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云”故事之三一重工:疾“慢”如仇 向数据要红利

主力资金加仓名单实时更新,APP内免费看>>

每周日,三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梁稳根都会亲自主持一场集团会议,主题只有一个:数字化。会议规模达一两百人,会上12个事业部的总经理、工程负责人逐一向董事长汇报部门的数字化进展。

作为国内最大、全球前三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三一的年销售额已超过1000亿元,大有超过卡特、小松之势。在世界各地的超级工程里,都有三一设备的参与。

但三一早已不是一家传统的制造企业。自从将“数字化”列为集团战略以来,三一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决心。在集团的五年规划里,工程师人数从3000名提升到30000名,而产业工人则从26000名减到3000名。

疾“慢”如仇

过去一年,三一重工总工程师易小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推动了数据中台在三一重工的落地。

一个堪称制造业目前最全场景的数据中台在三一建成,涉及营销、研发、计划排产、生产执行、质量监控、商务采购、仓储管理、客户服务系统、融资债券、财务人事等12个业务环节。

数据中台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标配。通常来说,花三四年搭建都很正常。但三一相关项目组领了一份“军令状”:半年完成数据中台的搭建。

梁稳根认为,数据是石油,要全力去挖,一个都不能丢。他把这层意思清晰地传递出去,公司上下所有人都做好了大干一场的准备。“这在湖南叫'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数据中台项目负责人、三一集团高级副总经理吕青海对《中国经济周刊》如是形容。在湖南话里,“霸蛮”是指想尽办法把一件事做成。

为了把事情做成,三一重工找到了近30家厂商。最终,国内最大云厂商阿里云入选,与三一旗下树根互联合作搭建三一集团的数据中台。

过去几年,阿里云在制造业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帮助汽车、钢铁等企业搭建了数据中台。但接到三一的这项任务时,阿里云的工程师还是感到了一阵紧迫。

因为在三一重工,人人疾“慢”如仇。湖南的三一工厂里,一天有几百台设备下产线。在亚洲最大的智能制造车间——三一18号厂房,每45分钟就能完成一台泵机的组装。

“三一速度”曾吓退过很多国外软件供应商。除了紧迫的时间表,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数据治理的难度也非常罕见。一般来说,中小型制造企业的业务系统不到10个,但三一重工的业务系统超过了200个。

系统数增加了20倍,业务复杂程度的增加远不止20倍。数据工程师们首先需要把盘根错节的业务层层剥开,找到其中的要害之处。换句话说,得先成为制造业行家中的行家。

李政权是阿里云的数据工程师,也是三一重工数据中台项目的交付负责人。他记得项目初期受到的质疑——“你不要跟我谈业务,肯定没有我懂”。不过几个月后,他就对核心业务的第二层、第三层都如数家珍。

最终,项目组成员从12个业务环节中筛选出75个核心业务系统,形成4000多张任务表格,1.2万亿条数据。

迅速转身跨界不只发生在阿里云工程师的身上。项目期间,三一重工自己也招募了20多名数据工程师,希望他们能成为三一数字化的内在动力。包括李政权在内的“数据老兵”也参与了对这些三一新员工的培训。

“交付一个项目,留下一支队伍。这是制造企业与科技公司合作产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李政权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要么“翻身”,要么“翻船”

要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没有价值,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人效。

三一重工的人均产值在行业内是出了名的,2019年人均产值超过了500万元。“人效奇迹”的背后是几次决定性的转型升级。

2005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大关之际,三一将30多套系统集成到SAP上,对生产做更精细的管理。2016年前后的行业低迷期,三一又通过信息化系统将生产周期缩短至3天,实现两小时自动排程排产,并解决了海外代理商的管理问题。

早在2018年,梁稳根就曾表示,面对工程机械和制造业数字化浪潮,不能实现数字化升级肯定就“翻船”,转型升级成功就会“翻身”。这也成为“一把手”狠抓数字化转型的一段佳话。

2019年,借助信息化红利,三一的年销售额超过了1000亿元。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外部平台的成本和稳定性都成了问题。三一开始有了搭建自主技术平台的想法。

过去,制造业企业普遍认为,IT只是一个辅助部门,但现在“IT引领”的观念正逐步形成,IT不仅可以降本增效,还可以“创造出新的模式”。

“三一的数字化已经到了向数据要红利的新阶段。全域全场景的数据中台既重要,又紧迫。”李政权表示,“但更重要的一定是下一步,如何在中台上长出智能应用软件。”

今年1月,在数据中台上线一个月后,三一重工的所有事业部都收到了梁稳根的一封邮件。这封邮件提出了两大要求:一是各事业部招聘7~8名数据建模人员、大数据分析员,提升人员能力,并形成CEO汇报制;二是各事业部制定数据洞察应用清单,每周上报至少两个智能化应用的需求。

基于数据中台的“智能化战役”在三一内部已经打响,这又是一场非赢不可的战役。

不到3个月,三一在集团内已征集到60多个智能应用软件的需求。第一个基于数据中台开发的智能应用软件与能耗监控有关。管理者头一回了解到三一的19个园区每天使用的水电量,可据此对高能耗设备重新排产,降低能耗成本。

梁稳根曾将三一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初期创业、二次创业、三次创业。对三一来说,基于数据的这场智能化战役不亚于一次“再创业”。

创业者总有对标。三一这次对标的是谁呢?“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我们向特斯拉学习。我们也要做一家平台公司,建好了数据中台,未来要像阿里巴巴那样开放API(应用程序接口)。”吕青海说,“从长远来说,所有公司的下一步都是软件公司。”

主力资金加仓名单实时更新,APP内免费看>>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原标题:“上云”故事之三一重工:疾“慢”如仇,向数据要红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