字。

一《曹全碑》简介

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送鱼给人,不如教人怎样捕鱼。汉碑数量不少,全部讲解不可能,重要的是掌握方法。

上一课讲读帖方法,今天再以《曹全碑》为例来读帖。

一,《曹全碑》简介,先大致了解这碑的基本情况。我们读《三国演义》,一开始就是汉室衰微,外戚专权,光和七年(184)黄巾事件爆发,各处州郡同时并动,于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登上历史舞台,这故事大家很熟悉。当时西北也有一个人受命平定乱局,这人就是合阳令曹全。

合阳

「合阳」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合阳县,在黄河边上,从省会西安到合阳大约是一百五十公里。古合阳县治,在今天合阳县东南约四十里处,曹全在此政绩很好,于是部属和乡绅出资为他立碑,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十月,捐钱人名单刻在碑阴。立碑时曹全出任合阳令仅一年,我觉得太快了一点,清代王澍认为,这是曹全下属「王敞、王毕等为谀词以媚官长」,就是拍曹全马屁。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埋入地下,到明万历初在合阳旧城出土。这碑的石材很好,出土时碑面字迹清晰如新,无额。

西安碑林的曹全碑

出土后搬入县城内孔庙,移动时右下角撞坏了一个「因」字。在城内,有一次大风毁树,树倒下来把碑压断了,成了两截,请注意碑面上这条线。

这一来拓本分为三种,城外本最早,城内未断本其次,断裂后的拓本是较后的。但拓本的好坏,跟拓工水平有关,并非只看早晚。

曹全碑现况

1956年,曹全碑移入西安碑林,现有铁架和玻璃柜加以保护。我到碑林看曹全碑,前前后后看得很仔细,拍了好多照片,有铁架和玻璃柜当然是好事,但这铁架子实在很粗糙,对于这样的国宝,应该有好一点的设计。去年碑林方面消息说要造新的展览馆,条件会好很多,但网民一片声说不要移动,恐怕再出事。这确实是两难问题,出一点事都无法交代,最终碑林管理当局放弃了移动计划,一动不如一静吧。

《曹全碑》的风格,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秀丽」。不仅在中国,在日本也极受重视和欢迎,日本平山观月《中国书法史》有这样一段评论:

· 书法结构整齐,在众多汉碑里面,最为温雅、婉丽、流美,较之于其他男性化的碑,是具有女性风格的作品。书写八分的技巧,已达到完全成熟的境界。

从美学角度说,各种各样的风格,归纳起来无非一为阳刚,一为阴柔,「秀丽」属于阴柔,所以联想到女性风格。正因为[秀丽],写小件作品如扇面非常合适。

二《曹全碑》笔法

2.1区别分数,选用毛笔

上次讲过,读帖时先找出最粗的一笔,可知临写这本字帖要用多大的毛

笔。《曹全碑》整本帖看下来,这几个字雁尾最大,这样三分笔极限可以确定,跟着一分、二分的粗细也容易区分了。因为《曹全碑》字不大,所以普通屏笔足以应付。但大笔可以写小字,用大点的毛笔也可以,尤其当你写的字比字帖上的大那就要考虑换用更大的笔。

接下来,找最细的线,就是尖锋线。《曹全碑》跟《礼器碑》不一样,《礼器碑》有这种纯用尖锋写的字,而《曹全碑》没有。《曹全碑》的尖锋线,是夹在侧锋线一起,混用的。在《曹全碑》很多字中,可以看到极细的尖锋线,这些尖锋线,因为行笔速度快,所以比较光滑。

2.2波势和雁尾

我们所说的篆书线条,就是两头藏锋、粗细一致的这种。而最有代表性的隶书线条,是蚕头雁尾这一种。在八分中,大多数线条还是属于篆书线条,只有一笔用隶书线条。所以看一本八分字帖,首先要注意蚕头雁尾这一笔。蚕头雁尾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波势,二是雁尾。波势讲起伏,包括波幅和波长,雁尾是讲大小。

你看《曹全碑》这个「至」字最后一笔,一高一低,这是很完整的波势。收笔处几乎没有雁尾,跟《石门颂》差不多,但《石门颂》上下波幅没有《曹全碑》这样大,这可以看出两位作者摇腕动作的不同。《曹全碑》这个[二]字有雁尾,但跟《乙瑛碑》中巨大的雁尾相比,下压动作缓和得多。所以说《曹全碑》的特点,是波势长,而雁尾不大。

纵波

刚才说的是横波,还有纵波,纵波写法也差不多,《曹全碑》作者着意的是拉长波势,而不是加粗雁尾。跟《乙瑛碑》相比,两个作者似乎刚好反一反:《曹全碑》注意长度,波势长有飘逸之感,《乙瑛碑》注意力度,力度大就显得雄厚。

加长波势的一个手法,是把主要笔画集中,侧在一边,以留出另一边空间来拉长波势。这样写出来的字,左右有轻重之别,注意不要太过分。

2.3尖收

跟篆书线条相比,《曹全碑》往往以尖锋收尾。你看这个[王]字,上面两笔就是尖收的。

[国]字,[寡]字,尖锋收尾的笔画很多。横笔可以尖收,竖笔也可以。尖锋收尾不等于尖锋行笔,这些线条大多是用侧锋一、二分笔写的,只是到收尾时把尖锋推到前面,这就是所谓[揭笔]。如果你只用侧锋拖出,尖锋落在后面离纸,这尖尾就不如尖锋划出来那样实,有点虚的感觉。

11课说过,隶书只有三笔:横、竖和波,而竖笔又包括了努、纵和裹三种形态。如《曹全碑》这个[凤]字,第一笔就是裹,出锋写,等于真书中的撇,写法一样。至于努笔出锋,如「同」字,纵笔出锋,如「粟」字,差不多就等于悬针势了。

「而」字下面四竖,全部出锋, 「角」字、「归」字也一样,在《曹全碑》

中,竖笔出锋是很常见的。这说明了什么呢?八分用笔,渐渐向真书发展了。

三《曹全碑》隶法

3.1因

前面说了,曹全碑搬入城内时,右下角「因」字损坏了半个,这「因」字原来是怎样的呢?上海图书馆仲威先生在《中国碑拓鉴别图典》发表了馆藏城外本,有清晰的「因」字,实为难得。此外,该书又提到日本大阪汉和堂藏蒋祖诒藏本,「因」字存大半,仲威先生指出外框右竖画呆板,确是,而我提醒各位,中间「士」的竖笔,起笔向右移动了,和下面的「工」的中竖接不上。上图本这里拓本颜色也特别白,跟其他笔画颜色不一样。也就是说,这里究竟是笔画还是石花呢?「因」字中间,究竟是「士」还是「工」?

小篆「因」字外圈是「囗」,中间一个「大」字,这个字各家解释非常多,有兴趣可以找来看一看。八分「因」中间写为「工」、「士」或者「土」都有,这是「大」隶变的结果。「大」字隶变为「土」是很常见的变化,如「去」篆字上面是「大」,隶变后上面成了「土」字形。

草书中「大」字横撇捺三笔,可以转为横竖横来写,也就是戈法可换用奋笔势一开半移位。如「器」字中间是「犬」字,草书省为「大」,周围四个「口」字各用一点,「大」字写为横竖横。

所以,篆书的「大」字拉直线条,就会隶变为「土」,或者变为「士」,只是书写略有差异而已,《西狭颂》和《尹宙碑》的「因」字就是这样来的。请注意,无论是「土」还是「士」,中间一竖跟外框不牵连,保持一点距离。至于「大」变成「工」,人头不见了,很可能是受草书的影响,刚才说过了。现在你写《曹全碑》的「因」字, 拓本上一竖起笔那块很白的痕迹,可能是石花。从日本这拓本上看,去除石花就是「工」字。如果你要写「士」,最好不牵连外框。

3.2夹

《曹全碑》有「夹」字,这个字较少用,我先讲讲「来」字。「来」字甲骨文就有了,还不止一个写法,到小篆基本定型,八分照小篆隶定,中间保持写两个「人」字,《乙瑛碑》就有一个这样的字。

智永《真草千字文》

在草书中,撇捺变成撇横或竖横非常普遍,如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这几个字,原本第一笔是撇,第二笔是捺,草书变成了撇横,成为一折,写起来快一点。

《乙瑛碑》「来」字中间「人」字形,捺笔近乎水平。到后来两个「人」字形,下面一横可以打通写,于是变成两点一横,《礼器碑》中的「来」字就是这样写的。同样道理,「夹」字中间也有两个「人」,所以《曹全碑》有这样写法,中间用两点一横。

3.3师

《曹全碑》中的「师」字,左偏右旁都比较特殊。「师」字金文是这样写法,我们知道当时金文是正体,戴家祥老师说甲骨文的写法,是「师」的省文,有人省左边,有人省右旁。这左右两部分各自表示什么意思,至今说法甚多。

八分「师」字写法很多,往往使初学者觉得眼花撩乱。左边大致变成这样两个,而右旁变成三种,然后左右组合起来,就成为一个「师」字。我来给它们编个号,讲起来容易点。《曹全碑》的「师」字,左边取B,右旁取D。《礼器碑》是A+C,《乙瑛碑》是A+D,《尹宙碑》是A+E,现在真书就是这一种。你知道了这里面变化的方法,心中就有数了。其中B是部首,而ACDE都是单字,读什么音,字义是什么。

隶书总结

一 隶法

五级专题课程讲篆书,学篆书要先识篆字,认识了篆字,在书写时还要讲篆法。隶书也是一样,学隶书先要认识隶字,在书写时,还有隶法,即隶字的特殊写法。这是学习篆隶的前提,第一关就是认字。

篆法

讲篆法时我以「长」字为例,你现在看到的这三个字都是篆字,而且是同一个字:「长」,这是识字。但你仔细看看,这三个篆字写法是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篆法不同。

识字是了解一个字的基本结构,而书法要加一层功夫,就是把基本结构改造为艺术结构。这个改造不大容易,艺术结构是在基本结构的大框中变动,如果打破了基本结构,就不是这个字,没人认识。但如果只会照基本结构写,千人一面,就不是艺术。「长」字你能自己写出一种艺术结构吗?想几天都未必想得出,非常困难,这要有深厚的文字学基础,和长期的临池经验才做得到,这就是做优秀书法家的难处。

隶法

隶书和篆书一样,我讲隶法时以「教」字为例。这里三个字都是「教」,而具体写法不一样,小有差异。也就是说,文字的基本结构相同,艺术结构不同,左下的「子」和右旁的「攴」大致不变,差别就是「爻」的不同安排,造成隶法不同。一般临帖就是照着字帖写,如果你要创作,就要知道哪一个是基本的,哪一个是艺术的变化。了解越深入,创作隶书作品越有把握。

在汉字发展历史上,隶书在前,真书在后,如果现在有人问「『教』字怎样写?」大多数人会说:「左边一个『孝』,右旁是『文』。」这是正楷字的写法,如果追本溯源,左右都说错了。你不能用真书的结构去写隶书,写出来不伦不类。所以学习隶书,要懂一点隶法。

《乙瑛碑》

举例来说,我曾布置学生临习《乙瑛碑》,但作业交上来后,发现有些字学生照正楷字来写,如「地」字,学生对字帖上这个「地」把握不定,结果写成这样一个,左右两边都写错了。原来字帖左边「土」字有一点,以和「士」区别,(《曹全碑》也是有点的,但有些汉碑没加点,简化了)。至于右旁「也」字,是小篆的隶变,秦隶已经简化为上「廿」下「乙」,《乙瑛碑》写法承此而来,和正楷字的基本结构不一样。大多数初学隶书的爱好者,不大熟悉古文字学,好在现在网络发达,查数据相当方便,如果临帖时遇到陌生的写法,下笔前多查查字典,可以追踪到这个字的来源,以及隶法中的变化。

《乙瑛碑》

《乙瑛碑》是八分作品,早于正楷,所以写法和正楷字不一样的很多,你不能用正楷字去规范八分。如「备」字右旁明显不同于正楷字。「幽」字

中间一竖下面开叉,不留心容易疏忽。「明」字左边为「冏」,这是依照篆字来隶定的。「五」字中间为交叉。「庙」字右下角不是「月」,外框中有三横,这是「舟」字。「先」字和正楷相比,起手没有一撇。

《礼器碑》

《礼器碑》中,八分「年」字有两种写法,此其一。「陵」字右上用三横一竖,受草书简化影响。「圣」字左上的「耳」,化为一横加「日」。「颜」字左下只有两横,而正楷字用三撇。「丘」字是篆字的隶定,承篆书而来。「而」字下面多了一横,这都要看清楚。

《曹全碑》

《曹全碑》,「煌」字右旁「皇」头上没一点。「廉」字下面用四点。「幸」字写为「大」下面加「羊」。「参」下面三撇写为「小」,也就是后来的顾盼势。「铎」字,右下「幸」只写「羊」,省去「大」,「金」字写法非常多,这是其中之一。

隶书中同一个字写法和正楷字完全不同的情况并不多,但小地方不一样的却相当普遍,而且每本字帖各有特点,所以勤读帖、多临帖,可以加深了解。

《曹全碑》

但有时候遇到奇怪的字,未必是隶书特殊写法,可能是碑石损坏、后人

妄自添加笔画造成的。譬如《曹全碑》这个字,查《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都只是引《龙龛手鉴》之说,读音同讫,意义不明。《曹全碑》这句话,前人释读为「秉干之机」,那么这个字就是「干」了,「干」写成这样子是隶法吗?不是。

《两汉金石记》

■ 清·翁方纲

清代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谈到《曹全碑》:

·

碑初出时止缺一「因」字,后乃中有断裂,又后乃「干」字中「日」有穿连之直画矣。今日得「干」字未穿者,为旧本也。

原来「干」字左边这个「车」,不是写的,是有人把碑上的裂缝挖成笔画,结果左边变成了「车」,也就是说,根本没这个字。你买《曹全碑》的早期好拓本,果然是「干」。

翁方纲是清代碑帖研究大家,他还指出《曹全碑》的问题:

·

又中间「咸曰君哉」「咸」字,「咸」内「口」上一画是弯曲倒折之笔,今石泐而其旁一小直画不可见,遂成二小横画矣。

「泐」就是石头自然开裂,产生裂缝。

《曹全碑》

《曹全碑》果然有两个「咸」字,其中一个多了一横。照翁方纲说法,这个「咸」字的「口」,上面一横是「弯曲倒折之笔」,我理解是蚕头起、下覆之笔,损坏后蚕头不见了,被人改为很细的两小横。很要命的是,这个「咸」字和刚才那个「干」字都很清晰,笔画没有石花,非常容易误解这是原作的样子。所以要特别当心,看见隶书字帖中奇怪的写法,可能是隶法之变化,也可能是挖改的。

还要提醒一下,研究文字的基本结构,这是正体。书法艺术因创作的需要,写文字的艺术结构,这叫什么呢?以前我讲过,前人称之为帖体,帖写。有些文字学家很不友好,把帖写称为别字、白字,好像我们书法家专门写别字的。前几堂课我讲过一些字,它们都是有来历、有根据的,在文字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做了些艺术加工和调整,这应该视为帖体,不是别字。但我看不少小孩子也在学书法,当心他们的语文老师是以文字正体为评分标准的,未必接受帖体,这一点家长要提醒孩子。

二 用笔

在一级课程中,我讲了书法三大要素:用笔、识势和裹束,也就是小圈调锋,大圈行笔,最后裹束把小圈大圈加在一起。不过这只是对草、行、真三体而言的,篆隶是分笔书写的,没有使转,笔画不会连写,所以谈不上「识势」,当然也没有「裹束」了。所以,对于隶书而言,技法「用笔」是最重要的。

2.1古隶和八分

我们知道,隶书分为古隶和八分,古隶的用笔和八分区别很大。

古隶

古隶的线条,往往是粗细一致的线条,也就是篆书线条,只用一个笔锋。

伊秉绶

到清代伊秉绶改造古隶,把线条加粗了,但还是粗细一致,保留了古隶线条的主要特点。

八分

八分就不同了,它采用了隶书线条,主要特征就是蚕头雁尾,这是古隶作品没有的。历史记载王次仲装饰隶字,称之为楷法,有了楷法,隶书就漂亮多了。拿最简单的一横来说,古隶最多是浑朴、古拙,说白了就是简单、老实,只用一个笔锋能有多少动作呢?八分以两个笔锋变换用笔,顿时多姿多采。

排张表来看,一枝毛笔两个锋,尖锋和侧锋。尖锋线条特征,就是粗细一致,而侧锋线可以有粗有细,变化较大。古隶用的是尖锋线,称之为篆书线条,八分即用尖锋线,又用侧锋线,表现力当然强多了。用尖锋称之为骨线,用侧锋称之为肉线,八分是骨肉相济,这是用笔技法的飞跃。

尖锋和侧锋的替换使用,一直一侧,又称一起一倒,一个来回,是通过摇腕实现的。使用两个笔锋,关键就是手腕的摇动。这不是从八分开始的,草书中早有这技法,但八分作为当时的正体,引入摇腕是巨大的进步。

波势是最体现摇腕的一笔,它像心电图一样,忠实地记录手腕的摇动,一右一左就是一个波峰。复杂点右-左-右,写出完整的波峰和波谷。在八分中,波峰可以很长,这是笔画,波谷较短,这是收尾,雁尾就在这一段上。

《石门颂》

我给大家选了四种八分字帖,各有特色。第一种是《石门颂》,主要用篆书线条,用尖锋不用侧锋,所以雁尾甚小,甚至可以说是只有波势没有雁尾。尖锋用法在「九用」中归入趯锋,趯锋有金石味。

《乙瑛碑》

《乙瑛碑》正好反过来,侧锋用到三分笔,而且可以写出中线两边不对称的雁尾,这技法要练一练。你看这「臣」字最后一笔,中线起伏并不大,线条上边基本是直线,而下边起伏弯曲很大,巨大的雁尾,是利用侧锋左右不对称写出来的。如果改为这样的雁尾,那就不是《乙瑛碑》了。

《礼器碑》

我还介绍了《礼器碑》,它的特点是方雁尾,专业点说是写出内侧锋角,这也是使用侧锋的重要技法。从尖峰发展到侧锋,骨肉之变主要表现于粗细,而侧锋角的使用是方圆之变,在技法上又提高了一步。特别是捺笔的侧锋角,后来直接用到真书中,如唐朝柳公权的一捺,侧锋角非常鲜明。

《曹全碑》

最后我向各位推荐了《曹全碑》,这碑以长波势为特色,飘飘欲仙,阴柔之美。作者注意点在波势的长短,不在雁尾的肥大。而且,不仅向右的笔画,向左的也常常拉的很长。我们知道所谓八分,是八字分背,左右取势,这一点在《曹全碑》中得到充分反映。

我把四个碑的技法练习重点写在这里:

《石门颂》,使用尖锋写八分,趯锋以取金石味。

《乙瑛碑》,巨大的雁尾,来之于使用侧锋时中线左右力量不对称。

《礼器碑》,重点练习内侧锋角,角要写得方正鲜明。

《曹全碑》,主要是练习拉长波势,体会什么是横向取势,左右分背。

这就是六级隶书课程的用笔重点,希望各位多加练习。

2.2线条和点画

五级课程讲过,篆书只有一笔,小篆的「永」字是这样的,由均匀的线条构成。如果拿这种线条,去写真书的「永」字,我们只看见一根简单的线,仅仅是方向不同。而「永」字八法的「永」,是用两个锋写成的,每一笔都和其他笔画不同,它有八笔,八个技法,到这一步,线条变成了点画。

书法上的点画概念,起于八分。点画、点画,有点有画,但八分中,点不明显,这左边三点水,能说是三点吗?它比篆书进了一步,但点画种类不全。到真书中,点画概念完全成熟。篆书一笔,八分三笔,真书八笔,技法的进步,和点画的形成是同时步进的,而这漫长的过程中,隶书是承上启下的关键。

三级课程总结时,我讲了这些话,现在重复一次:

简言之:

· 任何课目,都有基本概念和基本技巧。

· 首先要弄清楚基本概念。

· 然后基本技巧要练到娴熟,成为习惯。

所谓「双基」,就是讲清楚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基本技巧。像书法这样的艺术,用毛笔要好像用筷子,想也不用想,成为潜意识中的自然反应,那就成功了。

篆书课程我们临摹了四种书体,四屏条。现在隶书课程临写六本字帖,于是产生这六屏条。

(0)

相关推荐

  • 邓石如小篆笔法简述(二):线条承接

    我们都知道,小篆较之其他书体来讲,线条比较简单,只有"直"和"弧"两种,所以篆书主要是"线"的安排和布局.线有长短,很多时候势必存在承接的问 ...

  • 【教学】——书法评改(2019年第44期)

    [书法改评] 特邀评改人:蒋 采(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杭州之江书画院院长) 蒋采示范作品 王兴华 湖北襄阳 篆书条幅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 書體通論(二)

    一 隸字 篆書是篆字的書寫,同樣道理,隸書是寫隸字.古代常常把「字體」和「書體」混稱,區分不是很嚴,篆字.隸字是「字體」,篆書.隸書是「書體」.要研究隸書,首先要知道隸字.「篆」的意思我講過了,這隸書 ...

  • 書體通論(一)

    書體通論 書法的基本技法是用筆.識勢和裹束,技法在書寫時發揮,也就是下筆之後才能發揮.但下筆之前,先要做兩個選擇: 一是形制,你究竟是寫條幅呢,還是手卷.對聯.扇面? 二是書體,篆隸草行真你準備用哪一 ...

  • 根治颈椎的秘诀:灸通一经三穴,解开阎王锁!

    更为可怕的是,一旦患上颈椎病常规治疗方法是迁延不愈,就算服药后起到一点儿效果,也极易在短期内发作.那么,颈椎病,真的这么难治吗? 今天,我们就将这个问题聊个彻底. 一.使尽洪荒之力,为何颈椎还是疼痛? ...

  • 止早泄的方子!通补三脏,体现临床经验,医案仔细说给你,请揣摩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男科学>.<中 ...

  • Netflix豪掷170亿!迪斯尼抢回蜘蛛侠!这个男人冲进DC电影办公室,扬言要通吃三个平台

    最近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活死人军团>在国外影视行业主流媒体的热度居高不下. 很难想象,一部不在影院上映的电影,几家媒体的整张页面全都是关于其主创团队的访谈及内容的猜测. 这个热度仅次于目前 ...

  • 艾灸配推拿,调理颈椎病的根本之法,灸通一经三穴解开阎王锁!

    一.使尽洪荒之力,为何颈椎还是疼痛? 颈椎病常见以下几种症状: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 一般情况下,针对颈椎不适,大家会使用膏药活络油,或做颈椎练习操,或买颈椎枕. ...

  • 通补三药

    杜铭泉提到他治疗中风后遗症以及肩周炎.风湿痹症常用到三味药,有比较好的疗效.这三味药即黄芪.当归.鸡血藤.他说黄芪最大剂量他用到150克,鸡血藤也用到30.50克. 杜铭泉说,鸡血藤比较平和,一方面它 ...

  • 艾灸根治颈椎,现在开始灸还不晚,灸通一经三穴解开阎王锁!

    一.使尽洪荒之力,为何颈椎还是疼痛? 颈椎病常见以下几种症状: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 一般情况下,针对颈椎不适,大家会使用膏药活络油,或做颈椎练习操,或买颈椎枕. ...

  • 第425天【周五专栏·从不随意而为】《从不随意而为》句句通(三)

    努力当自强,精进在路上 舒心阅读便捷按钮:点击本图片进入总目录 本期导读 青壮劳力,纷纷打工. 妇女老人,留乡务农. 耕地红线,谁来守护. 联合起来,担所应当. 第425天 [周五专栏·从不随意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