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共情问卷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
' 这个小朋友怎么回事?'
共情作为一种对个体的生活与行为有至关重要影响的能力,它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共情在内容结构上划分了不同维度,并有其各自特点,不同研究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如黄翯青和苏彦捷提出了共情的两维度毕生发展理论模型,具体表现为情绪共情生而有之,随着个体的发展不断减弱,认知共情后天发展成熟,随着个体的发展不断成熟,即共情的整体发展趋势可能呈倒U型的发展曲线。
在评估个体的共情及其发展上,目前主要使用的是Davis所编制的人际反应指针,但该量表更适合成人而非儿童。
为此,研究者对Rieffe,Ketelaar 和 Wiefferink编制的三维度的共情问卷(Empathy Questionair)进行了翻译与检验,希望能够解决国内缺少探讨儿童共情发展的工具这一问题。
共情问卷(Empathy Questionair)
由Rieffe,Ketelaar 和 Wiefferink在2010年编制,问卷包括情绪感染、情感关注和亲社会行为三个维度,采用3点计分法。在本研究中将3点计分替换为5点计分。
研 究 方 法
被试
均为来自北京市某幼儿园的学前期儿童,儿童共情问卷均由儿童的母亲填写。
样本1: 204人,平均年龄64.67个月,SD=9.44,男孩占比53.92%。样本1的数据用于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该问卷在男孩和女孩群体中的测量等值性分析。
样本2: 46人,平均年龄61.67个月,SD=7.73,男孩占比43.48%。样本2中的儿童为样本1中的儿童在两周之后的再测样本,该样本的数据用于进行重测信度分析。
样本3: 45人,平均年龄59. 74个月,SD=2.99,男孩占比48.89%。样本3的数据用于进行效标效度分析。
工具
共情问卷
由Rieffe等人编制,该问卷专门用于测量年幼儿童的共情发展水平,由父母进行评定。问卷一共有20个条目,要求家长根据问卷条目所描述的情况与儿童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进行打分,采用5点计分法,1表示从不。
共情故事任务。
共情故事任务改编自Strayer的共情连续性计分系统中的故事任务。该任务要求被试观看5个30至60秒的短片,分别描述了儿童处于高兴、生气、悲伤、害怕和痛苦的情境。
被试在看完每个视频片段之后,依次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 视频片段中主人公的情绪类型; (2) 主人公情绪的强度; (3) 儿童自己体验到的情绪类型; (4) 儿童自己体验到的情绪的强度。
主试对回答进行记录并编码,编码分为认知共情(对主人公的情绪认知)和情绪共情(对自己的情绪体验)两个维度。采用0-2计分,各维度总分范围为0-10分。
研 究 结 果
01 信度分析
儿童共情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信度系数均较高 (见表 1),表明儿童共情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跨时间稳定性。
02 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MLM 法对模型进行拟合估计,结果见表2。综合这些指标表明,儿童共情问卷20条目版本的三因素结构对数据的拟合良好,模型图见图 1。其中,因素1为情绪共鸣,因素2为情感关注,因素3为亲社会行为。
03 性别测量等值性检验
结果表明,儿童共情问卷在男女性别间等同,其因素结构在不同性别之间具有恒等性。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儿童共情问卷的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04 校标效度
为了考察儿童共情问卷的有效性,研究者选取了共情故事任务作为效标。结果发现儿童共情问卷的情感关注维度 (r=0.38,p=0.012)、亲社会行为维度 (r=0.44,p=0.004) 得分与共情故事任务的认知共情得分呈显著的正相关。
讨 论
本研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了儿童共情问卷在中国儿童群体中的因素结构,结果显示20条目的原量表拟合最佳,这与荷兰样本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无论是重测信度还是效标效度都显示儿童共情问卷适用于中国儿童群体。
此外,测量等值性检验的结果也和已有的元分析结果相一致。本研究也确实发现,无论是在男孩样本还是女孩样本中,儿童共情问卷都能够较好的拟合三因素结构模型。
本研究效标效度部分的结果也显示,由共情故事任务所测得的认知共情,与儿童共情问卷的情感关注和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
但是本研究没有发现情绪共情与儿童共情问卷中的情绪感染和亲社会行为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仅发现了相关趋势。一方面,这可能和研究的样本较小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也体现了已有研究者所谈到的父母报告的生态效度缺失问题。
总的来说,本研究对儿童共情问卷在中国儿童群体中的因素结构及适用性进行了探讨,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本研究的儿童共情问卷均由母亲填写,可能对结果有一定影响。
结 论
本研究所修订的儿童共情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中国学前期儿童共情的一般工具。
参 考 文 献
Davis,M.H.(1983).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pathy: Evidence for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1 ),113-126.
Rieffe,C.,Ketelaar,L.,& Wiefferink,C.H. (2010).Assessing empathy in young children: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empathy questionnaire (EmQue).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9 (5),362-367.
Strayer,J.( 1993 ).Children's concordant emotions and cognitions in response to observed emotions.Child Development ,64 (1),188-201.
黄翯青,苏彦捷(2010).共情中的认知调节和情绪分享过程及其关 系.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6(6),13-19.
黄翯青,苏彦捷(2012).共情的毕生发展: 一个双过程的视角.心理发展与教育,28(4),434-441.
颜志强(2019).5-6 岁儿童的疼痛共情: 情境线索的影响及执行功能的调控作用.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
编辑:邓晴 周可
指导老师:颜志强